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龍成
1 行為主義主要理論及其缺陷
行為主義始自華生,最終到斯金納手里成熟。華生的理論主要如下:首先,行為主義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行為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意識只是一個假設,漂浮不定無法記性科學研究。他主張放棄不存在的東西進行行為的研究。這就出現了他理論中核心的概念,“刺激”和“反應”的關系,他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的是這二者由此到彼和由彼到此相互關系,身體的反應都是由刺激形成的。
其次,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因此,人的心理現象其實就是物質現象。對心理想象的研究就必須轉移到對物質現象的研究中來,只有通過對物質現象的研究才可以解釋心理現象。如果一切行為都是刺激和反應互相對應的關系,那么刺激和反應之間就是一個互相被決定的關系,這就是他提出的決定論原則。
再次,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必須對主觀性加以排斥,不能把未經科學證明或無法證明的“意識”引進來。行為主義對人類行為的研究,是以科學性為前提的,具有實際可操作性而后普遍應用性,能夠為實踐服務。因此他認為行為主義必須使用科學客觀的研究方法。
斯金納是行為主義的集大成者,嚴格來說,他屬于新行為主義。他的理論主要如下:
斯金納仍然持物質進化論的觀點,認同自然進化和自然選擇,不過有所變化。他提出生物進化的三種“變異和選擇”,分別是,“生存性列連”、“強化性列連”和“文化”三個方面。前者認為,生物通過不斷地時間自然進化保持下來的穩定的種的屬性,用以維持種族的基本延續和發展;后者指物種(主要指人)通過“操作性”的行為為物種留下相對更適應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強化性列連”(主要包括“模仿”和“社會性列連”);第三種主要是“文化”。在些這基本理念的指導下他提出了核心觀點—— “進化”,并由此形成了一個理論體系和一系列具體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操作性強化”。
行為主義單純把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并把一切都包括進行為中的做法是錯誤的。不管意識多么漂浮不定,但這是人精神世界。忽略精神世界顯然是錯誤的。這容易導致人的被物化,而失去人的價值和尊嚴,成為物的奴隸,徹底成為機器。
2行為主義研究方法在語文教育中的具體運用
(1)華生理論在語文教育中的具體運用—— “刺激與反應”的因果思維方式
文本解讀時,當學生的行為表現不積極或者困惑滿面時,我們可以嘗試設計一個教學程序。針對這種行為,先調查學生的知識結構,興趣大小,看看學生的水平層次的差異化程度,然后進行表格統計分析,是什么樣的行為導致這種情況,然后針對行為進行“刺激”,如設置特殊教學情境,圍繞某一說明主題或者議論主題舉辦演講比賽或者辯論賽,通過獎勵和鼓勵的方式刺激他們對此類文章的敏感度和興趣度。
一開始是以積極引導和有獎刺激的方式來對他們現有的不敏感行為進行直接刺激。通過這一方面仍然效果不好的時候先對文章進行高度評價,以此刺激來引起注意力,注意力被引起后組織大家進行討論文章要說明或者議論什么樣的一個主題,限定時間讓“選手們”和各自的“觀眾們”準備發言。
就辯論賽來說宜選擇議論性質強的文章。告訴其他選手有不同意見可以反駁,但必須說出具體理由。然后組織辯論。有幾點需要注意,刺激程度要適宜,否則會收到相反結果。在會場陷入僵局時,老師要察言觀色、積極引導。因為行為的產生和變化與現場刺激強弱有密切關系。除此而外,通過練習的刺激必不可少,可以讓同學模仿課文寫作這類文章,篇幅不限,予以適當獎勵和鼓勵刺激,根據反應情況反復強化這種興趣意識。
最后,根據反應程度制定一個思維訓練程序,把這種活動程序化和科學化,具體操作時,通過環境刺激來加強學生的因果思維意識,文章中作者在某一處有一個特殊的行為意圖,這個行為意圖有哪些原因可以支撐,適當制作道具來強化。老師預設一些情境來讓同學們進行猜測具體原因。一開始可以選用簡單的刺激,然后逐漸加強刺激情境,是學生充分發揮出能動性,培養因果思維意識。從分析細節到綜合整體,培養對這類文章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必須強調的是這些文章除了顯示作者的思維程度外,還可能會有語言和修辭或者其他文學性的因素,在具體操作中,教師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2)斯金納強化操作行為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當我們面對學生的某一個不能滿意的對教學和學生自己來說都是有害的但卻用一般方法難以改變的行為時,就可以考慮使用強化關聯法。舉例來說,由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預設一個情境,最好先單獨訓練,降低要求,根據學生現有記憶程度先識記很小的一部分,鼓勵學生識記,只要通過就給予鼓勵和獎勵。這一過程可以先進行反復的定期強化訓練,直到可以熟練識記時,采用“間歇性強化”,就是說,預先規定的時間目標達成后進行不確定的時間強化,原來是五分鐘時間,現在可以有時候是三分鐘有時候是五分鐘甚至十分鐘,九分鐘,七分鐘,六分鐘等等無規律的強化方式來進行。等到這些目標達成后,測試學生的記憶效果,看是否前后形成了一種占優勢的強化關系。
然后,逐漸加強實際內容的強度和測試時間,具體就是自主識記內容的有效性。根據行為反應,適時強化,有意識的在出現衰退時及時進行強化,以培養該行為的無意識重復性。最后,不定時更換場景,教室或者單獨訓練場合,對于不要求強化的行為出現時不予理睬,有意識的弱化無意強化的內容,反之,則高度關注和肯定。經過這樣一個過程,由個體行為直到引用到集體行為中去。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一理論不可機械使用,就操作而言它完全是人為預設的,如果單獨使用恐怕會造成學生機械學習的意識,不利于長期發展,所以,教師必須結合多種方法靈活采用,當然,最重要的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進行,教師的知識素養,人格魅力都是需要綜合運用的,在具體的操作中必須以學生為對話的主體,尊重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講求語文課堂的藝術性。
通過強化性列連改變的是學生不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發現、探究問題的意識而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的意識,必須立足于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這一點必須時刻注意,因為教師面對的主體不是機器而是獨立的有自己思考和認識的人。
參考文獻
[1] 張厚粲.行為主義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2003.6.
[2] 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09
[3] S.E斯通普夫.西方哲學史(修訂第八版).匡宏,鄧曉芒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02.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6.
[4] 劉永康.語文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8.
[5] 許書明.語文課堂教學藝術[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