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向達 孫寶鋒 陳春梅
本文在充分研究與討論了當前我國公路交通和經濟發展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后,從多變量產出函數的改進模型的研究背景和相關內容出發,建立了全新的定量的綜合評價公路建設對推動社會經濟貢獻率的多目標產出函數關系模型,并以此為理論支持系統地研究了我國部分地區的實際統計數據,進行了全面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研究結果充分地證明了此種模型在預測公路發展對于社會經濟發展貢獻的可靠性方面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1 多變量產出模型改進及公路建設評價應用問題的研究環境
從宏觀角度來說,公路的建設與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公路網不僅僅是交通網,更掌握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脈絡,二者之間的關系不僅是依賴,更是相輔相成的促進關系。高質量的公路建設促進了我國整體交通情況的改善,讓運輸更加地暢通無阻,實現了公路安全、高速的運營目標,特別是城鎮內部與城鎮間也實現了便捷地交流,越來越密集的公路網深入到了我國的城市、鄉村甚至是更為偏遠的地區,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推動了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而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交通擁擠問題非常地普遍,這時不斷地完善現有的交通網絡從而提升交通網絡的實際運營效率就成為了當前我們要研究的重要問題。而作為現代化交通發展的必然產物,公路在有效解決交通問題的過程中是非常關鍵的。從時間維方面來說,城鎮發展與公路建設這兩者通常體現出非同步狀態,同時又是一個相互追趕的有機的互動關系。首先在地區經濟與城市化發展的水平較低時,落后的交通建設則會成為制約城鎮更好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面對這種情況,就必須要進一步加快建設交通網絡的步伐,讓公路的建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超前于城鎮的實際發展水平,也就是說當公路的建設明顯地落后于經濟的發展時,城鎮要大踏步發展的實際需求則會自然而然地促進和推動區域交通的深入發展;其次從空間維來說,城鎮發展和公路建設二者又體現出吸引與排斥共同存在的矛盾、互動關系,這種關系的產生則是因為其自身的不同特點而決定的。公路是物流與人流的重要運輸途徑,對城鎮尤其是中、小城鎮的布局與發展來說能夠起到極大地集聚與吸引作用。在建設之初,可以說集聚對于城鎮和公路自身的發展來說均是有益的,然而當過境的公路轉化為城鎮內的內部道路時, 就會產生一種排斥反應,這種反應則推動了城鎮與公路系統空間的再次重組布局。近些年來,國際上的許多業內的專家與學者都紛紛地從不同研究的關鍵點出發,開展了一系列的相關研究,但是研究的重心大多是放在宏觀經濟發展方向上,并且大部分主要考慮評價模型中的單個變量,而要想準確、全面地把握經濟發展與公路建設是否協調一致,是否能夠真正地作用于區域的經濟發展,就務必要對當前的公路情況做出科學、合理的系統評價。因此,在當前背景下,研究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定量綜合評價公路建設對經濟發展貢獻率的多目標產出函關系模型,給出一種新的定量研究公路發展對經濟貢獻的方法。
2 對于選取評價指標的分析
進行評價過程中的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環節就是評價指標的選取,建立指標體系務必要嚴格地遵循合理性原則,而絕非是用任意一組指標的隨意堆積,因此,在充分分析與探討經濟與公路發展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的基本特征后,總結在選取指標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循以下幾方面重點原則:
(1)完備性原則:所選取的指標必須要體現出各種因素,要能夠反映出經濟發展與公路建設二者之間的相互協調關系。
(2)層次性原則:根據評價的目標與對象,同時要結合其他各項原則,全面地把握好層次尺度的合理性,繼而進行層次劃分。
(3)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原則:由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構成,其中側重以定量指標為主。
(4)科學性原則:指標的測算方法、定義、權數確定以及信心來源等必須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5)引導性原則:評價社會、經濟以及資源等方面內容的同時,還必須要充分地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的偉大戰略目標,用指標權重的變化引導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逐步優化;用指標權重變化適當跟蹤可持續發展的計劃與政策。
(6)可行性原則:指標內容務必要做到清晰、簡單,一目了然,要便于理解,同時具備一定程度的可比性,并且較為容易獲取,能夠定量化。
3 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加強對于多變量產出模型改進以及公路建設評價應用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們從不同地區的統計數據的實際案例可以得到清晰的結果,多變量產出模型可以說非常地適用于現階段的公路建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科學性評價。在研究不同投入指標貢獻率的過程中,采取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同時分析時還務必要思考統計數據線形特征是否具有顯著性,不顯著時則可以采用多元非線性回歸。言而總之,在當前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深入鉆研,拿出更好的建設預案,從而促進我國公路建設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秋生,任福田.公路建設項目國民經濟評價方法的研究[J].中國公路學報.1995(31).
[2] 北京市規劃委員會關于對部分新建項目進行交通影響評價的通知[J].北京規劃建設.2001.(5):29~31.
[3] 張勇慧,林焰,紀卓尚.基于AHP的運輸船舶多目標模糊綜合評判.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11):129~134.
[4] 李錦華,張忠秀.多目標模糊綜合評價在城市道路建設項目后評價中的應用[J].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1998,4(1):13~21.
[5] 龐彥軍,劉開第,張博文.綜合評價系統客觀性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1(8):36~41.
[6] 陳健,蔣陽升,鄧健兒.公路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系統的開發研究[U].交通與計算機,2004.22(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