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中國汽車工業進入新一輪轉型期,自主品牌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和前所未有的壓力,自主品牌的相對弱勢與建設中國汽車產業強國的要求尚有距離。自主品牌如何突圍?如何擺脫當前困境,整合優勢資源,采取有力措施,提升自身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系列問題成為每一家自主車企無法回避的重要課題。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企業高層、相關政府部門領導紛紛從創新、品牌、擴張等方面建言自主品牌車企。
自主品牌脫困之創新之路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
中國汽車工業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研究和總結過去,找準汽車工業由大變強的根本道路。采取一切措施來推動本土企業的創新發展、品牌建設和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只有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企業,才能說中國汽車由大變強了。一是要把自主品牌發展放到頭等地位。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技術,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充分利用國內各種資源提高研發能力。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投入達到3%以上,不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合資企業,這是一以貫之的。支持在華各類企業包括合資合作企業,建立健全產品研發機構,培養吸納各類專業人才發展專有技術形成原始創新能力,努力建立自主標準體系。
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朱華榮:
對于自主創新的再認識,我們曾經有一段波瀾壯闊的“山寨版”,任何一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都有一個從不規范到規范,從不尊重知識產權到尊重知識產權的過程,曾經我們認為只要不抄襲,或者不簡單地抄襲就是自主創新。當大多數的企業都具備了一定的產品開發能力之后,市場的競爭已如此激烈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研究和思考未來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生存的空間在哪里?我們不能總跟在別人的后面走,這樣自身沒有獨特或差異化的特點,所以我認為對于自主創新的再理解就是,企業要根據自己的發展戰略形成自己不同的創新文化來引領科技的發展,形成自己獨特的DNA。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廣汽研究院院長黃向東:
經濟轉型時期汽車行業的發展,注意力要更多地放到增強核心能力,增強競爭力方面,而不一定是批量、產量、數量和銷售收入。我們的考核部門要把重點從利潤、銷售收入、汽車占有率逐漸轉向更加帶有指導性意義的指標上來。近十年來,廣汽舉全集團之力來構筑自主研發的核心能力,打造自己的自主品牌,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績。
自主品牌脫困之品牌之路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情報所信息資源開發室主任王軍雷:
自主品牌應該正確認識當前所面臨的新形勢,以前的高速增長已經不復存在,必須是由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轉變。要盡早推出終端產品,建立品牌戰略,提升產品形象。應該說低端市場幾乎已經無利可圖,很難使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自主品牌企業必須調整產品結構,加大高端產品的投放力度,從品質服務品牌、技術上下功夫,提升產品質量,改善產品形象,建立企業品牌戰略,提升品牌形象。我們可以建立多品牌產品集群,努力提升產品形象。戰略上加強品牌的知名度和認可度,吸引全球優秀人員,吸收全球先進技術。
尼爾森公司中國區副總裁莊稼:
自主品牌是否得到消費者足夠的關注,能不能與消費者在互動上體現出自主品牌應有的地位?研究顯示,與外資企業相比自主品牌在這方面表現明顯不足。在汽車行業不斷有新品牌涌現的情況下,功能性的訴求慢慢變為情感性的訴求,品牌的情感屬性逐漸成為消費者購車或者對這個品牌保持忠誠度的驅動因素,而且越來越重要。國外的先進技術和高端配置,也更加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和注意力,消費者購買興趣以及愿意支付溢價水平不斷上升。自主品牌要把握這些消費趨勢的變化,市場格局變化的情況下,利用不同的媒體和傳播渠道,提高自己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如果可以把消費者的需求趨勢變化把握住,可以讓自主品牌更好地迎接挑戰。
目前,對國內自主品牌而言,需要通過提升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情感聯想來保持對品牌的好感和忠誠度,才能更好地去開拓市場。相對歐系、日系、美系、韓系不同的品牌,在消費者心目當中的認知和情感聯想,自主品牌的形象比較單一,可能更多的是以實用大方的基本品牌形象出現。對自主品牌來說,可以在品牌建設方面找到跟消費者產生共鳴的訴求點和利益點,不斷加強和豐富品牌情感的聯想,提升品牌的價值。
自主品牌脫困之擴張之路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情報所信息資源開發室主任王軍雷:
從汽車市場的發展形勢來看,目前國內是減速增長態勢,海外市場要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東南亞、中東、非洲、拉美將成為首選地。提高自主品牌的國際化進程是我國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必須要走的路,在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必須保證產品品質以及海外售后服務體系的建設,才能實現自主品牌出口可持續發展。
惠州市德賽西威汽車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春霖:
對于整個中國的汽車行業,主要是國際品牌占據市場,本土品牌起點低,做的是沒有差異化的產品,純靠價格競爭。面對外資品牌,對技術和市場缺乏主導力。外資品牌無論是本土化戰略還是全球化戰略,都比本土品牌完善。但這并不代表我們沒有機會。國內外龐大的市場容量,政府對于產業政策的支持,與外資品牌的競爭,其實都帶動自主品牌的發展。自主品牌走向發展壯大,不能靠單挑,要形成合作多贏的局面。跟客戶、供應商還有合作伙伴,針對市場需求進行合作。不能惡性競爭,惡性競爭會造成惡性循環。不能什么都自己做,一定要通過聯盟、合作,分擔風險,優勢互補。
尼爾森公司中國區副總裁莊稼:
新興市場對自主品牌來說也值得關注,利用自主品牌的比較優勢,拓展這些成長型的市場。除了中國以外的金磚四國,整體銷量在2011年占全球16%,除了金磚四國以外,其它新興市場的需求也在增長,比如中東、東盟、阿根廷等。走出國門要做很多政策、環境、渠道等前期工作,了解以后才能夠進入,同時研究當地消費者的需求和差別也是至關重要的,這些都是自主品牌成功非常必要的要素。比如,印度購車以25到46歲人群為主,一般家庭結構四五個人,經濟因素考量特別明顯,某種程度來講,跟中國首次購車消費者有點類似,比較依賴于推薦、介紹、口碑以及試乘試駕的親身體驗。而俄羅斯市場,平均年齡偏高,有36%在40歲到60歲之間,更多考慮的是產品的質量、可靠性,其次才是車輛的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