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彥 楊軍
摘 要:河流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存在一系列問題。本文就普蘭店市鞍子河景觀改造進行分析,并給出相應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生態環境自然體驗景觀協調
中圖分類號:TD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5(a)-0146-01
河流景觀帶的設計需要充分挖掘本城市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全力打造出一個集景觀、旅游、休閑、人文、生態、防洪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濱海、濱河公園,使之成為該地區獨具特色的濱海、濱河景觀走廊,成為城區對外開放的靚麗窗口。
1基地分析
1.1 區域位置分析
普蘭店市鞍子河作為貫穿普蘭店城市東西的重要景觀軸,是聯系鞍子河水庫和普蘭店灣的唯一紐帶,其貫穿鞍子河水庫、人民公園、古泡子山公園等生態綠肺區,河兩岸更是布滿已有和在建的項目若干,尚有大部分區域待開發,親湖臨海,潛力巨大!
1.2 功能分析
整個河道與城市接壤的邊緣帶被硬化,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城市與河道的“隔離”,我們如何讓人親水親河流,讓濱水休閑景觀帶帶動整個周邊的城市發展?
1.3 河流現狀分析
整個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漲暴落,徑流量受季節影響較大,枯水季節多斷流,另外,入海口受潮汐影響,落差較大,雖有潮來潮往之動感,卻令人難以親近,我們該如何改造,讓人親水親自然,樂水樂享受?
2設計原則
2.1 整體性原則
整個河道設計應考慮與鞍子河沿岸已有的公園、小區等景觀形成一個整體的環境布局,整體統一,即在短時間內迅速產生影響力。
2.2 生態性原則
利用生態包等綠色生態擋墻,采用新技術和新材料調整土丘地形等,進行防洪防澇,改造原有硬質堤岸,由不同類型的生態、半生態堤岸、濕地、淺灘,濱水棧道等貫連期間,用現代生態設計理念來形成一個自然的“野”的基底,然后在此基底上,設計體現人文的“體驗”,最大限度地保護基地的生態性的同時又能使人與日常的潮水和河波相呼吸,感受豐富的濱水生態系統和濕地綠肺。
2.3 經濟性原則
利用現場已有資源,節約成本,以最少工程量服務達到滿意效果。以實用為原則,滿足防洪防澇功能要求的同時,結合場地原有的淺灘、地形來造濕地、疏林草坡和密林等豐富景觀,重要節點做點睛處理,體現最少工程量的場地設計,并在枯水期結合拓野、濱水休閑等帶動商業活動,以鞍子河生態恢復與景觀建設為契機,帶動周邊土地增值,提升城市品質,順應市場發展需要。
2.4 體驗自然的原則
給自然現象加上著重號,突顯其特征引導人們的賞識和參與,把人們的體驗也作為設計的一部分,找回丟失的人性,健全城市綠道系統,完善交通體系,規劃連續的自行車道路和濱水散步道,突顯生態,感知生態。
3植物配置
3.1 植物配置目標
以水系和樹林為基質,提供豐富多樣的生物棲息地,利用植物圍合空間為人們提供生動的戶外休閑空間。同時通過連續的濱河步道和自行車環路構成線性植物景觀廊道。
3.2 植物配置原則
3.2.1 生態性和功能性原則
以保留和保護原有植物為主要原則,優先選用鄉土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對場地進行梳理,增加耐鹽堿水生植物和抵抗能力強的樹種。在植物選擇上以適地適樹的原則,配合不同的景觀、功能,滿足四季長春、三季有花、景景宜人的要求。由于普蘭店的氣候特點,配置上著重考慮冬季景觀,在常綠樹為背景的基礎上,結合觀干、觀果植物增加冬季園林景致變化。通過立體多層植物群落復合結構提高組團綠地面積的綠量,使之最大程度地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選用抗鹽堿與耐瘠薄的樹種,改善生態境況。
3.2.2 景觀美化與時序動態原則
注重植物景觀季相的變化,注重植物花、葉、果、枝、干等植物景觀構成要素的單體與群體效果,利用植物色彩、質感、形狀,以及味道的變化來創造豐富的特色景觀,滿足植物在時序景觀上的變化。
3.2.3 文化內涵和經濟原則
植物景觀及其構成的整體氛圍要反映出蓮城的文化底蘊和鞍子河的區域特色,植物配置、綠塊造型應展現普蘭店堅韌不拔,生生不息精神內涵。以低維護和少成本的原則,選用耐修剪和好養護的植物品種,同時將果樹和經濟作物引入景觀造景中,兼顧自然美觀與經濟性。
4水體駁岸的分類
4.1 硬質渠化駁岸的壞處
河道拉直后徑流速度加快,將導致下游地區大量的沉積和淤塞,筑壩、改道使河岸的地下水位下降、河岸的水量調節功能也隨之下降。陸地上的植被喪失了生存空間,還使一些水生植物失去了生存、避難地,易被洪水沖走—— 直接破壞了水岸植被賴以生存的基礎,固化駁岸阻止了河道與河畔植被的水氣循環。
4.2 生態駁岸的好處
生態駁岸是指“可滲透性”的人工駁岸,它可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強度。生態駁岸除具有護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對河流水文過程、生物過程還有如下促進功能:(1) 增強水體的自凈作用—— 生態河岸上修建的各種魚巢、魚道,可形成不同的流速帶和水的紊流,使空氣中的氧溶入水中,促進水體凈化。(2)生態駁岸對于河流生物過程同樣起到重大作用—— 生態駁岸把濱水區植被與堤內植被連成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流生態系統。生態駁岸的坡腳具有高空隙率、多魚類巢穴、多生物生長帶、多流速變化,為魚類等水生動物和其他兩棲類動物提供了棲息、繁衍和避難場所。生態河堤上繁茂的綠樹草叢不僅為陸上昆蟲、鳥類提供了覓食、繁衍的好場所,而且進入水中的柳樹枝、根系還為魚類產卵、幼魚避難、覓食提供了場所,形成一個水陸復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態系統。
5河流景觀帶與城市其他景觀公共綠地協調構思
河流上游整合了人民公園和古泡子山公園等綠色基底,借已有的公共綠地形成的人脈帶動整個鞍子河的濱水休閑,更容易最終帶動整個河道沿案周邊的經濟和人氣,沿河在主要的交通要道,如與橋接壤的交通主干道,設計交通綠島及大型的公共休閑集會廣場,使沿河區域已有和正建的社區形成濃郁的地方文化氛圍,使精神與物質享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帶動周邊整個經濟的飛速發展,入海口區域作為整個河道甚至整個普蘭店對外展示的窗口,其形象展示意寓巨大,故結合濱海休閑區特設計大手筆的幾何曲線構圖,大波浪的曲線不但避免了無規律常規曲線的小氣、無分量感,同時也與海的宏偉氣魄也更能呼應,視覺沖擊力—— 強,氣勢—— 大,不可磨滅的印象—— 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