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偉
前一段時間,南京21所中小學的孩子卸掉了沉重的書包,扔掉了重重的課本,放下了厚厚的講義,夾一部閃亮的新版ipad,最多再加上一支筆和一個本子,就是要帶的全部學具了。iPad運用于學生的日常學習中,不僅可以提供更多學習資料查詢,而且像iPad這樣的“電子書包”,也確實讓孩子們的肩頭輕松了不少。但人們對此卻褒貶不一,ipad教學對孩子而言是喜是憂呢?
多方質疑,弊端>優勢>
蕾蕾的媽:我對此很擔心。我孩子已經上小學六年級,雖然iPad不是新鮮事物,但用來上課還是頭一回。雖然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為了讓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做練習,但小孩子拿到iPad后一定會去研究iPad里有什么好玩的,可能會分散他上課的精力。同時,電腦里有大量的資源,豐富的圖片,各種視頻等,真擔心某些不良的東西對孩子的誘惑。
晨光的爸:現在的孩子本來漢字的書寫水平就差,電子化后,怕不是差的問題,怕的是提筆忘字、不會書寫的問題。漢字都不會寫,還算是中國孩子嗎?還有,會不會影響正常的上課秩序?譬如數學老師講得起勁,有些學生可能在看里面的小說呢。
果果媽:我家果果對這種教學方式非常喜歡,從目前看,孩子確實能在上面學到大量知識,而且自學能力逐漸增強,可是孩子會不會越來越浮躁,甚至迷戀網絡,產生網絡依賴癥呢?
亮亮爺爺(一位退休老教師):iPad充其量只是工具,是起輔助作用的,不能讓工具取代書本,否則就是喧賓奪主了。紙質書籍更容易激發學生對書籍和知識的敬畏之心,iPad呢,一旦沒電了,束手無策。iPad怕水,怕擠,又價值不菲,一旦受損或丟失,不僅學材丟失,還要再花錢買新的。
家長喬先生: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還沒有小學生在教學中使用iPad的成功案例,這種教學方式太冒險了,它的定位是休閑娛樂電腦,根本不適合小學生教學使用。
李醫生(眼科大夫):我不贊成學校用平板電腦代替黑板的行為,對孩子的眼球發育來說,中小學生每天使用數碼產品的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孩子的眼球發育完全要到18歲左右。iPad亮度太大,對學生的視網膜有害,長期接觸這種強光,將來罹患老年黃斑病的風險會增加。另外,電子書字體很小,也容易造成學生眼睛疲勞。
高科技減負,優勢>弊端
王老師(小學三年級班主任):我們學校也用
iPad教學,學校已經對iPad進行了處理,設置上網權限。而且,不要總認為孩子一接觸電腦就會無節制地玩游戲,好習慣是要從小培養的。應該引導孩子有節制地、合理地運用新媒介,獲得對他有益的知識。現在,學生的書包得到了徹底的“減負”,由于不需要安排放教材的地方,教室的空間也節省了,學生們用圓桌小組會議的形式,6人一組圍坐討論,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孩子精神集中,都能熟練使用ipad,比我們想象的要好。
曹校長:利用iPad教學優勢是很明顯的。如:在數學課上,學生一邊做隨堂練習,老師可一邊知曉每名同學的做題進度、對錯,甚至能立刻分析出全班的準確率和疑難點;在英語課上,只需幾分鐘,學生就能用新學的句型和單詞,合作編出一段動畫視頻,并親自配音;科學課上,孩子們將長達幾周的各類觀察日記稍加處理,竟能生成精美的電子書,上傳校園網與同學們分享。而且,學生知識結構參差不齊,但紙質的試卷對于每個學生都是一樣的,不具有針對性。如果用iPad上課,每個學生做到的題目就會有差異,基礎好的學生就做難一點的題目,基礎差的學生就做簡單的題目,而且學生做錯的題目可以保留下來。而除了讓學生做題目更有針對性之外,用iPad上課也是環保方式之一,節約紙張。
張老師:家長們“提筆忘字”的顧慮完全不存在。iPad進課堂不光是現代化數字化的教學,實際上孩子們在課后依然有紙質作業。書寫對于學生而言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門科目。而且,到了真正的測驗時,依然會使用紙質試卷來測試學生。iPad只是在學生上課和寫作業時使用,學生不會一直盯著平板電腦。加上學校和家長的管理,對于孩子的視力帶來的傷害是有限的。
教育改革,形式≠內容
李芝先(媒體記者):教材換成電子書包,減了重量負擔,沒有減經濟負擔,學業負擔也壓根與之沒有絲毫關系。無紙化辦公尚且不能沒有紙筆,無紙化課堂從一定意義上說更是一種噱頭。做為試點可以,但我為那些“小白鼠學生”捏一把汗。用了iPad,老師的講義會不會采用拷貝法?用了iPad,學生的作業會不會采用拷貝法?
王慶國(深圳大學院長):社會正朝著信息化方向發展,社會的變動越來越大,競爭也不斷升級,孩子盡早接觸高科技,有利于孩子們盡早地適應整個社會的發展。利用先進電腦教學,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更好地實現教與學的溝通。但是,這種方式并不適合在整個社會推廣,因為從經濟方面講,統一使用iPad會給普通家庭帶來不小的經濟負擔,同時,孩子可能受到游戲、不良網站等的誤導,更不利于培養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交往能力。在這個“實驗”中,最重要的是家長和校方要對孩子的成長進行正確引導,盡量避免消極方面,從有利于孩子教育的角度出發,做到有控制、有管理。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育要實現現代化,更多還是需要體現在先進的理念上。教師對著PPT“念課”,就是當前一些課堂的大問題——有的老師可能根本不備課,而是從別人那里借來(或網上下載)課件。于是在講課過程中,沒有了引導學生參與思維的過程,而把整個推理直接呈現在PPT上。同樣,電子作業和電子課堂,也可能出現相應的問題。從電子作業看,老師的隨意粘貼很可能在不經意間增加學生的作業量,而電子課堂則會讓學生時刻處于“題海”的包圍之中。其實,任何現代技術,都是服務于教育教學的工具。過分強調工具的重要性,而不改變教育理念、教育評價體系,創新初衷就可能變調。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中,現代技術的使用效果就很不同。只有讓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模式做支撐,現代化教學工具才會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起效用。
責編: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