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利
新義村是靜寧縣雷大鄉的一個山區小村,全村685人,有耕地2600多畝,自從2004年發展果樹以來,走出了一條以果致富的好路子,種植業效益大幅提升,目前全村種植蘋果1800畝,2011年全村掛果面積1400多畝,果品收入700多萬元,人均果品收入超過1萬,2012年預計果品收入可達1000萬元,人均果品收入將超過1.5萬元。2011年涌現出了王來喜蘋果收入11萬元(5畝)高收入典型和王軍2畝蘋果收入6萬多元的高效典型。新義村的經驗充分說明,發展蘋果生產是山區可行的致富之路,只要科學發展,土地里面是可以挖出黃金的。2012年6月,筆者隨靜寧縣人大組織的靜寧果產業調研小組,深入新義村,調研了新義村的果產業,根據現場調查及與果農、村干部的座談,筆者認為,新義村發展蘋果產業的主要經驗有:
1 轉變觀念,確定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
新義村為山區村,2004年以前,以種植小麥、玉米、洋芋等農作物為主,雖然土地面積較大,但廣種薄收,生產效益始終上不去,而相鄰的治平鄉群眾由于發展蘋果較早,1年蘋果畝收入大多在萬元以上,鮮明的對照,讓新義村看到了發展差距,當時村支部、村委會一班人,積極爭取,于2004年雷大鄉列項,將新義村確定為整村推進項目村,將蘋果確定為主導發展產業,開始種植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當年種植蘋果1800畝,為種植業效益的提升打好了基礎。
2 科學發展,搞好配套建設
發展方向明確后,村支部、村委會一班人深入相鄰的李店、仁大、治平等蘋果產業發展較早的鄉鎮考察學習,然后揚長避短,開始發展蘋果產業。他們匯總考察結果,立足新義村實際,將發展范圍確定在海拔1800米以下,在此范圍內利用項目資金對土地進行集中治理,通過機修梯田,平整土地,將跑土跑肥跑水的三跑田,變成了保土保肥保水的三保田,大大的優化了發展環境。在考察中他們發現,老果區在發展中對道路重視不夠,給以后生產造成很多麻煩,特別是在噴藥、肥料運輸、果品采收銷售等環節,造成很多不便,有的僅靠人擔背馱,極大的增加了勞動強度,因而他們下大決心,克服重重困難,在規劃區內一次性整修出一縱八橫九條道路,大大的方便了后期管理,新義村的果園基本上全通了機修路。降水稀少,干旱缺墑一直是困擾靜寧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新義村集資在溝道內攔堤筑壩蓄水,目前全村70%的果園可進行提流灌溉。通過土地梯田化、道路網絡化、果園水利化設施的配套,使新義村蘋果生產能力大大改善,新義村成為靜寧果園建設中基礎設施最完善的典范。
3 抓關鍵、搞突破
新義村蘋果園建設濃縮了靜寧縣蘋果生產的成功經驗,由于在建園前村支部、村委會一班人認真的對周邊蘋果生產區進行了考察,既學習了成功的經驗,又發現了生產中的不足之處,在充分吸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著力在以下關鍵環節搞突破,使得發展更具科學性。
3.1 品種良種化
他們在考察中發現,凡是周邊生產效益好的果園都有一個好品種作支撐,在充分認證的基礎上,他們篩選了煙富3號、煙富6號作為主栽品種,目前全村80%以上的果樹為煙富系列,品種的良種化,為提高市場競爭力打好了基礎。自2000年開始掛果以來,客商蜂涌而至,出現地頭搶購現象。
3.2 喬砧稀植化
在對周邊果園考察中,他們發現,矮化樹雖然具有結果早的優勢,但產量上不去,效益的提升受到極大的限制,同齡樹矮化的畝收入最高僅1.5萬元,而喬化果樹由于樹體高大,生長健壯,生產的高效性能得到充分發揮,畝收入最高的在3萬元以上,通過算賬對比,他們將種植喬化蘋果作為發展方向,全村栽種的1800畝蘋果全為喬化品種。同時他們在考察中發現,蘋果栽得越密,生產效益越低,而栽得稀的,效益相對較好,他們總結出在一定范圍內,栽植密度與效益成負相關,因而在發展蘋果生產中,他們堅持稀植的發展方向,將栽植密度確定為33株/畝。“雖然栽的稀了,進入結果期遲點,但進入結果期后,產量和效益立馬就上去了,稀植的優勢得到充分體現。”新義村當家人——村支書王榮祿一臉自豪的說。
3.3 樹形規范化
2004年以前,新義村祖祖輩輩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沒有種過蘋果,蘋果樹栽進去后,管理成為大問題,看著放任生長的樹體,王榮祿急在心里。2008年秋季,王榮祿在賣自家蘋果時,結識了一個陜西客商,陜西客商被王榮祿的蘋果品質所折服,出高價收購了他的蘋果,但在參觀了他的果園后,對他的樹形很不以為然,向他介紹了陜西正在進行的大改形情況及紡錘形樹形,來幫助蘋果樹改形,為此,王榮祿心中一亮,提出將新義村作為供貨基礎,邀請陜西客商提供技術,對全村果樹進行樹形改造,兩個一拍即合,當年陜西客商組織了一個十多人的技術服務團來幫助蘋果樹改形,為此,王榮祿殺了一只羊。經過一個冬季的改造,新義村的樹形改了過來,成為標準的紡錘形樹形,全村蘋果樹形整齊劃一,目前為靜寧蘋果樹形規范化程度最高的產區之一。
3.4 結果枝下垂化
在生產過程中,果農王軍發現下垂枝結的果不但個大、形正,而且著色好,于是將斜生的、直立的枝全部拉下垂,這樣促進了產量和效益的大幅度提升,2011年畝收入超過3萬元,于是果農紛紛仿效,大量改造下垂枝結果,下垂枝結果成為新義村蘋果管理的重要一環。
3.5 全園套袋
套袋是提高蘋果果實品質的主要措施,新義村蘋果全部實行套袋栽培。
3.6 生產安全化
新義村在蘋果生產中堅持無公害生產方向,嚴格控制農藥的施用量,推廣太陽能殺蟲燈、懸掛黃色粘蟲板、性誘劑、糖醋液等病蟲防治措施,全力構建蘋果食品安全網絡,推進蘋果安全化生產,為社會提供安全果品。
4 聚合力量創市場
我國蘋果生產經營大多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銷售的大市場嚴重脫節,給不法商販造成了可乘之機,農資供應秩序相當混亂,假農藥、假化肥坑農事件多有發生;蘋果銷售中欺行霸市的行為比比皆是,新義村也不能幸免,甚至出現過打傷果農事件,隨著蘋果生產與交易中糾紛的增多,村支部、村委會一班人將大量的精力用于民事調解,這引起了他們深深的思考,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他們借鑒外地的經驗,于2010年成立了新義村果業合作社,統一購進農資,統一規范管理技術,統一果品銷售,大大的降低了農資坑農及果品收購中壓級壓價事件的發生,新義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農資售價較周邊果區便宜,而果價高于周邊地區,果農切實得到了實惠,“合作社就是好,我們村85%的果農參加了合作社。”果農王來喜由衷的說。
(作者聯系電:1399334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