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等
一、對學校武術教學內容的簡要回顧
上世紀60年代初期,國家為了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第一次將武術列入體育教學大綱,將小學從三年級起的武術基本功、基本動作、組合動作、武術操、初級拳一路、初級拳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對練等主要技術教學內容納入到教材體系,為以后學校武術的普及、發展奠定了基礎。80年代末期,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增加單人或雙人攻防動作,技術內容雖然體現了一些直接的武術攻防特點,但由于沒有明確的理論依據,對內容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的解釋顯得有些不足。90年代,體育教學大綱將武術列入“民族傳統體育”中,規定了各年級教材都要在原有武術基礎上發展、拓寬,增加以五禽戲和八段錦為代表的我國傳統的養生、保健等健身術。2001年,國家出臺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標準在以往大綱基礎上,初中教材增加了自選自編套路:拳術、短棍、對練、器械套路;高中教材以刀術、劍術太極十二動為主;小學教材主要內容沿襲了以往的基本功、基本動作及少年拳等。
二、當前中小學武術教學內容的基本特點及現實矛盾
1.中小學武術教學內容的基本特點
在現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可以看出武術教學內容的設置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武術基本功、基本動作、動作組合仍是教學內容的主體,同時,配合技擊實效的套路組合,使具技擊實效的傳統武術向肢體練習的“武舞”演化。二是根據社會發展和武術本土化的需要,各地教材根據地方武術發展的特色增加了自編選套路,其教學套路選編強調傳統性和經典性。如河南省將少林拳編入中小學體育教材等,這些教學內容的編選對武術傳統性的理解主要體現在引用拳理和解釋術語上,缺乏創新精神,即單方面強調傳統性和經典套路則使武術內容的設置受到束縛,致使其時代感缺乏。三是各地教材沿用的少年拳、對六拳等套路都是在上世紀60年代編制的。套路內容顯然十分的陳舊,這已成為學術界對學校武術的共同看法。這些以套路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學校武術教學內容,沒有整體反映武術集功法、套路與搏斗為一體的武術整體技術體系,雖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武術技擊特征但實踐已經證明,現實的內容沒有整體反映出武術融強身健體、技擊防身、修身養性于一體的功能。
究其原因,是與當前我國“武術奧運之路”的發展目標定位以及“武術競技化發展”的大環境密不可分。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學校武術以競技化、體操化的套路運動為主要教學內容,其時代性、實用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仍然不夠理想,這些都是當前學校武術教學出現困境的重要原因。
2.中小學武術教學內容的現實矛盾
新世紀初,國家相關部門在以往體育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對學校武術教學內容進行了重大調整與改革,以期滿足學生的武術學習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校武術教學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實施的10年來,最終的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滿意。據相關研究顯示:現行武術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的武術需求,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興趣度不高,在被調查的小學生中不喜歡武術課內容的占52.32%,中學占44.76%。“學生喜歡武術,而不喜歡武術課”的現象較為普遍。武術教育實踐與理想之間的差異顯然存在。
我國中小學體育課武術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建設伴隨著社會發展的步伐已走過了50年的歷程。其教材體系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武術運動自身的規律和特點,有比較廣泛的適應性,在中小學推廣普及武術、傳播武術文化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武術教學內容體系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與教學現實還存在著諸多矛盾,其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武術教學內容的突出特點是基本功、基本動作、簡化套路占據絕對比重。這些內容的形式較為單調,很難發揮它的應有價值和功能,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體育生活方式的改變,學校教育的多元目標需要武術的多重價值功能得到相應發揮。而單一化的競技武術無論從形式和功能上均沒能有效發揮其價值。即單一的套路化內容與多元化的教育目標和當代的人們的體育生活方式不相協調,不符合當前課程改革與發展的基本需要。
(2)新課程標準中學校武術內容同樣摒棄了“學科中心主義”的思想,重視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重視學習過程的基礎性和漸進性,關注學生現實身心發展水平。然而學生的身心發展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改變,信息化社會的發展,改變了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興趣和需要。同時,武術教學內容的時代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3)在課程標準的規定框架下,各地武術教材均有增加地方武術內容,以便盡可能地滿足當代學生對武術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有的教材增加了傳統武術內容,這些內容雖有經典性,但缺少時代性;有的教材增加了攻防技擊性武術來迎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這些教學內容的變化與添加,并沒有考慮到各地的教學實際,如教師是否能夠勝任教學,各地高校武術專業的教學內容是否也相應進行了調整等等。此類情況必然會導致其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落差。
三、對中小學武術教學內容改革與發展的幾點建議
1.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時代發展要求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教育的發展是時代提出的必然要求。武術教學內容作為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社會發展和教育價值觀念等因素的制約。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是全球一體化,教育終身化。這無疑對人的學習能力、應變能力、競爭意識和人的個性發展等提出更高要求。而武術內容在哪些方面,在大多大程度上可以滿足上述教育發展的需要,是我們在選擇武術內容時應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時還要運用社會發展的眼光,對未來社會的發展特點和需要作出預測。因為“社會和學生的身心都是發展變化的,今天我們對內容所作出的選擇,其結果將在幾年甚至十幾年后才能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這是由教育本身所具有的遲效性和滯后性所決定的。統而言之,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變化與要求,要凸顯武術的教育功能和人文價值,遵循學生在不同時期身心發展特點,從而為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身心發展服務。
2.教材內容的安排要既注重形式又注重方法的科學性
基于以上的基本判斷和選擇素材的方法,在最廣泛地了解武術學科專家、一線武術教師的意見下,依據現實教學條件確立武術教材內容的范疇。就形式而言,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和學校武術教育的目標進行縱向上的層次劃分,應注意的是各層次之間的區分度和銜接性,要體現學習的漸進性和系統性。在此基礎上,體現方法的科學性,按照主體性、實效性、可接受性、選擇性、教育性、趣味性、安全性等原則對這些素材進行形式上的改造,要與學生的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如借鑒跆拳道中的技擊和時尚元素融入到武術的攻防搏斗運動中,使攻防運動更具時代感;可在動作中增加一些趣味性元素,使教學內容具有趣味性等。用簡化、變形等多種途徑進行,綜合與分化相結合,把復雜難學的武術素材進行分解,使其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實際教學條件。并從內容不同功用的發揮等層面綜合考慮武術教材的組織,謀求教材整體建構上統合性突破,以便使學生對武術的技擊性、健身性、強心性、娛人性、文化性等功用有不同層次的體驗和領會真正提升武術教學內容的科學性。
對中小學武術教學內容的改革是社會發展和學校體育課程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其改革與發展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它必須依據時代的發展、學生的身心特點與教學實際來進行,從學校武術教學的實際出發,對學校武術的人文價值和教育功能進行縝密而深入的思考,必須依據社會發展的要求來進行理性分析。武術教學內容的選擇在遵循興趣、健身性、基礎性、實效性、全面性和文化性等原則的前提下要處理好教學內容的規范性與靈活性的關系,即除必須符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要求外,還應在組織形式上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同時凸顯武術的本質特征,提高學生學習樂趣,增加一些體現開發性、動態性、多元化目標特點的實踐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