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麗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可是,無論是平時的作文訓練還是考場作文,仍有大部分學生在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甚至胡編亂造,缺乏真情實感。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文呢?就平時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幾種做法:
1重視閱讀,體驗真情
眾所周知,閱讀與寫作是緊密相連的。為此《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閱讀量有了明確的規定。“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學生積累語言、體驗情感、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注重課內外閱讀,可以讓學生間接地了解生活現實,體驗各種情感,這對培養學生寫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講授朱自清的《背影》時,引導學生對文中作者的“四次流淚”的感情進行探究;在分析李清照的《武陵春》時,讓學生品味詞人的“舴艋舟”也“載不動”的“許多愁”;在朗讀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時,引導學生仔細體會詩人那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愛與恨,憐與悲,愁苦與希望;在學習《熱愛生命》時,讓學生體會主人公獨自置身于渺無人煙的蒼茫荒野,面臨著各種生死考驗時的情感……這些作品內在的質樸感情就已經把學生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撥動了,讓學生在不經意間獲得了一種新的情感體驗,而這種體驗又讓學生的性情得到了陶冶和提升。有了這種情感的體驗,在生活中一旦有某種事觸及心弦時,就很快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2體驗生活,孕育真情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葉宏社老師說:“創作就要不斷地認識生活,思考生活。”他們的話都形象地說明了生活與寫作的關系。所以,只有引導學生深入體察生活,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觀察、去發現;敞開心扉,用自己熱情的筆觸抒發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各種感受,這樣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為了讓學生能從生活中收集寫作素材,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在平常的教學中可以要求每個學生每個星期寫一至兩篇的隨筆。隨筆的內容一定要寫身邊的所見所聞及自己的所思所感,有時教師命題,有時也可讓學生自由發揮。有時候為了寫好一次作文,甚至帶領學生走出課室,觀察大自然的美景,觀察社會的人生百態,并引導他們抒發內心的感觸。漸漸地,學生也就形成了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習慣。作文中文筆即使還顯稚嫩,但真情感人。記得一次寫《溫暖》的作文,一個學生就寫了發生在身邊的一件小事:寒冷的冬天,放晚學,“我”剛推著自行車走出學校門口,發現車的鏈條脫落了,自己怎么弄都裝不上去。其他同學幾乎走光了,天也黑了,“我”心急如焚,這時有一個同學走過來幫“我”弄好了脫落的鏈條,我終于可以回家了,而他弄得滿手油污。在這寒冷的冬日,“我”心里感到特別溫暖。你看,這樣的小事常在身邊發生,學生們寫起來流露真情,不失為一篇好文章。
總之,“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只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才能讓學生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3優化動機,抒發真情
筆者從教多年來,看到現實中的寫作教學普遍存在著動機不當的現象。一些教師總是希望學生能寫出像作家寫的那樣新穎別致的作品,而忘記學生們只是正在學習基礎寫作知識的“初哥”,一些略顯稚嫩的抒寫身邊小事的文章得不到老師的肯定,相反那些從網上下載或抄襲他人的“美文”卻得到老師的贊賞。這種教學動機必然會挫傷學生寫有自己的真情實感的作文的積極性。從學生角度來說,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許多學生為了取悅閱卷老師,往往都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收起,寫一些“思想覺悟高”、“主題突出”的作文。結果,很多作文都是千人一面,沒有新意和個性可言。
其實,學生作文應以“求誠”、“求真”為根本。老師要做好恰當的引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要寫出真誠的自己的話。”(葉圣陶言)。這“真誠的自己的話”就是學生的心靈話語。但為了功利的目的,不少學生的作文已變得與個體生命、心靈毫不相干,失去了感人的力量。因此,首先應當優化寫作動機,應該把寫作當做一種生活的需要。鼓勵學生說真話、寫真情,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想說、要說非說不可的話,寫出自己悟出的理,抒發自己真正感動非抒不可的情。拒絕假話、套話、空話。這樣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4掌握技法,寫出真情
4.1 環境的烘托
人的生活離不開環境,情感的生發與環境也有很大的關系,常言道“觸景生情”。在抒發情感時,適當的環境描寫能把情感烘托得更加淋漓盡致。譬如,魯迅的《社戲》中的經典的環境描寫:“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這段優美的環境描寫就把“我”看戲途中的喜悅和焦急的心情烘托出來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文中寫到菲利普一家動身去旅游時看到海上的風景:“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窮水手于勒出現后,他們一家看到的海上的風景卻是“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則烘托了人物沮喪、失望的心情。
4.2 細節的刻畫
在文章中要淋漓盡致地表達一種情感,對一些細節進行具體的刻畫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契訶夫的《變色龍》一文,警官奧楚蔑洛夫聽了赫留金的申訴后,表示“絕不輕易放過這件事”,忽聽有人說這狗好像是將軍家的,他頓時膽戰心驚:“幫我把大衣脫下來……真要命,天這么熱……”這脫大衣的細節,反映了他渾身燥熱的膽怯心理,又表現了他借脫大衣爭取時間以便見風使舵的狡猾;當他聽巡警說不是將軍家的狗,便又抖起威風:“得好好教訓他們一下!”可又有人說這是將軍家的狗,他大驚失色:“……給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風了,挺冷……”這穿大衣的細節,揭示了他心冷膽寒、非常尷尬的心理狀態。
總之,要讓學生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文,就應該引導他們在平時的閱讀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間接積累不同的情感體驗。留心身邊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積累生活中的各種情感。還給他們縱情抒寫心靈的自由,肯定他們在文中流露的真情。并教給他們一些必要的寫作技巧。這樣,就不用愁我們的學生寫不出充滿生命力的飽含真情的文章。
參考文獻
[1] 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人教版).
[2]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3] 葉宏社1999年在文學愛好者筆會上的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