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懷勤
4月19日,印度成功試射烈火-5彈道導彈。有媒體宣稱,這讓印度繼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和英國之后,成為“洲際導彈俱樂部”又一成員。事實上,從專業角度來講,上述說法還站不住腳,因為直至目前印度研制成功的兩個系列共8個型號的彈道導彈,還沒有1個型號稱得上是洲際導彈。
大地系列彈道導彈
烈火-5是印度烈火系列固體彈道導彈之一,是其中射程最大的導彈。烈火系列導彈的研制源自1983年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提出的導彈發展綜合計劃。而在此之前,印度就已引進美國技術進行了探空火箭的研究,并在探空火箭的基礎上研制了發射衛星的SLV系列固體運載火箭,這為烈火系列導彈的研制奠定了基礎。在研制烈火系列導彈期間,印度還成功研制了由3種型號組成的大地系列液體彈道導彈,亦為研制初期的烈火導彈提供了支撐和借鑒。
依次被命名為大地-1、大地-2、大地-3的彈道導彈,其構造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射程、戰斗部即有效載荷質量和命中精度。3種導彈的射程分別為150千米、250千米和450千米,對應的戰斗部質量依次為1000千克、500千克和150千克。戰斗部以圓形概率偏差為標志的命中精度分別為150米、250米和450米。其意思是,大量發射射程為150千米的大地-1導彈時,有50%的彈頭落點位于以150米為半徑的圓內。其他兩種導彈的情況依次類推,總之是射程愈遠戰斗部命中精度愈低。
導彈的動力裝置為單級液體推進系統,使用的是雙室液體火箭發動機,并可按不同戰斗部質量和射程要求,對發動機總的沖量進行調節。發動機的推進劑為紅色發煙硝酸和混胺。導彈的戰斗部可裝載核彈頭、烈性炸藥爆破彈頭或子母彈頭。大地系列戰術彈道導彈攻擊的目標主要是指揮中心、后勤中心、機場和雷達站等,目的是摧毀對方的作戰首腦和保障機關、武器和警戒陣地,將其置于癱瘓狀態。
烈火系列彈道導彈
烈火-1為兩級推進技術驗證導彈,第一級是用SLV-3固體火箭第一級的改進型,推進劑為聚丁二烯丙烯腈固體燃料;第二級為大地導彈的縮短型,釆用慣性加雙微處理機控制系統進行制導。烈火試驗導彈在1989~1994年間經過10余次試飛驗證了彈道導彈的總體設計。
烈火-2導彈是一種長度21米、直徑1米、質量約16噸的彈道導彈,彈頭質量約1噸時有效射程為2000千米左右。烈火-2導彈沿用了SLV-3運載火箭的技術。繼而通過使用復合材料對發動機殼體減重、增大發動機直徑等改進措施,派生出原名烈火-2精進型后來正式編號為烈火-4的彈道導彈。2011年11月15日烈火-4號導彈試射成功。據稱根據彈頭質量不同和彈道設計的差異,射程在2500~3500千米之間,攜帶1噸彈頭時射程約3000千米。
由于烈火-2彈道導彈的設計潛力有限,印度便研制了由兩級固體發動機推進的烈火-3彈道導彈。其第一級發動機裝藥約30噸、第二級約9噸,兩級發動機殼體均用高強度鋼材制成。導彈長度約17米,直徑增加到2米,導彈質量增加到48噸,射程增加到3500千米左右,彈頭質量也增加到1.5噸。
導彈要實現更遠的射程,最簡單、最直接的設計是增加一級火箭發動機,同等技術條件下三級導彈要比兩級導彈飛得更遠,這就是印度在烈火-3基礎上研制烈火-5的基本設計思路。但增加第三級是在減小彈頭即戰斗部部分長度的前提下實現的,故而烈火-5的彈頭體積至多只有烈火-3的一半。
截至到2011年11月15日,印度已研制成功該系列中的烈火-1、烈火-2、烈火-3、烈火-4共4種導彈。從試射情況來看,烈火-1射程為700千米,烈火-2為2500千米,烈火-3為3500千米,烈火-4為3000千米。
尚無洲際彈道導彈
據印度已公布的數據,烈火-5導彈長17米,質量50噸,直徑2米,有效載荷即戰斗部為1噸,可以攜帶多枚核彈頭,采用三級固體火箭推進,射程達5000千米,飛行高度達800千米,飛行速度為音速的24倍。在經過4~5次的可重復試射和用戶試驗后,該導彈將在20l4~2015年前全面部署。
彈道導彈可以按照發射方式、動力裝置、射程遠近、作戰使命、戰斗部種類等的不同來進行多種方式的分類。若按射程遠近來分,小于1000千米的均稱為戰術彈道導彈,大于1000千米的均稱為戰略彈道導彈。在戰略彈道導彈中,又將射程為1000~2000千米的稱作近程彈道導彈;將射程為2000~4000千米的稱作中程彈道導彈;將射程為4000~8000千米的稱作遠程彈道導彈;將射程為8000~20000千米的稱作洲際彈道導彈;將射程大于20000千米的稱作部分軌道轟炸器。由此可見,印度的烈火-1乃屬戰術彈道導彈;烈火-2、烈火-3、烈火-4均屬中程彈道導彈;烈火-5只能屬遠程彈道導彈。
【責任編輯】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