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軼
進入5月份以來,股市在跳空高開后就陷入回落,在5月21日上證指數甚至跌至2330點,市場的陰晴不定,再度攪亂了投資者的思緒。
就經濟面來看,近期國家統計局公布了4月份經濟數據,多項數據創出新低,經濟疲軟態勢超出預期。面對如此不樂觀的經濟數據,有分析甚至指出,4月GDP增速可能會低于年度目標7.5%。
隨即降準政策公布。時間上的相繼性,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政策下藥的針對性,也許4月的宏觀數據在某種程度上也超出了管理層的預期。5月18日-20日,溫總理表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及時適度預調微調,擴大內需,穩定外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穩增長年內頭一次超越控通脹,成為首位主題詞。此新聞一出,部分市場人士對于政策的調整空間開始遐想無限。然而,是否政策空間就會就此大幅打開呢?也許,最終可能市場會發現,經濟下行背景中的政策支撐終究作用有限,政策實際支撐效果可能會低于多數人的預期。
經濟下行的趨勢還在進行中,尋底還未結束,這已然成為一個公認的事實。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經濟過好或者過壞的猜測或者擔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卻又實在不必要。首先,經濟“硬著陸”可能性很低,中國政府手里的牌還沒有出完,對沖手段還沒有用盡。就拿存準來說,其可下調空間依然不小。其次,對于政策預期過高,寄希望利多的宏觀政策給經濟和股市都來一劑立竿見影的強心針,這也是不現實的。指望管理層再推出類似2009年的“四萬億”大手筆,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政策松動的空間不要預期過高,更不該單純的因為這種“美好”的預期,而對市場抱有過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一葉知秋。就拿銀行股來說,從5月上旬調整至今,已經有不少個股創出了相比指數2242點的新低。可以說,這集中反映了市場對經濟的一種擔憂。近期,已經有媒體報道,溫州銀行業一季度利潤驟降53.5%,甚至出現了多家銀行凈利潤負增長。原因何在呢?問題就出在不良貸款率的顯著提高上。截至目前,溫州銀行業的不良率已經連續9個月上升,并創下了2005年以來的新高。而不良貸款率的提升,則是經濟減速帶來的系列傳導之一。
總之,一方面,對于經濟形勢的運行要有清晰客觀的認識。就進入轉型期的中國經濟這幾年的表現來看,就如同有人形容中美的外交關系一樣,沒那么好,也沒那么差。另一方面,對政策的調整要有合理的預期,認為經濟越差,政策越可期、股市越可期的單一邏輯還是要謹慎思考。最近,一位股市老手的一番話,讓我沉思許久。他說:“縱觀股市這些年的情況,只要會里還認為對市場還有很多辦法的時候,市場總沒有起色;直到所有的救市政策用盡后,市場真正的轉機反而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