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慧香 卞文芳 馬軍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促進人的精神世界。”因此,體育課堂應該是流淌著情感,能動的課堂,激勵評價的課堂,更應該是緊密地和學生的生活聯系的課堂。教育教學的改革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自我組織、自我調控、自我探索等自主學練活動,人只有在自主活動中才能不斷積累社會經驗,增強感悟能力,提高主動性。體育教學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設計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體育與生活的關系,體會體育就在身邊,感受體育的趣味和作用。怎么讓學生帶著所學的體育知識走進生活,在應用中體驗、驗證與發現,在教學中,不同的層次水平的同學怎樣都能展示自我,各盡其能,相互啟迪,各有所獲?筆者一直是在實踐中追尋著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體育教師采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
在當今這個弘揚以人為本的時代,關注每一個兒童的發展,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賦予教學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體育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體育活動的主體,這就是新課程下、新時代下我們所要極力倡導的體育教學“生活化”。
一、小學體育主題單元設計策略
(一)主體性策略
1.自主選擇
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們的教學設計是在對學生進行分析,把握學生基礎狀態與學習需要的基礎上進行的,強調充分挖掘學生內部潛能,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例如:每一節課留15分鐘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學生可以自創,也可以參照教師提供的教材內容(跳繩、踢毽、玩紙牌片)練習。
2.互幫互學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充分確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對于學有余力的優秀學生還可以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他們成為課堂的小老師。隨著多元信息渠道的暢通,學生探究知識的渠道很多,我們理應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操作方法:
(1)課前布置學生挑選感興趣的活動(跳皮筋、紙牌片、跳方格的玩法),自由組合成4人一組,其中一人是小組長。
(2)分工合作尋找玩法,也可在父母的幫助下尋求玩法。
(3)教學展示。請幾組上來同時表演,教師進行組織工作。
(4)每堂課教師上20分鐘主教材,剩下的15分鐘由學生2人一組合作活動,還有5分鐘教師講評。
“互幫互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都能展示自我,各盡其能,相互啟迪,各有所獲,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課堂教學不再沉悶、呆板。
(二)生活化策略
體育生活化是體育積極融入人們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生活所需的體現。要實現小學體育生活化有效發展,僅僅依靠教材是不夠的,教材畢竟是相對靜止和有一定局限的,學生的生活則是豐富多彩和動態的,因此,在實施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將教材中的材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通道。
1.模擬生活情境,增強生存能力
體育來源于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體育素材,創設某種特定情境,設下懸念,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地探究,積極地發現生活素材或情景,使學生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狀態,主動參與體育的探究性學習,養成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例如:水平一一年級《爬行》的教材,就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把爬行教材的設計重點放在通過語言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上。老師利用體操長凳,讓學生模仿各種小動物爬行,在寬松環境下,學生歡快自主地進行練習,教師對所模仿的動作不作具體規定,而是引導學生通過互相模仿、比較和討論,琢磨“爬行”的主題。為今后學習隊列體操中的高姿與低姿爬行打下基礎,也為生活中出現的實際需要打下基礎。
2.模擬生活情境,解決環保問題
環境污染是目前人類面臨十分嚴峻的全球性問題,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少年兒童是環保建設的生力軍,怎樣將環保這個社會化問題滲透到小學體育教學中呢?在設計“快樂的小足球”主題單元時,我根據水平二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廢報紙”作教具,自己設計障礙物,用有趣的練習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運球過障礙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對足球的興趣,開拓思維能力。用完的報紙請同學放進垃圾桶,讓學生增強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同時也體驗到環保工作的快樂。
3.模擬生活情境,探究合作學習
生活即教育,體育源于生活,更貼近生活,時下的獨生子女體會不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陶行知先生的著名詩歌《手腦相長歌》形象地指明了教育的宗旨是既要讓學生學會用腦,又要讓學生學會用手。而體育教學的生活化設計強調教學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在此過程中,既要引導學生感知生活、感悟生活,又要引導學生改善學習、自主學習。《大豐收》這節課,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廢報紙自制“豐收的果實”,通過自然而然的活動層層鋪開(運動:播種——動手:澆灌——勞動:收割——搬運)。學生通過想象和模仿,學會了播種、澆灌、收割等基本技能,發展了學生的負重和奔跑能力,老師設置一個學生熟悉的豐收情境,不僅讓學生學會豐收,在勞動中體會快樂,更重要的是在觀察模仿、合作交流等方面有快樂的體驗。
(三)趣味性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恰當運用游戲、品德行為模擬再現等手段創設情境,借助情境的直觀性、形象性,能對學生的感官產生強烈刺激,使之進入特定的氛圍之中,激起相應的情感體驗。
1.游戲競賽
心理學家根據游戲過程中游戲者的互動程度和性質把游戲分為獨自游戲、平行游戲、互動型游戲,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設計互動型游戲競賽,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機會。在游戲中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成長的萌芽,有興趣的人,就會感到生活豐富多彩,人生充滿歡樂,從而視野開闊,胸懷豁達,保持樂觀情緒和蓬勃朝氣。有了興趣,就能體驗到愉快和滿足,即使付出很大的體力或精力也不感到疲倦,而且小學階段是學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時期,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樂于動手,喜歡表現,是培養興趣、鍛煉意志的關鍵期。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其實是一種移情訓練。學生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角色位置,嘗試從他人的角度去感知社會情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處境。這樣的換位思考,使學生能更客觀地審視自己的言行,重新規范自身的道德行為。
(四)體能化策略
1.素質練習
每一節課留出5分鐘的時間進行身體的素質練習,作為體能儲備。身體素質練習以補充性為主,比如:投擲課以上肢的練習為主,在素質練習階段就以下肢練習為主。球類的練習中以下一節課的球感練習為主。素質練習也可以是教師提供練習方法學生自主選擇練習。
2.體能作業
學校的練習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適當的體育體能家庭作業就是對體能貯備的補充,體能作業以適合學生練習的手段為主,應該簡單易行。比如一分鐘跳繩、一分鐘仰臥起坐、柔韌性的練習等等。學生可以自己練習,也可以和家長一起練習。
二、小學體育主題單元設計的注意要點
體育生活化是以實踐為主要方式,以學生主體參與為外在表征,是學生的主體建構和創新發展為價值取向的學習過程的總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體育生活化設計要注意如下一些問題:
1.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要讓學生在與各種生活環境的交互影響中受到教育,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生活經驗。在此過程中,他們的道德情感會不斷加深,各種能力不斷提高,社會知識不斷積累,從而會加深他們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社會體育意識,形成體育教學生活化,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樹立和終身鍛煉習慣的養成。
2.要課外活動,更重課內實踐
生活化體育主要是學生的課內實踐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在必要的時候向課外多延伸,因此,教師在學生實踐活動中的作用極為突出。然而教師往往認為實踐活動之類的教學行為是屬于課堂教學以外的事情,所以大多課堂教學內容,一旦延伸到課外去進行,便感到無所適從,發揮不出必要功能。所以我們在安排學生課外活動的時候,課堂之內的實踐更重要,我們要利用課堂的人際資源,設計一定的實踐模式,讓學生在集體互助下完成對生活體育的實踐,更能增加學習的有效性和實踐效果的理想性。
3.熱熱鬧鬧不等于活動有效
在教學實踐中,單純地為活動而活動,追求表面熱鬧的現象還非常普遍。我們應該正確把握體育教學中的實踐活動,通過對學習活動結構的分析,便能有效避免活動設計簡單化傾向,使生活化設計真正具有創新價值和實效性。
體育主題單元生活化設計是體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體育服務于社會生活的重要途徑。我們更要深入課堂,研究生活體育,努力把體育教學和社會生活及學生實際緊密結合,使體育教學發揮更大的育人效果,使體育教學為學生的成長乃至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好的基礎服務。
(江蘇科技大學體育學院212003)
(江蘇省金壇常勝中學21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