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華
編者: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久拖不決的難題,很多患者都有在大醫院看病難的經歷。基于當前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的現實,這個難題恐怕較長時間內都無法得到解決。然而,如果患者在看病之前掌握一些小竅門,對自己的醫院之行也有一些實質性的幫助。為此,本刊將連續三期刊文,請臨床專家根據自己門診時的經驗,為大家介紹看病時您需要掌握的小竅門”。
看病是讓患者頗感煩惱的一件事情,一窩蜂地擠向大醫院,又總盼著能早點排到,還希望醫生能多聽自己介紹病情。然而就診時間有限,如何選擇正確的科室和專家,并在短時間內向醫生傳達有效的內容,避免重復沒用的信息呢?
這里,給大家介紹看門診時需要有的逆向思維。
1.晚點去
現象:醫院一般都在早晨8:00開診。一天之中,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會集中在上午看病,而在開診之后的兩個多小時內,患者最為集中。
剖析:不少患者習慣一大早去看病,是想留有足夠的時間做各項檢查,免得多跑一趟。事實上,如果是新發疾病,且不是嚴重的急性病的話,第一次看病往往是為了明確病因,而絕大多數醫院為了方便患者,全天都可以進行抽血、心電圖、拍片和B超等常規檢查。如果是慢性病患者,其就診目的往往是定期復查,可能要抽血、拍片等,除了血常規、尿常規等少數檢查,諸如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血脂、腫瘤標志物、細菌和病毒檢測等檢查,很少能在當天就出結果。
對策:看病可以選擇避開高峰時間段,上午遲點或者下午再去醫院就診。避開上午高峰期,不僅看病快,取藥也快。
2.挑周末
現象:不少患者覺得,專家只有在上午和非周末時間看門診。
剖析:醫院在周一的門診量往往是最大的,如果能避開周一,看病會輕松一些。事實上,有些專家上午要查房或手術,下午反而有時間坐診。還有不少專家周一至周五沒有時間出診,反而會選擇在周六坐診。現在許多大醫院推行無假日門診,周日或法定節假日也可以找到專家。
對策:根據自己的疾病和工作等實際情況,合理選擇看病時間,就能做到最大限度地縮短停留在醫院的時間,可謂事半功倍。尤其是上班族,如果偶感不適且不嚴重,最適合選擇周末看病。在每次看病后都要保管好病歷卡,卡里存著自已的病史和化驗信息。
3.找對路
現象:幾乎所有的三甲綜合大醫院每天都是人滿為患,患者即使是感冒咳嗽,也一定要到大醫院找“老專家”才放心。
剖析:對于突發嚴重外傷或急癥患者來說,應該選擇就近醫院搶救。另外,對許多常見病患者來說,完全沒有必要“非大醫院不去”。以最常見的高血壓病、糖尿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為例,如果疾病控制得比較理想,在沒有嚴重并發癥的情況下,選擇區二級醫院或社區醫院定期復查和拿藥即可,完全沒有必要到三甲醫院排長隊、掛專家號。
對策:患者在選擇時,一定要理性思考,選擇正規、恰當的醫生就診。對于疑難雜癥或者重危疾病患者而言,在選擇醫院時則不僅要考慮醫院的規模,更要特別關注醫院的醫療特色。簡單說,在選擇三甲、非營利性、綜合性的大醫院時,相同等級和相同性質的醫院也各有自己的特色技術或特色專家。需特別提醒的是,如今有些患者喜歡在網絡上搜索醫生及醫院信息,對此一定要注意信息來源,不要輕信虛假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