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小歆


現在氣候已至深秋。天氣漸涼,日趨干燥,此時人們往往會出現“秋燥”癥。主要表現為口渴咽干、聲啞干咳、皮膚干燥,有的人還會出現鼻塞、咳嗽、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等一系列癥狀。
從中醫來看,人的健康和氣候、外環境的變化有密切關系,秋天氣候干燥,對人的新陳代謝會產生很大影響。燥為秋冬季的主氣,在“多事之秋”,應特別注意養生保健,做到防病于未然。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俗語說“春困秋乏”。進入秋冬季,太陽照射時間變短,人們很容易犯困,盡管睡覺時間不少,可白天還是哈欠連天、昏昏欲睡。
在這種情況下,最應避免的就是通宵達旦地玩樂或過多加班“開夜車”。專家建議,可以適當延長夜間睡眠時間,遵循人體有生命的物質鐘的運行紀律,養成深度睡眠習氣。因為深度睡眠充沛不僅能恢復身體的力量,還能提高有機體抵抗力。此外,入秋也應適當午睡。午睡能使心血管系統舒緩,并使人體緊張度降低。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休息好了,身體才會愈來愈好。
湯湯水水最養人
中醫歷來倡導以飲食調養來抵御“燥氣”,有“燥則潤之”的養生理論。秋冬季,人體熱量揮發快,體液損失大,容易產生疲勞,此時的膳食營養應以清熱為佳。
“飯前一碗湯,身體最健康”是國人信奉的養生原則。實踐證明,秋冬多喝些滋陰潤燥的湯水是十分有益的。例如,白蘿卜湯中含有很多消化酵素淀粉酶,能夠防治胃酸過多、胃炎及胃潰瘍。此湯還富含維生素C,抗氧化及抑制細胞老化的效果也很好,能改善焦躁不安,防止骨質疏松;而海帶湯是富含鈣質的堿性食物,有利于調節體液的酸堿性,避免體內的堿元素因酸性中和而被過多消耗。此湯中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比如鈣、鐵、鈉、鎂、磷和碘等;還有被人們熟知的冰糖雪梨湯、川貝蘋果飲,均有潤肺、除痰、止咳的功效。
其次,宜多喝水、粥、豆漿。比如晨起空腹飲一杯水;早飯可以粥食為主,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片粥、黑芝麻粥等皆可。
最后,可以多吃些蘿卜、蓮藕、荸薺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秋冬最重要的是養陰益氣。養陰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氣就可以溫養肺氣,鼓舞陽氣,所以秋冬應多吃山藥、百合、銀耳、豬蹄、蓮子、枸杞等清補、平補之品。還可多吃一些應季的水果。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主任醫師何明教授指出,預防秋燥還可以吃一些潤燥的中藥,如用沙參、麥冬、云竹、百合等做藥膳(粥或湯);還可服用麥冬百合銀耳湯、銀耳鮮藕湯、冰糖煮梨水、菊花麥冬泡茶等,均可以清火潤肺,起到保健作用。腫瘤患者還可選擇服用貞芪扶正膠囊或沖劑,以增強抵抗力。
保持愉快心情
除了平衡膳食,預防秋燥的另一環就是重視精神調養啦!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兼心理治療師瑞斯特在運用跑步對沮喪病人進行治療后得出結論說,跑步對許多消沉者似乎是合理的藥方。大多數沮喪者是因為缺乏運動,而跑步是有氧運動,除了活動肌肉外,也能加強心、肺和循環系統的功能。同時,跑步還分散了注意力,原本因沮喪引起的不適就被忽略了。
由此,我們可以通過運動來保持樂觀情緒。但是,與其他季節不同,秋冬的運動應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跑步應選擇慢跑,只為興趣而跑,要量力而行,這樣才能跑得快樂,跑得健康。中醫認為,秋冬又是人體的精氣都處于收斂內養的階段,所以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過多造成陽氣耗損。所以,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運動量不大的項目,當周身微熱,尚未出汗時就停止,以使精氣內斂,不使陽氣外耗。鍛煉,最重要的是要保證長期的堅持,而不是依賴于兩三次的突擊。
除了通過適量運動來保持樂觀情緒,還可以每天抽出3分鐘時間,讓自己完全放松下來。需要做的僅僅是坐在地板上,閉上雙眼,在完全放松的狀態下有節奏地深呼吸3分鐘。 當一個人處于完全放松的狀態下,不會產生抗壓激素,心情自然覺得輕松自在。
總之,調養情智,學會調適自己,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保持內心的寧靜,在任何時候都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