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目前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低。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課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和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方法,探索出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的新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教學措施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a)-0187-01
高校思想政治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證。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課普遍地存在著實效性不高、吸引力不強的問題。因此,解決這一個重大的課題,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研究當代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和心理特點,改革和創新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用愛心和激情提升教學藝術,轉變教育觀念,切實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與其他學科不同,思想政治課理論性強,它不僅要傳授社會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就在于怎樣使教育內容“入大學生頭腦”、有效地將學生接受的知識內化為學生的思想,然后指導他們的行為。
1 堅定思想政治課教師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的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來自于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應著力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問題,使教師切實做到“篤信之,誠教之,躬行之”,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自覺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以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影響和引領大學生。”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形成。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對自己所教的理論真學、真懂、真信、真用,通過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用自己的信仰、立場和觀點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2 摒棄落后的思想政治課教學理念
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是權威,以教師為中心,對學生采取“灌輸式”教學模式,導致教學內容生硬、死板,學生聽不進大腦,教學效果欠佳。現代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平等觀念,遵循德育規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確立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使他們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從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營養,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自我管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營造民主的師生關系,形成師生間雙向互動的教學活動,將教學工作重心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處理好教與學的辯證關系,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向重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上來。
3 堅持多樣化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
從教育學的角度說,教學方法關系到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教學效果得到提高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不斷開拓有效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單向式教學方法,把單向式教學引向師生“互動式”教學,倡導案例式、參與式、辯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式。教師要有較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較高的辯證思維能力,把抽象的理論用鮮活、生動的形式表現出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人人動腦、個個參與、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網絡平臺等現代化教育手段,發揮其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特點,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抽出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從事社會公益工作,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熱點,貼近校園生活,觀看愛國主義影片、開展辯論賽、讓思想政治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受益終生的課程。
4 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
英國教育學家羅素說過:“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是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發展。”關心、愛護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愛為師德之本,無愛則無教育。思想政治課教師要秉承“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人格。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和身心健康,愛學生,就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去了解每一位同學,縮小與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主動關心、親近學生,為學生釋疑解惑,排憂解難,關注學生的就業、升學、貧困生學費、貧困生生活資助等問題,這樣才能產生愛生之情,在課堂教學才能理論聯系實際,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關懷中啟迪人生哲理,在溫暖中播撒愛的種子。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自己的職業神圣,責任重大;愛崗敬業,不能把工作當做謀生的手段,而是把教育、引導、關愛學生當做自己一生的事業。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廣博的知識結構,豐富的社會閱歷,對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有自己的真知灼見。教師以自身高度的敬業精神,良好的修養學識,平和的處世態度展現在學生面前時,自然會得到學生的尊敬,所謂身教勝于言教,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思想品格的就形成了。
5 發揮思想政治課教師人文社科素養優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遵紀守法觀念。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加強集體主義和團結合作精神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2]。人文社科教育,是通過傳授有關人類及其社會的基本知識來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養,并幫助其樹立一種價值與倫理體系。思想政治課教師利用自身深厚的知識積淀和在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優勢和特長,教學過程中,借助于豐富的人文知識對思政教育理論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進行分析和闡述,把思政課的理論知識與人文社科具體人物、事件的實際相結合,使教學既富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既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又能夠增強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總之,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要建立在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增強駕馭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的運用的基礎上;在教學實踐中把思想政治課由虛變為實、由高放到低、由遠拉到近,形成具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應有的功能和效益。
參考文獻
[1] 柯狄祖.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程質量[N].光明日報,2007-10-19.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十六大以來重要文件選編(中)[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