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10月11日,國家林業局和四川省政府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舉行大熊貓放歸自然活動,將我國第一只經過系統野化培訓的人工繁育大熊貓“淘淘”放歸到栗子坪自然保護區內。此舉標志著我國大熊貓保護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是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10月10日早8時30分,大熊貓“淘淘”在臥龍基地被抬上了專門的恒溫小貨車,下午4時30分,到達新家400多公里外的石棉縣栗子坪自然保護區。
“淘淘”自2010年8月3日出生以來,經過2年多的母獸帶仔培訓,適應了野化培訓環境,形成了與野生大熊貓相似的覓食行為和警惕性。10月7日凌晨,抓捕工作由項目組負責人黃炎親自指揮,工作人員爬上海拔2100米以上的母獸帶仔野化培訓第三階段的野化培訓圈,前后歷時兩個多小時才將大熊貓“淘淘”引誘入籠。
10月8日,體檢結果顯示,“淘淘”生長發育及各項生理生化指標均正常,體重達42公斤。同時,工作人員給“淘淘”皮下埋植了國際通用的ID身份識別芯片,佩戴了具有全球衛星定位和無線電遙測功能的GPS頸圈,以便野外放歸后的數據收集和活動監測。
11日11時許,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栗子坪的放歸現場,籠門打開,起初,“淘淘”躲在籠子里近一分鐘都不太愿意往外走,后來工作人員使用了一些方法,誘使它往外走,“淘淘”才緩緩地奔向了茂密的樹林,正式開始闖蕩江湖。
“淘淘”的野化之路
為早日實現圈養繁殖大熊貓成功放歸自然,臥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科研人員早在2004年就啟動了大熊貓放歸自然試驗工作,并于2004年至2006年開展了第一期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項目。
2010年7月20日,“草草”、“張卡”、“紫竹”和“英萍”等四只完成配種的雌性大熊貓從雅安碧峰峽基地前往臥龍核桃坪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基地待產。2010年8月3日凌晨4時24分,“淘淘”出生,為減少其對人的依賴,“淘淘”第一次睜開眼就沒見過人,所有需要接觸“淘淘”的工作人員都必須穿外形是熊貓樣的偽裝服,涂抹熊貓氣味。
2011年2月20日,“草草”和“淘淘”轉移至臥龍自然保護區核桃坪后山海拔2050米~2140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平均坡度20°~30°的二期訓練圈。“淘淘”攀爬、運動能力得到加強,具有初步的定向能力;與同齡的圈養大熊貓相比差異很大。
今年5月3日,“草草”和幼仔“淘淘”轉移至海拔高度2150米~2500米,其森林植被類型、植物組成、竹子種類和環境同真正大自然相似的三期培訓圈,野化培訓圈的面積大約24萬平方米,重點進行同類與天敵識別訓練。“淘淘”表現出明顯的野性,懂得躲避和攻擊。
今年9月7日,國家林業局保護司在都江堰召開了關于大熊貓“淘淘”野化培訓總結暨放歸自然的專家論證會。專家們認為,“淘淘”經過兩年多的母獸帶仔野化培訓,個體和行為發育正常,警惕性較高,能識別天敵和伴生動物,基本具備覓食、空間利用和棲息地選擇等野外生存能力,可以放歸野外。
據介紹,2006年,首只圈養的大熊貓“祥祥”被放歸,不到一年,工作人員發現“祥祥”從高處墜落摔死。之后該項目一度擱淺,2010年7月,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正式啟動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項目,為大熊貓放歸探索新的出路。繼“淘淘”之后,目前還有6只大熊貓正在進行野化培訓,合格后也將沿著“淘淘”的足跡回歸自然家園。
“不論結局如何,圈養大熊貓的最高目標就是放歸自然,擴大野外種群,只有野外的大熊貓種群數量穩定增長,大熊貓才能真正擺脫瀕危境地。”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張和民表示,這次的放歸,也是全球首只野化訓練大熊貓的第一次放歸。最后是否成功,還有5年才能知道。“淘淘”能否在食物不能確保、惡劣氣候、天敵情況下生存并成功找到另一半生仔,還是未知數。
飼養員向記者介紹,當初“祥祥”在接受野化培訓后,仍然非常想念飼養員投喂的美味窩窩頭。而在“淘淘”最后一次體檢前,飼養員雖身著熊貓服靠近它,也仍讓“淘淘”非常警惕。“先后有三四次叫聲,說明它特別緊張。而且是具有攻擊性的叫聲,它自我保護意識很強。”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說,“而麻醉圈養大熊貓,只要叫它過來,愛心飼養后,它能夠很放松地讓你打針。”
“在圈養情況下,有時候濕了點。大熊貓就生病了,感冒了。而‘淘淘在野外這么冷的情況下,我們從來沒發現它感冒過一次。”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黃炎認為“淘淘”的身體素質更能適應自然條件。“淘淘”在野外生活兩年多,身上竟然沒有寄生蟲,“也許是出生在野外的媽媽,教了它什么訣竅。”
臥龍科研人員董超有一次在野化培訓場看到驚人的一幕。“淘淘”在一棵樹上玩著,爬上一根樹枝,沒想到這是一根枯枝,“淘淘”從10米高的樹枝栽到了地上。董超嚇壞了———想想當年,“祥祥”在打斗中受傷后,就從高處摔下致死。可“淘淘”呢,摔下來后,很快又爬上了另外一棵樹。
雖然在野化培訓中,“淘淘”學到了很多本領,但畢竟還是靠人保護起來的一片領地。而“淘淘”今日完全回歸大自然,如何生存下去還是會面臨巨大的考驗。
“淘淘”可能面臨和野生大熊貓爭地盤的情況。如果它闖入了其它大熊貓的領地,要懂得避讓,否則一場地盤爭奪戰可能就在所難免。它要在崇山峻嶺中,找到一片屬于自己的領地,然后做標記提醒其它動物“這是我的地盤”。
放歸自然后,能夠繁衍后代,才是真正的放歸成功。淘淘才2歲多,還是“未成年”,談戀愛這種事,科研人員沒法教它,媽媽也沒法教它。就靠它自學成才了。
黃炎表示,這些要靠它進入叢林后,融入當地大熊貓的社交圈,自己去領悟。“這應該是天性使然。”
大熊貓回家的路還很長
將人工繁育的野生動物野化訓練后放歸自然,補充野外種群,是瀕危野生動物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恢復和重建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多年來,我國已經成功開展了揚子鱷、麋鹿、野馬、塔里木馬鹿、黃腹角雉等20多種野生動物的放歸自然工作。而大熊貓由于受自身繁育能力低、食性單一和棲息地破碎等因素影響,放歸自然的難度遠遠高于其他野生動物。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大熊貓保護工作。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國家林業局與四川、陜西和甘肅省各級政府和當地人民群眾以及保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國大熊貓保護事業已經取得顯著成績。通過實施全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工程,在川、陜、甘3省建立了64處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形成了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大熊貓棲息地保護體系,覆蓋了60%的大熊貓棲息地和70%以上的野外大熊貓種群,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增長到1600余只。同時,積極開展大熊貓遷地保護工作,建設了以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陜西樓觀臺大熊貓救護中心等為主體的大熊貓圈養種群繁育體系,通過加強科研攻關,成功解決了大熊貓繁育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存活難等技術難題,使圈養大熊貓數量增加到342只,基本實現了人工圈養種群的自我維持,對緩解大熊貓瀕危狀況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印紅說,野生動植物和自然生態系統是大自然億萬年進化的結果,不僅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著豐富的物質資源,而且在維護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物種,素有“活化石”之稱,被譽為“國寶”和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具有極高的生態、科研、文化及美學價值,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今天將第一只經過系統性野化訓練的人工繁育大熊貓“淘淘”放歸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開啟了中國大熊貓保護事業的新紀元。
印紅表示,當前,大熊貓保護工作仍然面臨棲息地破碎、野外種群生存壓力加大、圈養種群遺傳多樣性降低等嚴峻挑戰,保護工作仍然任重道遠。今后,國家林業局將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緊緊依靠國家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深入開展大熊貓拯救與保護工作;緊緊依靠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全面加強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管理,統籌兼顧大熊貓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元化需求,加大保護力度,注重改善民生,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共同保護機制;緊緊依靠新聞媒體大力宣傳自然保護事業,提高全民生態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形成保護大熊貓和生態環境的強大合力。
在放歸活動中,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宣布大熊貓“淘淘”放歸自然開始。趙樹叢與印紅、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長鐘勉共同開啟轉運籠門。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張和民向石棉縣縣長曾令舉移交了大熊貓“淘淘”的檔案。
據專家介紹,放歸自然后的“淘淘”要經歷適應野外環境、融入當地種群、繁育后代等多重考驗,才能真正實現放歸自然的目標。由大熊貓保護專家組成的監測小組將長期對“淘淘”在野外的活動進行跟蹤監測,開展深入的科學研究,為更多的人工繁育大熊貓回歸自然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