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竹

2012年9月24日,保監會下發《關于支持汽車企業代理保險業務專業化經營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通知》),鼓勵和支持汽車企業設立保險代理、保險經紀公司,或者采取與已有保險代理、保險經紀公司合作的方式,由保險代理、保險經紀公司統籌開展汽車保險業務,逐漸替代過去的小規模兼業代理保險模式。盡管保監會申明此項政策旨在規范市場秩序,為消費者提供專業規范的保險服務,但是對相關汽車類企業和4S店來說,他們更看重的是政策改變了哪些利益關系。
保監會認為,當前汽車保險兼業代理機構規模小,水平參差不齊,全國有近3萬家,難以管理導致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違規現象層出不窮。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以4S店和維修廠為主的車險代理渠道靠拿保險公司返點而獲利不少,經常發生惡性競爭、違規銷售、虛開發票、違規套利等現象。散亂的汽車保險銷售或許是保監會急于整合市場的動力之一,但也有少數業內人士懷疑,保監會本質上還是在維護保險公司的利益,同時有媒體認為保監會借此向車企示好,讓渡利潤空間。
影響經銷商利潤結構
一般來說,汽車4S店等銷售企業的利潤構成包括汽車產品的進出差價、廠家獎勵返點、售后服務、汽車裝飾、保險返點這幾方面。消費者在4S店買了車后,如果通過4S店上保險,那么保險公司會付給4S店代理費或者稱保險返點,據了解,保監會允許的兼業代理費為保險費用的8%。但是由于保險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實際上保險公司給4S店的返點要高于8%,規模大、信譽好的保險公司返點一般稍低,但也在15%左右;而一些規模小、理賠差的保險公司的返點會甚至超過20%。
對4S店來說,盈利的大頭是售后服務。而售后服務跟汽車保險是有某種聯系的,過去4S店通過“車險代理理賠”業務也能得到一部分收入。由于部分代理理賠業務管理混亂,出現維修費用偏高,甚至騙保的現象,保險公司跟4S店產生不少矛盾,也損害到了消費者的利益,比如讓消費者自己補修車差價。因此近年來各地保監會已經在逐步取消4S店的代理理賠業務。各保險公司也通過各種方式來進行“直保”或者推出自己的代理理賠業務。
《通知》欲整合汽車保險代理市場,必然對這兩部分的利潤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車企是否會買賬?
盡管保監會似乎打算為汽車企業設立保險代理公司大開方便之門,媒體更是將《通知》譽為保監會拋向車企的橄欖枝,但是車企是否會熱情的迎合,短期內還難以知曉。
汽車保險作為廣義汽車金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發達國家一直是汽車金融公司的重要業務范圍,但是在我國由于保險業被嚴格管制,目前汽車金融公司同4S店一樣也只能獲得保險業務的代理權。而在發達國家的汽車金融環境中,汽車金融公司不應該只是代理人,而是保險產品的制造方。
新華信汽車市場研究總監回玉梅告訴記者,目前汽車金融公司名義上保險業務這塊也有產品,但是實際上沒有業務。如果代理保險的業務開展起來,不但會有一部分利潤,同時也是為未來推出自己的產品鋪路。
由于汽車保險與汽車金融之間天然的近親關系,所以金融公司向來被看作比原來較為分散的汽車經銷商更適合更強大的汽車保險代理人。但是遺憾的是,在我國現行的金融體制下,汽車金融公司本身也受到諸多限制,有些業務無法開展。
而且,正如業內人士所說,汽車生產商主要負責前端銷售,對于4S店并不存在股權控制關系,對設立保險代理公司的積極性并不會太高。而且《通知》只是鼓勵車企開設保險代理公司,而不具有強制意義。
還是經銷商與保險公司的博弈?
如果按照《通知》的思路,全國幾萬家4S店的保險兼業代理都將面臨著利潤縮水。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稱,兼業代理車險的審查期一般在2年一次,因此之前獲得兼業代理資格的機構也可能會被逐步取締。若要成立新的車險代理公司,單個4S店可能實力不夠。因此有業內專家認為,大部分經銷商可能需要抱團成立一定規模的代理公司或者加入已經成立的專業代理公司,而這樣可能面臨部分利潤的損失。
話說回來,由于經銷商所處的銷售終端和售后服務主體的地位賦予他們獨有的渠道資源、維修技術資源、客戶資源等,使得他們具有自己的優勢和底氣,不會輕易割讓利益領地。保險公司想要在車險領域徹底自由不受限也頗有難度,甚至是不可能。保險公司對4S店這種難以割裂的依賴性,使得很長時間內保險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不會馬上消失。
從長遠看,塑造專業有序的車險市場秩序確實是大勢所趨,在市場逐漸秩序化的過程中,無論保險公司、4S店、車企之間的利益減損如何平衡,可以肯定的是消費者可能最終受益最多。也只有在消費者滿意的情況下,利益鏈條上的各方才能真正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