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迎丹
1 崗位設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每一、實施崗位設置管理是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礎。目前醫務人員的職務基本上是能上不能下,人員能進不能出,這些問題制約了醫療事業的健康發展。
第二、實施崗位設置管理是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目前醫務人員的待遇基本上是能高不能低,影響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第三、實施崗位設置管理是規范和完善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度的內在要求。人員聘用制度是今后事業單位最基本的用人制度,首先必須規范崗位設置,按條件聘用各類人員。
醫院崗位設置關系著職工個人的切身利益,還能體現醫院對職工的激勵效應,也是國家、政府對各醫療衛生單位進行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公立醫院改革運行機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推進“按需設崗、全員聘用、合同管理”
2 崗位設置分為三類:管理崗位、專業技術崗位、工勤技能崗位
管理崗位是指擔負領導職責或管理任務的工作崗位。專業技術崗位指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具有相應專業技術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崗位。工勤技能崗位指承擔技能操作和維護、后勤保障、服務等職責的工作崗位。
基層醫院的管理崗位主要是指院長、書記、黨群、工會、團組織等能增強醫院運轉效能、提高醫療工作效率和提高醫療管理水平的崗位。專業技術崗位中的主崗位指立足于社會公益事業的醫技、護理、檢驗、影像等崗位,另有經濟、財會、圖書等輔助專業技術崗位。工勤技能崗位是指能滿足醫療行為實際需要的保衛、勤雜、司機等崗位。
目前我院在實際操作中發現,比較突出的就是專業技術崗位不足的矛盾。醫療衛生單位是以醫療衛生技術提供社會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以衛生專業技術崗位占主體,工勤崗位大部分已實現社會化管理,基本由外包實現,減輕了醫院的一部分負擔,現有工勤崗位只是原有的人員,只能減少,不會再有增加的可能。管理崗位中相當大部分也有專業技術職稱,很多人原來就是從事衛生技術工作,存在“雙肩挑”的問題。
專業技術崗位在近幾年一直是呈凈增長的趨勢,所占比例呈上升態勢。但上級人事管理部門對這三類崗位的設置有著嚴格的比例規定,做為基層醫院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夾層地位,對上面臨著地方人事部門的制度制約,對下又面臨醫療規模擴大,醫務人員不斷增加、醫療任務日益繁重的壓力。
現有專業技術人員還有個特點,就是曾經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但現在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本身的專業技術職務工資高于管理崗位工資,其管理工作又涉及專業技術業務,或與專業技術業務緊密相連,在具體工作中就很難把握這個尺度,所以我院的管理崗位一直大大低于人事部門核定的標準,而專業技術崗位又處于大大不足的狀態。專業技術崗位整體不足,就突出表現在高級職稱崗位的不足,而醫院內部已取得高級職稱資格的人員因崗位數不足而無法聘任,無法兌現工資待遇,影響了這部分職工的積極性,目前只有通過自然減員、調出、低聘或解聘的方法來解決。但在實際操作中只能通過自然減員和調往更好的單位這一狹窄途經,低聘和解聘工作在此次崗位設置工作中不可避免地遇到。改革中面臨著分流人員和留住人才的矛盾,如何既把超編的、非專業人員予以分流,又防止有真才實學的基層人才的流失:如何既提高財政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保障水平,又不讓“吃財政飯”的基層醫療機構失去活力:如何既避免基層醫療機構盲目擴大服務范圍,又防止出現推諉病人、服務質量下降現象,這也是改革的陣痛。如此種種,都需要解決和平息。
崗位設置工作做得好,做到位才能做到收入分配改革和以績效管理,才能調動起每一名醫生、護士和其它職工的積極性和職業熱情,提高醫療服務人員的質和量,進而才能解決老百姓對醫療服務質量不滿意的現狀
所以崗位設置工作要做到平穩過渡、合理銜接。既嚴格按照上級部門規定的崗位總量、崗位類別、結構比例和最高等級控制執行,實現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轉變,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單位人員制度,推進改革,增強衛生事業單位的生機與活力,又要充分調動各類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使崗位設置工作由“人心惶惶、傷筋動骨”轉變為“全面發展、強筋健骨”,讓公立醫院向著重服務、重內涵的精細化管理轉型,切實做到讓老百姓能夠享受到優質、安全與價格合理的醫療服務,共享醫改與發展的好處和成果。達到人民群眾得實惠、醫療機構得發展、政府得民心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丁菊梅.醫院崗位設置管理工作初探.人力資源管理,2010(9).
[2] 金齊清.淺談基層醫院藥師工作職責,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08(4).
[3] 袁影.現代醫院工作中的“走動式管理”思路.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1).
[4] 吳占中,張帆,王玉青.淺論醫院工作與系統方法.衛生經濟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