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君
日前,山東省蓬萊市的劉建成看著自家酒莊碩果累累的葡萄,心情和往年大不一樣。這位原本在房地產經營上頗有成就的年輕人,于半年前開始打理父親的酒莊。“一開始挺不以為然的,通過不斷的接觸、學習,覺得葡萄產業的每個環節都講究科技、遵循標準,而且還帶動了葡萄旅游,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現在我是越來越看好它了。”
劉建成的變化只是蓬萊市葡萄產業實施農業標準化建設的一個縮影。作為國家級葡萄標準化示范區,“蓬萊初步形成了貫通葡萄種植、葡萄酒加工、葡萄生態旅游的完整產業鏈,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聯動發展。目前,蓬萊葡萄種植基地16萬畝,葡萄酒年產量14萬噸,葡萄酒行業實現銷售收入26億元,年均遞增24.3%,稅收3.1億元,年均遞增23.2%。”蓬萊市副市長慕慶和說。
1 標準化種植讓葡萄“起死回生”
蓬萊地處北緯37°,土壤、光照和溫度都非常適合葡萄生長,是國際公認的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和中國優質釀酒葡萄產地之一。但是,在實施農業標準化之前,這里的果農因不懂科學種植,沒有標準化生產體系,種出的葡萄達不到釀酒質量標準,龍頭企業不“收”,只能“成筐成筐地賤賣”。“當時整個產業受到嚴重打擊,葡萄種植也趨于下降勢態。”蓬萊市質監局局長宋勝達說。
為了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發展,蓬萊市有關部門反復深入調查研究,并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根據國際國內先進技術標準,先后制定了《無公害釀酒葡萄》、《釀酒葡萄栽培技術規程》、《蓬萊釀酒葡萄》、《葡萄苗木嫁接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建立起完善的葡萄種植標準體系。對釀酒葡萄的品種選擇、苗木培育、栽培模式、施肥澆水等實行全過程標準化管理。為了產出高品質釀酒葡萄,蓬萊還成立了由市長掛帥的葡萄標準化示范區領導小組,聘請20多名專家成立葡萄標準化種植專家委員會。
“現在,標準化種植已經深入人心。最明顯的變化是果農以前以產量為標準,葡萄畝產達到4000千克,現在通過標準化種植,以質量為標準,畝產控制在500~1500千克。限產之后,農民收入不降反增,1千克葡萄收入增加了1.2元錢。”當地葡萄種植專家許維堯介紹說。
目前,蓬萊葡萄標準化種植面積已達16萬畝,并建立了國內最大的“釀酒葡萄品種種植資源圃”和填補國際空白的“釀酒葡萄品種砧穗嫁接組合實驗圃”。
2 標準化生產讓農民成為產業工人
標準化種植成功后,農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但如果只是分散的農戶種植方式,就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和規模化效益。
“我們通過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幫助龍頭企業建立運行標準體系,示范帶動農民按標準組織生產。”慕慶和說。在示范區,蓬萊創新葡萄基地生產模式,實行統一供應苗木、化肥和農藥、統一宣貫標準、統一技術管理的標準化工作流程,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方式。讓土地、勞動力、農民生產生活與葡萄酒生產企業緊密結合,土地成為企業“第一車間”,農民成為產業工人。這一創新模式被相關專家稱為“蓬萊模式”。
劉家溝鎮葡萄種植大戶王長偉便是一位從“蓬萊模式”獲益的農民。王長偉家原來承包了4畝土地,后來他折價入股加入了南王山谷葡萄生產合作社,每年每畝土地能分得股金紅利500元。同時,他又從合作社那里租種了10畝葡萄園,進行標準化生產,每畝“工資”收入1800元,如今1年每畝地能收入2900多元,比種植糧食作物收益高出5倍左右。
慕慶和算了1筆賬:該模式推行以來,當地畝均效益由過去300多元增加到2900~3300元,種植戶年人均純收入由過去4000元增加到目前的8000元。
3 標準化管控讓葡萄酒企業轉型升級
“道路右手邊的這個葡萄酒莊園,莊園的葡萄酒曾多次獲國際大獎。大家再看馬路左前方的葡萄酒莊園,所產葡萄酒為個性化專屬定制……”行駛在煙臺到蓬萊的濱海觀光大道,導游小姐甜美的聲音不時傳來。道路兩側是延綿的葡萄種植區,隱匿于葡萄園里的各色酒莊,當地人把它稱為“18千米葡萄長廊”。
“自2001年標準化示范區建設以來,蓬萊市葡萄酒產業實現了高速發展,蓬萊產區酒莊酒在2011年國際葡萄酒烈酒品評賽上獲獎數占國內60%。”慕慶和的介紹里透著身為當地人的自豪。
為了釀出高品質葡萄酒,蓬萊適時調整發展思路,發力高端葡萄酒產業。蓬萊先后邀請國內11名葡萄酒行業資深專家“聯合會診”,根據產區定位,制定了《蓬萊產區控制葡萄酒》地方標準,從標準層面對葡萄酒生產進行規定、規范,對葡萄酒予以科學分類、分級,構建起7項標準體系。
“我們投入400多萬元擴建葡萄酒檢測中心實驗室,提高葡萄酒質量安全保證能力和風險監控能力。制定發布了《葡萄及葡萄酒質量安全溯源體系管理規范》,建立起從葡萄種植、生產釀造、窖藏灌裝到銷售服務的質量管理鏈條和溯源體系。”慕慶和說。
這一系列的舉措讓蓬萊產區躋身世界頂級葡萄酒產區“貴族俱樂部”。目前,蓬萊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葡萄酒產區,集聚了30多個高端酒莊,發展優質釀酒葡萄近10萬畝,生產高檔酒莊酒近2萬噸,產品出口美國、日本、意大利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4 農業標準化向第三產業延伸
有人說葡萄酒是“第2種國際語言”,具有非常高的文化融合力。蓬萊在葡萄一二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不斷整合葡萄資源和旅游資源,推動農業標準化向第3產業葡萄酒特色旅游產業延伸,引導酒莊旅游服務標準化建設,實現了標準化的聯動發展。
“我們投資300多萬元,聘請深圳城市規劃設計院、山東農業大學等單位,對全市35萬畝適合葡萄種植的區域進行了集中規劃,全力打造18千米葡萄觀光產業帶和南王山谷、邱山山谷、獵王谷的‘一帶三谷產業格局。”慕慶和說。
在亞洲最大的南王山谷君頂酒莊,游客不但能觀葡萄酒堡,品葡萄美酒,還能享受到標準化的酒莊服務。宋勝達告訴記者,蓬萊市積極指導企業制定自己的企業標準,推動蓬萊市的旅游標準化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目前,在葡萄采摘、葡萄酒自釀、美食與商務休閑等項目帶動下,具有產區特色的酒莊旅游每年接待游客100多萬人,創造旅游收入10多億元,并以35%以上的速度遞增。
(據《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