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晨起養生功
老人早晨醒來后,在床上做8分鐘的養生功,對身體大有裨益。具體方法如下:
伸伸懶腰,能伸展脊柱,加上按摩脊柱兩側自大杼穴至命門穴等穴位,可較快恢復體力。
蜷縮雙腿,壓向胸口盡量吐氣,將胸腹中的廢氣排凈,能起到保健作用。
伸直身子左右翻滾兩下,可刺激身體兩側穴位。
以手輕敲頸椎突出部位100下(所敲處即大椎穴),可起到疏風解表、溫經散寒、清腦寧神的保健功效。
木梳梳頭100下。用木梳刺激頭部諸穴,特別是百會穴,可令人一天保持清醒。
(摘自《解放日報》文/馮杰)
人有童心 一世年輕
英國研究人員對早衰者做過調查,發現其中約76%的人在生理衰老前出現過心理衰老,如暮氣感、老朽感等。所謂“人有童心,一世年輕”,就是說要想年輕,擁有一顆年輕的心至關重要。老年人若要保持這么一顆年輕的心,不妨找一個“忘年交”。
“忘年交”就是不分職業、輩分、性別而交的年輕朋友,并可以和這樣的朋友推心置腹,無話不談。這種朋友有使老年人萌發童心的神奇功效。因為青年人有憧憬未來、奮發向上、朝氣蓬勃、進取心強的特點。通過交往,對老年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其產生愉快、輕松、充滿希望的情緒。這種感覺十分有益于預防心理衰老。
美國肯塔基大學一位營養學教授通過15年對衰老和老年性癡呆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青少年時代的快樂也影響到他的將來。如果存在消極的情緒,如緊張、憎恨或生氣,并持續下去,或者每天重復幾次,對人體將產生累積的副作用,到了老年,極有可能導致心臟病或中風。
身體的生長發育需要充足的營養,心理也同樣需要童心的滋養,雙管齊下,才能有效延緩衰老。
(摘自《家庭醫生報》文/張恒)
擴血管的銀杏葉
銀杏樹是古老的樹種,也是神奇的醫療之樹。地球生命歷經千億年的變動,尤其是第四世紀冰川覆蓋之后,只有銀杏仍保持它最原始的面貌,在生物演化學史上被稱為“活化石”。
銀杏葉,又名白果葉。《本草綱目》中有記載:銀杏,原生江南,以宣城者為勝,樹高二三丈,葉薄,縱理儼如鴨掌形,有刻缺,面綠背淡,二月開花成簇,青白色,二更開花,隨即謝落,人罕見之。一枝結子百十,狀如柿子,經霜乃熟,爛去肉取核為果,其核兩頭尖,其仁嫩時綠色,久則黃。
隨著研究深入,銀杏葉的藥理作用不斷被認識。銀杏葉中可提取160多種有效的藥用成分。其中,黃酮類化合物35種,17種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植物黃酮類化合物在人體中的作用主要是增強血管張力擴張冠狀動脈,改善血管通透性,抗血小板凝集,減少血栓形成。
植物黃酮類化合物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必要成分。從銀杏葉中提取出來的黃酮醇(槲皮素、山柰酚、異鼠李素的混合物)或銀杏雙黃酮類,對豚鼠心臟灌流可引起冠狀血管擴張,注射于豚鼠后肢灌流之動脈內,可擴張后肢血管,葉中的雙黃酮對大鼠后肢血管亦有擴張作用。而葉的粗提取物(每毫升含黃酮甙4.263毫克)也可對抗腎上腺素所致兔耳的血管收縮作用;對麻醉兔肌肉注射臨床用量的20~40倍,對血壓、呼吸均無影響。如應用大于血管擴張劑量100~1000倍的黃酮醇,注射于豚鼠,可引起中等度的降壓,心率及呼吸的增加;對大白鼠則表現為升壓,但這些改變與麻醉、動物興奮、溶劑的影響有關;葉的提取制劑口服或靜脈注射,也可使巴金森氏病患者的腦血流增加,改善腦的營養。
銀杏葉還具有很強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銀杏葉中的黃酮醇、氨基酸和氨基酸合成膠原蛋白成分對保持皮膚光澤與彈性起著不小的作用。
但要知道,銀杏葉吃多了會中毒,引發肌肉抽搐、瞳孔放大,孕婦與兒童更要謹慎。還要注意,銀杏葉片的主要成分黃酮醇是一種強力血小板激活因子抑制劑,長期服用可能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功能,并相應增加腦出血的危險。因此,老年人在服用銀杏葉片時要注意定期檢測凝血情況,不要盲目長期服用。對于已有老年性血管硬化、血管變脆的患者來說,更不可長期服用,以免造成腦出血。
(摘自《中國醫學論壇報》/唐鵬)
健康路上講究“慢”
老人在健康路上要把握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慢”。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肌肉、骨骼和關節等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各個組織和臟器功能逐漸退化,免疫功能下降。
走路要慢人每天都得走路,但老人走路宜慢不宜快。慢步緩行,可以防止跌跤而造成股骨、脛骨骨折或其他問題。慢速散步,一般每分鐘約60~70步,時間30分鐘左右。體質較差的老人,應使用合適的手杖,以求增加腿的支撐力,這有助于人體的平衡和步履的穩健。
改變體位要慢不少老人因心臟功能的衰退和腦動脈退化,血管彈性降低,血容量和血含氧量減少,體位改變時往往發生頭暈眼花等狀況。因此,老人變換體位時,一定要注意動作不要太快,幅度不要過大,時間不要過長,避免發生眩暈、暈倒或引發其他問題。
進餐要慢老人在視覺、嗅覺和味覺普遍減退的情況下,注意飲食安全特別重要。進餐時要細嚼慢咽,這樣不但有助于消化,而且還可避免把碎骨、魚刺等小塊異物卡在食管或嗆入氣管,招來嚴重后果。
排便要慢老人容易便秘,如果排便時操之過急,直腸黏膜以及肛門邊緣容易被撐破。特別是患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的老人,排便時突然屏氣用力,容易導致血壓驟然升高,誘發腦出血,最好使用坐便器,讓其自然解出。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文/張培修)
煩躁的自我控制療法
老年人心情煩躁,可采取以下方法消除。
自身疏泄應養成一種傾訴習慣,及時將內心的痛苦向親人或朋友說出來,使一些莫名其妙的煩躁趨于消失。
學會發笑遇事應能想得開,不計較,常以笑來表示自己的豁達大度,許多煩躁是很容易消除的。
自我表白主要是向與自己打交道的人表白自己,“我的脾氣變壞了”、“我這樣的人易激動”等語言表白既可提醒自己,又利于爭取別人的理解。
行為控制拉拉耳垂或雙手搓揉太陽穴等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也有一定控制效果。
(摘自《健康時報》 唐逸/文)
控制“老縮”有辦法
中國人有一種說法叫“老縮”,意思是人老了要比年輕時變矮一些,很多人認為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而心安理得地接受它。其實,這是由于老年人身體缺鈣造成的,是可以通過科學飲食、體育鍛煉和保健改善的。
通常老年人每天應保證1000毫克左右鈣的攝入。空心菜、圓葉菠菜、厚皮菜等含有較多草酸鈣,影響鈣吸收,老年人應少吃。食物纖維也影響鈣的吸收,但由于它有緩解便秘、降低結腸癌發病和降低血膽固醇、預防糖尿病的作用,提倡適當攝入。適宜的蛋白質有利于鈣吸收,但過高量蛋白質增加尿鈣排出,反倒得不償失。通過鈣強化劑來保證老年人攝入并吸收足夠的鈣是切實可行的,適當增加維生素D有助于鈣的吸收,因此老年人每日服用適量的碳酸鈣,方便又經濟,是比較理想的補鈣選擇(編者注:喝牛奶是更理想的補鈣辦法)。
(摘自《健康時報》 羅青/文)
一天該吃多少水果
要健康,就要多吃水果和蔬菜,這是我們早已耳熟能詳的觀念。但是,一天到底應該吃多少水果呢?
香港衛生署中央健康教育組在其專門網站上指出,人每天應進食最少2份水果及3份蔬菜,具體說就是,1份水果約等于1個中型水果(如橙、蘋果 )、1/4杯沒有添加糖或鹽的果干(如提子干、烏梅干)、3/4杯沒有添加糖的鮮果汁(如連果肉的鮮橙汁)。在計算蔬菜時,除新鮮蔬菜外,罐頭蔬菜也包括在內,但腌制蔬菜除外,因為它們的營養成分在腌制過程中受到了一定的破壞。一般來說,1碗未經烹調的葉菜,如生菜、花椰菜等,就可以算做1份蔬菜;但如果是煮熟的蔬菜,半碗就可以算做1份了。另外,3/4杯沒有添加糖的新鮮蔬菜汁,也可以算做1份蔬菜。
(摘自《家庭保健報》張微/文)
“三轉”巧養生
人的身體好像一部機器,頭、腦、腿等是身體的主要零件,機器經常轉動,才能不生銹;人體的零件也需要經常轉動,才能不發生疾病。古今中外的醫學研究證明,經常采用轉頭、轉腰、轉腿的“三轉”養生法,對調劑精神、增強體質、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器官衰老有很大的作用,是一種適合老人的很好的健身法。
轉頭站在地上,雙眼微閉,挺胸收腹,頭部先按順時針方向轉動10圈,再按逆時針方向轉動10圈。此法除能鍛煉頸部的肌肉、關節使其功能增強外,還能防治神經性頭痛、失眠、頸椎骨質增生、頸肩綜合征等。
轉腰站立,兩腿分開,雙手叉腰,腰向前彎,先按順時針方向轉動10圈,再按逆時針方向轉動10圈。此法除能增強腰部肌肉、關節的功能外,對慢性腰肌勞損、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脫出、風濕性腰痛、坐骨神經痛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轉腿站立,兩腿并攏向下蹲,雙手扶住雙腿膝蓋,先按順時針方向轉動膝關節10圈,再按逆時針方向轉動膝關節10圈。此法除能增強腿部肌肉力量防止腿先衰老以外,還能防治膝關節炎、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
“三轉”養生法簡便易行,但做時要慢,循序漸進,長期堅持下去,對老人的健康長壽有很大幫助,不妨一試。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文/項春)
小小棗核治口干
大棗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是藥食兼備的佳品。但是你知道含棗核可以“制造”津液治口干嗎?
李時珍指出:“人有病,則心腎不交,腎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氣耗也”。如何讓口中津液“泉涌”呢?李時珍就推崇這種口含棗核的方法:“常含棗核治氣,令口生津液,咽之佳。”借口中含棗核來“制造”津液,這是個不錯的除燥方法,口干者不妨一試。紅棗入口,吃完棗肉,留核在嘴里含,口水常有,覺得多了就咽下去,既不影響說話,也不影響喝水。
(摘自《浙江老年報》 曉季/文)
季節變換要“保心”
天氣漸漸轉冷,在季節變換的時候,各大醫院的心腦血管門急診病人也明顯增加。據有關資料顯示,北京市去年9月~12月份醫院門診和住院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約7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約為3萬人,在所有病死亡率中排名第一。因此,對冠心病要防患于未然,須早發現、早治療。
很多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容易引發心肌梗死、腦中風,這是導致中老年人猝死的重要原因。為防止發生意外,中老年人應經常檢查身體,除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外,有冠心病的病人還應該預防性地用藥,以避免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臟事件的發生。
心臟有病不能等到發作時才去醫院,平時就要堅持服用標本兼治的藥物,只有常服藥,才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手段。麝香保心丸是治療冠心病的標本兼治的中成藥,許多冠心病患者身邊備有一盒麝香保心丸,但一半以上的人不吃,有的還舍不得吃,要等到心絞痛發作了才吃,有的自認為自己還沒到需服藥的程度。這其實是一個用藥的誤區。
麝香保心丸是一種常服才能發揮最大效果的藥物,只有常服才能改善心血管機能,在秋冬交替的時節,冠心病患者更應該經常預防性地服用麝香保心丸,長期服用能夠改善心肌缺血,保護心腦血管,明顯減少冠心病的發作;常服更能促進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全面改善心血管機能。
(摘自《中國醫學論壇報》文/賀成)
女性吃胡蘿卜要適量
美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證實:每天吃2根胡蘿卜,可使血中膽固醇降低10%~20%;每天吃3根胡蘿卜,對預防心臟疾病和腫瘤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女性如果大量吃胡蘿卜,很容易引起月經異常,并導致不孕。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研究發現,過量的胡蘿卜素會影響卵巢的黃體素合成、分泌量減少,有的甚至會造成無月經、不排卵,或經期紊亂的現象。研究人員解釋,出現上述現象可能是胡蘿卜素干擾了類固醇合成。因此,攝入胡蘿卜一定要適量。
(摘自《北京青年報》余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