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兵
摘 要:從古至今,人們在地表和地表深處采掘出數量眾多的圍巖和礦石,因此破壞了巖石圈和地球表面的自然平衡,導致地質環境不斷地發生惡化,給建設生產和群眾生活帶來了非常多的困擾和危害,也就是我們說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本文提出了當前礦山存在的環境問題和礦山環境保護與整治建議,為科學有效地進行礦山環境整治和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關鍵詞:礦山環境問題環境保護政治建議
中圖分類號:TD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5(a)-0147-01
1礦山存在的環境問題
到目前為止,我國礦山地質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礦山中廢水污染環境,目前,礦山進行大規模開發,礦區排放出的廢水主要來自于建設礦山和生產中的礦坑排水,洗礦過程中會加入有機或者無機藥劑,形成了尾礦水。礦區中受污染的水,大部分沒有經過處理,排放后直接或者間接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甚至可能污染飲用水,周圍的農田、土地也受到影響,間接的污染了農作物,部分有害元素經過揮發污染了空氣。
礦山廢水,大約每年排放總量有36億噸,這些廢水幾乎都沒有達到“工業廢水排放標準”,大多數含有有害金屬離子,固體懸浮物的濃度也遠遠超過標準。我國北方每年都要排礦坑水約12億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30%左右能夠經過處理后使用,但剩下的70%都是自然排放。還有江西的很多金屬礦床排放酸性礦坑水,導致河水被污染,魚蝦絕跡,25公里的河道水不能飲用,土壤物理性質變酸性,使農田污染。
(2)礦山疏干排水導致災害頻繁發生,我國大部分水文地質和礦山地質條件復雜,采礦時需要對地下水進行疏干排水,由此導致了一系列的地質環境問題,給礦山帶來很多災害。
①不斷發生礦井突水事故。我國很多礦床的上覆和下伏地層是含水豐富的石灰巖,這種礦床隨著采掘的擴展,地下水進行深降強排后,形成了特別大的水頭差,使煤層受到地下水高水壓的威脅,在隔水層薄的地段發生突水事故,嚴重威脅了礦工的生命安全。近年來,人們對礦山亂采亂挖,使地表水或者廢棄礦山的積水灌入礦區,造成大礦淹井的事故。
②因為疏干排水,在巖溶充水的礦區,地面塌陷,嚴重影響了農田耕作、地面建筑、和交通運輸。
③在我國沿海地區的部分礦區,由于疏干排水造成海水入侵,它的入侵范圍到現在為止依然在不斷擴大,所以破壞了淡水資源,影響植物的生長。
④部分礦山因為疏干排水,導致附近的地表水、淺層地下水得不到補充,影響了植物的生長;還有些礦區形成土地石化和沙化,生態環境也遭到破壞。
(3)占用、破壞土地,礦工業占用和破壞土地。采礦過程中堆放的大量廢棄物占用土地,礦山開采又會產生地面裂縫、變形和大面積的地表塌陷等。
(4)地質災害發生頻繁,我國露天礦山在開采時,經常發生滑坡和崩塌等現象。比如阜新海洲、遼寧大孤山鐵礦、平莊西露天、湖北鹽池河磷礦、撫順西露天,都發生了嚴重的滑坡和崩塌,除了造成運輸和生產線中斷外,還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安全。礦山有大量礦渣及尾礦的堆放,除了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資源污染嚴重外,還經常發生滑坡和泥石流,特別是一些鄉鎮和個人采礦場,在河床或公路兩側開山采礦,亂采濫挖,一旦遇暴雨就會造成水土流失,產生滑坡和泥石流,把尾礦、矸石等沖入河中,造成洪水排泄不暢,甚至沖毀公路、鐵路,導致交通中斷,為國民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陜西金華山煤礦因為地下采空,地面變形而產生崩塌性滑坡,摧毀了礦山工業廣場和村莊的一系列設施。矸石堆和尾礦經常會放出有害氣體,污染大氣。到現在為止我國煤礦除了一些煤在自燃外,還有88座矸子山在燃燒;湖南湘潭錳礦的廢石堆中因為含有黃鐵礦而發生自燃,放出了大量有害氣體。另外,在尾礦和矸石堆中還有許多有害的干燥廢棄物,在大風日子里,被風吹到城市和居民居住地,嚴重影響了人民生活和身體健康。
2礦山環境的整治建議
2.1 廢棄礦山環境的整治
廢棄礦山的環境整治是一項系統而巨大的工程,在當地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展開整治。整治工作要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三者統一,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結合本地城市化發展、小城鎮建設、生態建設、道路交通建設的根本條件,以“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工則工”的原則,制作整治方案。廢棄礦山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得到一定的整治;恢復破損山體植,多植樹,使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廢棄地達到可利用狀態。
2.2 廢棄礦山環境的整治政策措施
要加大財政投入,每年都要應安排專項資金用來整治礦山污染,保證保證金起到作用。實施修復式的開采,對高坡、陡坡、邊坡、殘留山丘可以實施修復式開采,以開采剩余資源的收入,作為礦山環境整治的資金。根據土地利用規劃,經過檢驗的礦山廢棄地,可以整治為農用地的,便用來植樹種田。整治后可作為建設用地的礦山廢棄地,將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用來做其他事情,出讓的資金也可用作整治資金。還要鼓勵個人、集體、團隊和社會各界參與廢棄礦山是環境整治,多渠道籌集礦山環境整治資金。根據廢棄礦山位置、礦山資源、廢棄地可利用性,通過招標、拍賣等市場機制確定治理權和土地使用權。
3礦山環境的保護措施
3.1 禁止開采礦產資源
限制礦產資源開采區域。禁止在重點文物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大型水利工程設施范圍內開采礦產資源;禁止在高速公路、鐵路、國道、省道兩側的可視范圍和安全范圍內開采礦資源;禁止在地質危險區域內開采礦產資源。
3.2 礦山環境保護措施
(1)勘查階段:地質勘探階段應查明礦區環境地質條件,作出現狀評價,預測開發后可能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提出防治對策建議,為礦山環境影響評價、可行性研究和設計提供基礎性資料和科學依據。
(2)新建礦山:對新建礦山要進行嚴格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估和地質災害評估制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工程和防止地質災害工程“三同時”制度。對開發方案不合理、環境保護不力,造成不可恢復性破壞的項目,不予以批準。
(3)生產階段:嚴格規范礦業活動,對塌陷和采礦活動破壞的礦山生態環境進行及時的恢復整治;加強監督檢查,對違反規定,造成生態破壞的,要依法進行處置,逐步建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制度。
(4)礦山閉坑階段:建立生態環境審查制度,確立礦山閉坑環境達標的技術達標標準,在對申請閉坑的礦山的生態環境恢復、次生地質災害防治狀況等進行檢查合格后再準許閉坑。
3.3 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監督
逐步建立礦山環境監督體系和地質災害預警系統。以國有礦山、地方國有礦山為重點,由市國土資源局進行監督實施,督促企業和城鎮對礦區內的各類次生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監測,能及時采取措施消除隱患。
參考文獻
[1]潘國堯.談西部大開發之礦山環境保護對策[J].沿海環境,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