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權
1明確工業工程專業英語的課程屬性
工業工程是一門舶來的管理與技術相互交叉融合的學科,它對由人、物料、信息、設備、能源和環境構成的集成系統進行規劃、設計和評價,使系統得以優化和持續改善。在這個學科,很多理論和知識必須通過英語的詮釋才能回歸其本意。就拿“工業工程”的英文名稱Industrial Engineering來說。在英語中,industrial的語義是“產業的”,不僅僅指“工業的”,但因為國內一直沿用“工業工程”這個名稱,所以時常會引起一些理解上的偏差。另外在這個學科中,新的工業工程理念和方法層出不窮,需要通過國際交流,突破不同國家和文化的局限,為我所用。至今仍風靡世界各國的豐田生產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其創始人大野耐一的接班人中山清孝如此評價:“所謂豐田生產方式,就是美國的工業工程在日本企業的應用。”由此可見,學習和應用先進的工業工程理念和知識,提高企業等組織系統的規劃設計和現場管理水平,離不開對工業工程專業英語的學習。工業工程專業英語已成為一門重要的必修課。我們可以這樣定義這門課程:工業工程專業英語是以英語為唯一載體,涵蓋工業工程專業理論體系各種術語和專業文獻研究與交流方法的一門課程,該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在工業工程領域的語言運用能力,最終目標是使學生能夠不受語言限制地進行本專業的學習、研究和交流。
2 補充、整合和更新教材內容
工業工程專業的學科交叉性,以及專業英語教學的性質與目的,決定了工業工程專業英語必須包括兩部分課程內容:一部分是英語文體的工業工程基本理論知識;另一部分是以專業英語寫作和專業英語交流能力培養為主的授課內容。目前,中國大陸大部分院校側重第一部分的內容,第二部分的內容往往只涉及專業英語文獻翻譯與科技論文寫作,忽視了專業英語交流方面的授課內容,并且沒能和工業工程理論統一起來,顯得有些脫節。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專業領域的國際交流中,使用最多的還是專業英語,而不僅僅是基礎英語或公共英語。所以,這兩部分內容缺一不可,不能偏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工業工程專業英語課程內容的完整、科學和實用。另外,工業工程專業英語教材還應具備兩個基本特征:一是能夠及時反映工業工程領域的新成就,有較強的拓展性、先進性和實用性;二是能夠正確處理專業知識和語言訓練之間的關系。
正因為如此,現有的教材應進行必要的補充、整合與更新。首先,教材內容的補充主要針對的是大部分教材所缺乏的英語文體專業文獻檢索、翻譯和科技論文寫作方面的內容,以及現有教材普遍缺失的專業英語交流方面的課程內容,以彌補整個工業工程專業知識體系架構的不足。專業文獻檢索的內容應包括文獻分類、檢索工具與數據庫、檢索策略、檢索結果評價等內容。專業文獻的翻譯方面,除了科技文獻的語法特征外,應著重加強科技文獻的翻譯技術,比如從句與措辭(diction)、擴充與省略(amplification and omission)、反向(negation)、長句分解(division)、倒置(inversion)等。在專業論文的寫作方面,因為這不是本科階段培養的重點且專業英語課屬于畢業班課程,所以可結合即將開展的畢業論文工作,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使學生能夠掌握從選題(topic)、收集資料(materials)、分析資料(analyzing)、提出思想(idea)、擬定大綱(outline)、撰寫初稿(draft)、修改和完成論文(revising and finalizing)的整個過程。而英語交流方面的課程內容可以著重增補國際學術會議英語。
其次是教材內容的整合。它包括如何組織工業工程專業知識體系和如何處理專業知識和語言訓練之間的關系兩方面。對于工業工程專業知識體系,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組織。第一個角度是基于工業工程發展過程,將整個知識體系劃分為基礎工業工程、現代工業工程、工業工程前沿、工業工程展望四個部分。第二個角度是基于專業體系的知識架構,將其劃分為人因與效率工程、制造系統工程、現代經營工程、系統分析方法與技術四個方面。目前中國大陸所采用的工業工程專業英語教材,在專業理論知識方面的內容比較相似,只是在某些內容的取舍上略有不同。比如“系統建模與仿真(simulation)”,有的教材將其單獨列為一章,有的將其壓縮后放入“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或“系統分析方法與技術”中,而有的教材未收錄。筆者建議將現有教材的專業理論知識部分進行綜合,這樣就更加完備了。
最后是教材內容的更新。這部分內容主要涉及成本理論的演化(應體現對傳統成本概念的揚棄)、約束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可重組系統(reconfigurable systems)、實驗經濟學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等。當然,還應注意及時補充國外研究成果和英語語言的地道。
3 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3.1 由以“教師傳授”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轉變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學過程是教師將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學生被動接收知識,這是一種填鴨式或稱為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然而,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環境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形成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一些的知識和經驗,有了對一些事物的看法和觀點了。即使是有些問題他們從來都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借鑒,但是當問題呈現在他們面前時,他們還是會依靠自己的經驗和認知能力,得出對問題的理解。因此,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能力,簡單生硬得對學生進行“灌輸”,而應當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出發,形成新的知識。這個教學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多更重要的是知識的處理和轉化,而知識處理和轉化的主體就是學生。筆者在工業工程專業英語課堂教學中,沒有采取向學生逐段翻譯專業內容的形式,而是將當堂課的內容平均分配給一部分學生完成,然后由對等的另一部分學生進行補充和完善。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傾聽他們對專業英語和專業理論的理解,思考他們想法的由來,啟發他們聯想相關專業知識并盡量用英語口語表達出來,并引導他們調整和豐富自己的解讀。由于經驗背景的差異不可避免,他們對相同的英文材料的理解和看法經常會迥異。其實,這種差異本身就是寶貴資源。
3.2 營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情境(teaching scenarios)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的情感氛圍。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對學生學習情感的產生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專業英語教學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就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而強烈的好奇心正是保持旺盛學習動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取得學習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筆者在營造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情境時,抓住兩個關鍵要素:一是選擇合適的案例,這種案例可以由教師口頭描述,也可以在多媒體中呈現;二是盡量采用英語表達,以鍛煉學生專業英語的交流能力。要營造這樣的教學情境,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教師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這也正是教學相長的意義。
當然,教學情境的營造應體現專業特色,緊扣教學內容,凸顯學習重點。同時,教學情境應該能夠體現知識發現的過程、應用的條件以及專業知識在實際中的意義與價值。只有這樣,教學情境才能有效地闡明專業知識的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幫助學生準確地理解專業知識的內涵,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專業性或者說學科性,是教學情境的本質屬性。離開了專業性,同樣的情境就會失去其教學意義。
3.3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傳統的專業英語教學是一種以閱讀和翻譯為主的沉悶的教學方式。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學生學習過程是一種基于資源的學習過程。在專業英語教學課堂上,可以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專業英語學習素材。當然,這種素材的最終來源往往是國外。所幸的是,現有網絡上已經存在著不少的國際間共享的資源,包括公開課、數據庫、案例庫等。同時應注意的是,眾多的信息資源主要是用來支持學生的“學習”而非教師的“講授”,也就是從本質上講,網絡上存在的資源不是作為教師講授的手段,而是用來為學生營造一種學習的情境,在教師的組織和支持下,整個專業英語課堂就成為一個交互性學習環境,每個學生都可以從中發現知識、處理知識,并將其與自己的知識經驗相結合,形成新的知識。
總之,在國際交流日益加強,舶來的工業工程專業日益受到企業界和學術界重視的今天,學生除了應具備扎實的工業工程專業功底之外,還應該注意提高自身的專業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這也是工業工程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專業英語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和方法,廣泛組織教學素材,在教學實踐中大膽探索和創新,以培養具有國際交流水平的工業工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 [M].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ESL,2007.
[2] 趙蒙成.建構主義教學的條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72~77.
[3] 何克抗.建構主義—— 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1997,(3),(4);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