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祎
改變命運的是知識?還是淘寶?對于畢業于義烏工商學院的楊甫剛來說,顯然是后者。這個曾經被義烏工商學院副院長稱為“可以頂40個本科生,明年還會頂80個本科生”的傳奇男孩,他的光環來源于月入4萬的神話。相比起炫目的月入,他的教育背景甚至可以用灰色來詮釋——一名高職畢業生。
如今,楊甫剛已不僅僅是一個名字,它已轉化成一個符號,代表著千千萬萬淘寶店家。
淘寶威脅論
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淘寶網的注冊用戶達到3.7億,每天超過5000萬人次的訪問量,點擊率超過15億,單日交易額峰值達到19.5億元,分別超過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社會消費品零售單日額。據淘寶網官方透露,2011年淘寶商城的交易規模是1000億元,這一數字是2010年的3.5倍。可以預見,2012年,無論是店鋪數還是交易額,數字都將會更高。
對于淘寶網病毒式的成長,有人斷言,實體店的冬天來了。冬天真的來了嗎?淘寶繁榮威脅了誰?
就此問題,《投資與理財》記者采訪了資深商鋪投資者以及實體店店主,各方觀點不同。
商鋪投資者:淘寶網對我威脅不大
在被問及如何看待淘寶網所帶來的沖擊時,資深商鋪投資者聶先生表示,淘寶網對我威脅不大。“就拿吃飯來說,有人愛吃西餐,有人愛吃中餐。但是不管是吃西餐還是吃中餐,都必須有一個地點,這個地點的存在是必要的,因為吃飯是一種必需。當這種必要被大多數人認可的時候,投資商鋪便依然有利可圖。也就是說,在某些行業,實體店鋪和淘寶店鋪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所以何來威脅之說?
聶先生自1994年開始投資商鋪,至今已有十多年。2002年,聶先生曾花15萬元購買了一家商鋪,現在升值到了300萬元,凈賺20倍。“但也并不是說,淘寶網的發展對實體商鋪一點沖擊也沒有,像服裝、化妝品行業可能就存在沖擊。但是,這種沖擊,可能更多的是作用在店鋪經營者身上,對于店鋪投資者來說,他的感受和經營者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樣的。”聶先生這樣告訴記者。
實體店店家:淘寶店為主 實體店為輔
趙小姐的店鋪位于北京海淀區魏公村附近的天作國際,這是一個以中低端商品為主的小商品聚居區。趙小姐的店鋪主要銷售的是中低檔女裝。
周末早上10點鐘,店里仍顯得有些冷清,偶爾有三兩個顧客。記者到時,趙小姐正在上網。她告訴記者,她現在是“以淘寶店為主,實體店為輔”。趙小姐2004年開始經營這家小店,2009年開通的淘寶店。她告訴記者:“有時淘寶店的銷量比實體店還高。零幾年的時候,我的店也算是旺鋪一枚哦,一天的營業額,最好的時候能上千呢!”
“但是,現在同類商品在網上太多了,顧客進門,說得最多的就是網上多少多少錢什么的,現在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趙小姐說,“我家的淘寶店鋪人氣很旺,要不是考慮到簽了合同,可能早就在家專心開網店了。”
看來,“網店威脅論”這個命題是真老虎還是紙老虎,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看,結論是迥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