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輝
“林若廉潔奉公,為人正直,和他一起工作過的同志們都很欽佩、敬重他。”在張建勛心目中,林若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平易近人,民主作風好,實事求是,做事果斷,特別是工作中善于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出生于1926年的張建勛比林若小兩歲,雖然他們都是1945年參加粵贛湘邊縱隊,但分屬不同的支隊,所以直到1956年兩人才相識。“當時林若任東莞縣委書記,我在新豐縣任書記,有一次省里召開縣委書記會議,我們就認識了。林若是中山大學畢業的高才生,那時候,干部文化程度都比較低,高中文化的都很少,更不用說大學生了。”張建勛說,當時兩人聊得雖然不多,但在他的印象里,林若是個了不起的人,善于接受新事物。
提起林若生前往事,張建勛說忘不了他工作時表現出的魄力和膽識。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廣東受港澳地區影響,群眾計劃生育觀念淡薄,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不能很好的貫徹落實。
1983年,張建勛從韶關行署常務副專員調任省計生委主任。當年,時任省委書記林若在陽江市召開了省、地、縣、鄉四級干部大會。張建勛回憶說,林若在會上強調,不搞計劃生育,就會犯不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國有國策,結扎是上策。當時宣傳月活動已經結束了,林若提出,要以結扎為重點,集中人力、物力,領導帶頭,黨員帶頭,干部帶頭,帶領廣大群眾打“殲滅戰”。據統計,當年結扎200萬例,人口出生率由2.4%下降為1.8%。
“當時發動面之廣、結扎人數之多、效果之好是廣東省前所未有的。”張建勛說,到2011年底,全省人口減少了3000萬,這與當年林若打好基礎是分不開的。
2000年,離休后的林若來到省老促會任理事長。張建勛清楚地記得,林若在會上跟大家講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來老促會是為了還老區的債,我們欠老區人民的債很多,這個債是良心債。”
林若還說,老區人民為了中國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沒有老區人民,就沒有革命勝利,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提出,要通過促進老區建設和發展來還債,但是不能像過去那樣零敲碎打,要打就打“殲滅戰”。
“經過一番調查研究,林若認為搞老區建設先從抓好老區教育入手,建設好老區學校,解決老區孩子讀書難問題。”張建勛回憶說,完成老區學校改危后,林老又提出鄉村道路硬底化,解決老區群眾行路難,最后又提出老區鎮衛生院改造,解決老區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為打好老區的這三個‘殲滅戰,林若費了很多心血。”張建勛說,在籌措資金方面,除了向省委省政府爭取支持外,林若還跑到珠三角洲各地市委市政府,做宣傳,拉捐款,“過去很多年下來,老區基金會基金才積累了1000多萬元,林若跑了一二十天下來,就拉來了2000萬元。”言語間,張建勛流露出對老書記的欽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