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剛 何忠濤
1 路基施工工藝和注意事項
路基挖方前必須先清除表土,做好截水溝和臨時排水設施。路基開挖后,如發現有地下滲水,應加深邊溝并及時進行處理,將地下水引出路基范圍。
1.1 路基填筑時應注意的問題
(1)路基填土必須分層填筑,兩邊對稱進行,每層松鋪厚度不得大于30cm。(2)填方路基的施工在最佳含水量的條件下進行,最佳含水量在料場按規范要求嚴加控制,及時測定,隨時調整。(3)在填筑最后一層路基土時,提前進行高程調整,確保最上面一層路基填土一次成型,保證平整度、壓實度,高程達到規定要求。(4)路基填筑時,每層鋪筑均要作出雙向向外橫坡,防止下雨積水造成局部彈簧。(5)沿縱向同層次要改變填料種類時,作出斜面銜接。(6)在作業中,若天氣急劇變化,應迅速將路基土攤平、整平、封壓,防止雨水滲入,造成彈簧。 (7)料場集料,當天備料、集料,當天使用,防止集料的剩余,晚上下雨造成浪費。
1.2 填料要求
(1)路基填筑松鋪層厚不得超過30cm,采用級配砂礫填筑,材料的最大粒徑不得超過15cm,路槽底面以下0~80cm范圍內粒徑不得用大于10cm,且含泥量不得超過8%。
(2)填料粒徑要嚴格控制,解小工作必須在料場用軋石機進行,不允許在攤鋪現場進行采用大面積人工敲碎方法解小,超粒徑的石塊必須清除出場。現場監理應嚴格控制粒徑的大小及解小方法。
(3)填料應均勻,避免出現粗粒或細粒過于集中的現象,當石塊含量較大時,應增撒較小粒徑填料填塞空隙以保證其壓實度,且厚層相應減小。
1.3 路基填筑壓實工藝,路基試驗段填筑必須嚴格按照規范要求進行,在施工中堅持
“三線四度”,三線即:中線、左、右邊線,且在三線上每隔20m釘一木樁,明確中線、邊線的控制點;四度即:厚度、密實度、拱度、平整度。控制路基厚度以確保每層層底的密實度;控制密實度以確保路基的質量及完工后沉降不超標;控制拱度以確保雨水及時排出;控制平整度以確保路基碾壓均勻,以及在下雨時路基上不積水。
1.4 控制松鋪厚度,在已檢測合格的路基表層按不小于8點/2000m2的標準測量布點,并測量相應各點松鋪前標高
根據車輛運輸能力(15m3/車)。按最大松鋪厚度30cm標準布方格網,網格尺寸為7.0m×7.0N。上料完畢后.先用推土機進行初平,然后采用平地機進行精平。必須控制每層層面平整,均勻。攤鋪時層面做成向兩側傾斜2%~4%的橫坡,以利路基面排水。然后再按照原測量布點位置重新布點,測出松鋪后標高。
1.5 施工易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方法
(1)嚴格控制不合格的土填入路基。如果把表層土帶草皮的土及腐殖土等不合格的土填入路基,會導致路堤強度不均勻,達不到壓實標準,甚至出現路基沉陷等質量問題。(2)施工方法不對,路基的壓實度可能達不到設計要求,使路面產生病害。防治辦法就是不同的土質不能混填,分別對不同的土質進行擊實試驗。應通過鋪筑試驗路獲得相關的技術參數來指導施工,確保壓實質量。在施工過程中應經常檢驗縱橫坡度,保證每層土的厚度均勻,壓實度均勻。堅持橋頭涵洞處規范填土,保證達到壓實標準。(3)軟土區域注意路基的穩定性。原水塘、水田地區路基,季節性處于過濕狀態,致使路基沉陷,產生路面病害。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排水疏干、換填水穩性好的土、拋石擠淤等處理措施,使路基具有足夠的穩定性。
2 路基沉陷防治措施
路基沉陷,局部路段在垂直方向產生較大的沉落,形成坑塘和裂縫或因地基沉降路基整體下沉。
2.1 預防措施
(1)填筑前應對基地進行徹底清理,挖除雜草、樹根,清除表面有機土、種植土和垃圾,對耕地和土質松散的基底應進行壓實處理。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路基底壓實度,重型不應小于85%,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時,不宜小于路床的壓實標準。(2)宜選用級配較好的粗粒土作為填筑材料,當采用細粒土時,如含水量超過最佳含水量兩個百分點以上時,應采取晾曬或參入石灰、固化材料等技術措施進行處理,填筑材料最小強度和最大粒徑應滿足設計要求。(3)用不同材料填筑時,應分層填筑,每一層均應采用同類材料,不得混填。土方路基應分層壓實,每層的壓實厚度不宜超過20cm,路床頂面最后一層的最小壓實厚度不應小于8cm,壓實機械的功能及碾壓遍數應經過試驗確定。(4)對軟土地基視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常見的換填土層法,將濕軟土部分挖除,換填強度較大的材料。適用于軟土較薄,數量較少,且在表層的類型。加固土樁生,用水泥、生石灰粉煤灰等加固料通過深層攪拌機于土攪拌成樁,可分為拌合樁法和粉噴樁法兩種,適用于軟基有一定的厚度并且承載力較低,需要提高承載力的路基。(5)軟土地基的路面宜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或其他宜翻挖的路面,路面的橫坡應適當的提高,防止出現倒坡現象。
2.2 治理方法
在路面鋪筑前產生路基下沉,應查明原因,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如路基壓實不夠、填料不符合要求應挖出換土,對含水量過大的土,可采取翻松晾曬或均勻摻入石灰粉來降低含水量,對含水量過小的土,則灑水濕潤后再進行壓實,如壓實厚度過大或壓實機具壓實度不夠時,則應翻挖厚層重新減薄厚度再進行壓實,或用增大壓實度的機具來壓實。
3 路基“彈簧”及防治
路基土壓實時產生受壓處下陷,四周彈起,如彈簧般上下抖動,路基土形成軟塑狀態,體積沒有壓縮,壓實達不到要求。
3.1 防治措施
(1)避免用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數大于18,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兩個個百分點的土作為路堤填料。(2)填土在壓實時含水量應控制在兩個個百分點以內。(3)填上層土時,應對下層填土的壓實度和含水量進行檢查,待檢查合格后方能填筑上層土。(4)在填土時應開好水溝,或采取其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到路基50cm以下。
3.2 治理方法
1)將彈簧翻開晾曬、風干接近最佳含水量(+2%)時再進行壓實。或將彈簧土挖除換干土或透水性材料,如砂礫、碎石等回填、壓實。2)用石灰粉或其他固化材料均勻拌入彈簧土中,經一定時間悶料,吸收土中水分,減少含水量,然后再進行壓實。
4 結語
地理條件決定了公路路基病害的多發性,多樣性,特別是近年來經濟的不斷發展,交通量流量大和超載汽車的增多公路路基不堪重負,為此,要想將公路路基病害控制在最小程度,必須注意加強施工管理,才能提高路基路面的耐久性。公路路基質量通病會控制在最低限度。對于已經發生的質量問題,從病害發生的原因入手,采取科學的措施,做好病害防治工作提高路基工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