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偉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發癥。但由于糖尿病并發癥發病范圍廣,很多人擔心、害怕,應對起來卻有些手足無措。在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到來之際,中國糖尿病聯盟常務副主任委員劉尊永教授接受本刊記者的采訪,提醒糖尿病患者——
劉尊永教授是本刊編委,也是我國第一部《糖尿病綜合防治規劃綱要》的起草人,是“五駕馬車”綜合治療糖尿病專利的發明人,是提出內科為基礎外科為手段治愈糖尿病的世界第一人,他首創糖尿病綜合防治“STD超強化治療”,使我國糖尿病治療達標率由20%提高到60%~80%……多年來,在致力于中國糖尿病綜合防治的同時,劉教授還孜孜不倦地為本刊發展獻計獻策,為糖尿病科普事業盡心盡力。他作為培訓老師還多次參加中華醫學會舉辦的內分泌主任高級技術培訓班,常奔赴全國各地舉辦糖尿病防治培訓班,為大眾普及防治知識。
曾有一患者因視力下降,眼前有飛蚊黑點,在當地醫院就診,可治療一段時間后,視力沒有出現好轉,眼前黑點仍在。劉教授知道后建議其查血糖,看是否是糖尿病在作怪,結果血糖19.8mmol/L (毫摩爾每升)嚴重超標,診斷糖尿病。可患者不相信,說家里沒有人患過糖尿病,自己也很少吃糖,怎么會得糖尿病。在劉教授的耐心勸說下,予以降糖等治療,其血糖控制很理想,視力也逐步好轉,患者這才相信自己的眼病真是糖尿病引起的。
劉教授告訴記者,類似的例子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因為糖尿病發病多無明顯的癥狀,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往往因其他病癥(實際上是糖尿病并發癥)求醫,才檢查出患了糖尿病。這些患者往往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治療起來費時費事。因此,劉教授提醒大家,每年體檢的時候最好查查血糖;身體肥胖及患病久治不愈,也要查查血糖。
“從頭到腳”話說糖尿病并發癥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發癥”,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事實也的確如此,糖尿病的并發癥波及范圍廣,從頭到腳無一幸免,是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致殘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們知道,血液不斷地在體內循環流動,血液的改變可以引起全身組織的生理生化的改變。血糖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首先侵害的是毛細血管,最容易堵塞,局部組織得不到營養,就會引起局部組織、器官的損傷。最早出現的有眼底視網膜、腎臟、周圍神經病變如下肢和足的損害,因為這些部位都是毛細血管分布密集的地方;進一步發展可表現為大血管的損害,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
劉教授介紹說,血糖升高對身體器官的影響如下——
腦:動脈硬化、中風。大腦的血供最豐富,高血糖的糖毒性可致腦動脈硬化,嚴重時出現中風。
頸動脈:由于生理的特殊性,即頸動脈有“丫”的枝杈,在高血糖的情況下極易形成血栓,游離血栓在血流的沖擊下進入腦血管,形成腦梗塞,嚴重危及生命。血管病變還可引起頸動脈狹窄,導致大腦血供減少,出現頭暈、頭痛等表現。
眼睛:視力減退,視網膜病變甚至失明。眼睛病變往往是糖尿病患者最早出現的表現。
口腔疾病:牙周病,牙齦出血,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
心臟:冠心病、心肌梗死。目前有專家提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癥”的概念,就是說無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和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的非糖尿病患者有同樣的心臟危險性。
肝臟:肝臟與糖尿病關系密切。肝臟本身能合成糖原,對血糖也能起一定調節作用。糖尿病患者容易同時伴發脂肪肝。
胃腸道:胃輕癱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便秘、腹脹、腹瀉更是常見。
腎臟病變:腎臟血管微細,高血糖會堵塞腎臟血管,致使腎臟缺血。嚴重者出現水腫、腎性高血壓、腎衰竭甚至尿毒癥。高血糖增加腎臟對血糖的重吸收也是升高血糖的重要原因。
生殖系統:糖尿病患者可出現性功都能減退;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最為明顯。
下肢及足部:下肢血管的血液回流本來就困難,糖尿病黏稠的血液更難回流,長期下來下肢血管閉塞;導致足部易感染、潰爛,且傷口愈合慢,形成糖尿病足。
只查空腹血糖漏掉60%~80%糖尿病
了解糖尿病可能引發的問題,在出現相應癥狀時就要考慮到糖尿病的可能。只有明確診斷才能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簡單處理。
對糖尿病認識不足,這是一些患者出現并發癥時,仍不相信自己患糖尿病的原因。劉教授告訴記者,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對控制病情,減少并發癥出現有著深遠影響。
目前,臨床上常采取空腹血糖試驗作為初步篩查糖尿病的手段。如果僅靠檢查空腹血糖來確定是否患有糖尿病,可漏掉60%~80%糖尿病。因為在糖尿病早期或前期階段,很多人僅表現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可能完全正常。
因此,只查空腹血糖是不夠的。劉教授強調,直接進行糖耐量試驗很有必要。
不吃藥不打針,血糖正常不是夢
劉教授強調,一旦診斷為糖尿病,應盡早處理,這是預防出現并發癥的關鍵一環。而飲食療法、運動療法、藥物療法、血糖監測及糖尿病教育則是糖尿病治療的“五駕馬車”。以往,有許多醫生遵循傳統的“升階梯治療”模式治療糖尿病,即先要求糖尿病患者改變生活方式,因飲食治療理論和實踐脫節,患者在家里難以按照多少克來計算自己的攝入量,因而效果通常并不好;運動治療同樣存在類似問題,運動無檢測,運動量多少有治療作用,患者不清楚;然后對患者開始單一口服抗糖尿病藥治療,緩慢遞增藥物劑量,等單一口服抗糖尿病藥的藥用劑量達到最大劑量時,血糖控制不理想,再增加另一種口服藥治療或多藥聯合治療;如果血糖仍控制不滿意或患者出現嚴重并發癥時,才考慮使用胰島素。
越來越多的臨床實踐證明,傳統的“升階梯”治療模式,可一時把血糖降下來,但對糖尿病的發展并無阻擋作用,尤其對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的預防難以控制。從某種意義上講,傳統的治療模式已經成為糖尿病治療達標的“絆腳石”。
因此,現在更提倡“盡早發現,盡早治療,盡早聯合用藥,盡早胰島素治療”。對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可行超強化治療,即在短期內2~4周采取超強化治療(多采用4針胰島素或胰島素泵治療,及教育、飲食、運動、監測等)手段促使血糖到正常的水平。然后再逐漸減少藥物的劑量,有的患者可以停藥,這種“降階梯治療”可創建長期“蜜月期”(緩解期)。據國內外的資料報道以及我們的經驗表明,有的患者可不吃藥不打針血糖保持正常可長達幾個月、幾年,甚至10幾年。實現這一理想的關鍵是早期發現糖尿病,依據自己的胰島功能的測評結果,早期行超強化治療。
采訪最后,劉教授還提醒廣大糖尿病患者,定期監測血糖很有必要,這也是預防并發癥出現的好辦法。無論是糖尿病病情輕者或是重者,無論采用哪種方法治療,患者都應認真監測并記錄自己的血糖情況。
編輯/譚翔 tanxiang@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