131
天文學家利用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了宇宙大爆炸之后最初形成的恒星所發出的光線。美國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馬可·愛杰羅說:“我們利用耀變星體作為宇宙的燈塔,觀察到它們會因河外背景光的‘濃霧而變得暗淡,這就使得定量耀變星體和我們之間的河外背景光成為可能。”用這種方法,愛杰羅和同事們分離出了這些存在超過131億年的光線,即大爆炸之后6億年時恒星發出的光線。對這些光線的測量可以為宇宙大爆炸之后恒星形成的時間和速度提供答案,但對天文學家來說,現在還無法探測到這些恒星本身。
3%
荷蘭萊頓大學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發現更大規模的衰落正發生在宇宙尺度上。在這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同類研究中,天文學家確定宇宙中新恒星的形成速率僅為此前最高值的3%左右,而這一下降趨勢還將繼續下去。如果延續這一衰退趨勢,即使經過漫長等待,宇宙未來形成的恒星數量也不會超過5%。這意味著我們將生存在一個舊星云集的宇宙中,其中大多數的恒星都誕生于90億年前到110億年前之間,未來形成新星的時間也要比之前長5倍多。
42
天文學家近期發現在一顆近距離恒星周圍存在一顆系外行星,其和恒星之間的距離適中,可能擁有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這顆恒星距離地球約42光年,圍繞其運行的一顆系外行星恰好位于其“宜居帶”內。這顆行星的質量至少為地球的7倍,不過它圍繞其恒星運行的距離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相當,這就意味著它所接收到的光照量也應當和地球接收到的光照量相似。這更增加了其擁有宜居環境的可能性。
39
泰安中學生、SOHO彗星發現者孫霈源近期再次發現了2顆新彗星,加上之前發現的5顆,他已累計發現了7顆彗星,目前位列世界第39位。作為天文愛好者,孫霈源參與了中國星明天文臺的小行星與超新星搜索計劃,這個天文臺位于新疆烏魯木齊。
1000
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已經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超過1000顆行星。這些行星目前都只有一個枯燥的銘牌一般的數字編號,而不是真正的、能夠體現出這些行星些許特征的名字。這么多行星,我們該怎么給它們命名呢?著名系外行星搜尋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杰夫·馬西表示:“在過去20年間,我們發現的如此之多的系外行星是對我們人類探索本性的一種犒賞。現在全世界的人們可以用一種新的方式參與到這樣的發現中來,那就是首次為我們銀河系中的上千億顆行星賦予身份,甚至人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