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鵬飛 羅鑫杰
【摘要】美國貿易逆差的日益擴大對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日益重大的影響,導致美國貿易逆差的各種經濟因素錯綜復雜,并且在不同的時間段所表現出來的形式也不盡相同,本文試圖對不同時間段導致美國貿易逆差產生的經濟因素進行考量分析,同時通過實證 檢驗其對理論的緊密性。
【關鍵詞】貿易逆差美國經常項目逆差政府消費和投資缺口
一、理論研究
目前西方主流經濟學家認為造成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的根本原因是投資儲蓄缺口的擴大,但筆者經過分析研究之后發現投資儲蓄缺口并不是造成經常賬戶赤字的根本原因,其背后是美國政府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下消費和投資的推動。
在開發經濟條件下,經常項目下恒等式可表示為
S=1+CA
S=Y-C-G=(Y-T-C)+(T-G)=SP+SG
S=SG+SP=I+CA
CA=SP-I-(G-T)
SP表示私人儲蓄,SG表示政府儲蓄,Y表示國民收入,C表示家庭消費,G表示政府購買,I表示私人投資,T表示稅收,CA表示經常項目,S=SG+SP=I+CA從經濟學意義上表示一國經常賬戶余額是國民儲蓄與國民投資之間的差額,經常項目赤字的出現表明一國私人投資的增加超過了該國的儲蓄水平,由于產生了投資儲蓄的缺口,因此不得不借助國際資本的流入以彌補本國儲蓄的不足。
數據來源:美國商務部和美國總統報告
通過對29年間私人投資、總儲蓄和經常項目余額的數據分析發現,經常項目余額從1982年開始出現了持續的赤字,但是從1987年開始經常項目赤字占GDP比重開始減少,并在1991年出現了盈余,從1992年開始到2008年赤字再次出現并持續增加,但是在1980年到2001年的期間內,總儲蓄水平在絕大部分時間內高于投資水平(除了1986年和2000年有少量缺口),即使在2002年到2008年,投資儲蓄缺口與經常項目余額并沒有表現出很強的相關性,因此投資儲蓄缺口并不能完全解釋1980年到2008年29年間經常項目產生赤字的原因。為此筆者將原模型調整為
CA=SP-I-(G-T)
在保持政府財政余額不變的前提下,對私人投資、私人儲蓄和經常項目余額的數據分析發現,從1980年至1996年儲蓄水平超過投資水平,經常項目余額從1982年出現了持續擴大的赤字水平而從1987年經常項目赤字占GDP比重開始減少,并在1991年出現盈余,在此期間私人投資與私人儲蓄缺口并不存在。從1992年開始經常項目再次呈現赤字并持續擴大,私人投資水平占GDP比重從1992年的13.64%上升到2000年的17.81%,而儲蓄水平則從5.32%下降到-0.3%,缺口的擴大導致經常項目赤字占GDP比重從0.81%上升到-4.81%,1992年到2000年,投資儲蓄缺口與經常項目余額表現出較高的相關性。2002年到2003年,投資儲蓄缺口再次消失后,經常項目赤字占GDP比重并沒有減少,相反成上升態勢。這種現象在2008年再次出現,盡管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投資水平同比2007年下降了0.46%,并在2003年之后首次低于私人儲蓄水平,但是2008年私人儲蓄水平同比2007年卻上升了2.72%。為此筆者加入政府財政赤字因素重新分析。
數據來源:美國商務部和美國總統報告
發現從1980年到1996年,私人儲蓄水平高于私人投資水平。從1997年到2008年,隨著私人投資水平的增長超過了私人儲蓄水平,但是總缺口的擴大主要是由政府消費和投資缺口造成的。1980年至1990年盡管私人儲蓄水平超過私人投資水平,但是這一時期政府消費和投資水平缺口超過了私人儲蓄與私人投資的盈余,造成了國內總投資與私人儲蓄的缺口,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這一時期盡管不存在私人投資與私人儲蓄缺口卻依然存在經常項目赤字的原因,到了1991年政府消費和投資缺口消失的同時經常項目出現了盈余,1992年政府消費和投資缺口盈余開始減少,經常項目出現了赤字,之后政府消費和投資缺口的持續擴大導致了經常項目赤字的擴大,盡管在1998年到2001年財政出現了盈余,但是聯邦債務水平依然維持在3萬億以上規模,政府消費和投資部分并沒有降低,這期間政府投資的增長率分別達到4.16%,9.32%,5.88%,5.82%,占GDP比重為2.99%,3.07%,3.06%,3.13%,此同時2002年和2003年私人投資的迅速擴大和私人儲蓄水平的下降彌補了政府消費和投資的下降,而2007年到2008年,政府消費和投資的上升又彌補了私人投資的下降和私人儲蓄的上升所造成的私人投資儲蓄缺口的縮小,同時美國開放的資本市場為世界資本的流入提供了條件,國際借貸占GDP比重與經常項目占GDP比重呈現出高度一致性。但是這并不表示全球儲蓄過剩是導致美國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國際資本的流入是投資儲蓄缺口所引起的外生變量,同時也不能簡單的將原因歸結于美國政府的赤字政策。所以筆者認為財政赤字和投資儲蓄缺口都不造成經常賬戶赤字的根本原因,是通過投資儲蓄缺口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美國消費和政府投資推動了經常賬戶赤字,為了驗證上述觀點,對相關因素進行了計量檢驗。
二、實證計量分析
(一)數據準備和分析框架
本文將采用協整理論,格蘭杰因果檢驗和回歸分析方法對美國經常項目與政府投資缺口進行實證分析,主要采用的數據是1980年至2008年美國經常項目數據,美國GDP,美國私人總儲蓄,美國私人總投資,政府消費和投資總額。數據來源于美聯儲,美國商務部和在這些數據基礎上計算所得,政府消費和投資缺口=美國私人總儲蓄-美國私人總投資-政府消費和投資。
(二)平穩性檢驗
在進行協整分析之前必須檢驗各個變量的平穩,只有各個變量是同階單整是才能率協整關系。這里對經常項目變量(CA)和計算所得的政府投資缺口(GCIG)采用ADF單位根檢驗。
得到如下結果:
表1CA和GIG單位根檢驗結果
從檢驗結果看,在1%、5%、10%三個顯著性水平下,CA單位根檢驗的Mackinnon臨界值別為-2.653401、1.953858、-1.609571,t檢驗統計量值為-3.209422。在1%、5%、10%三個顯著性水平下,GCIG單位根檢驗的Mackinnon臨界值別為-3.699871、-2.976263、-2.627420,在5%的顯著性下,CA和GCIG的t檢驗統計量值都小于臨界值,所以都拒絕擁有單位根的原假設,可以采用協整分析。
(三)CA和GIG的協整分析
以CA因變量,GIG為自變量,采用OLS回歸方法估計回歸模型:
CA=0.1658444025+1.017756465*GCIG
t=(5.53)(6.43)
r=0.60 R2=0.59
對殘差項進行ADF單位根檢驗,在5%的顯著性下,殘差項的T值為-4.255250小于臨界值-3.587527,拒絕具有單位根的原假設,表明殘差項是穩定的序列,從而表明CA和GCIG存在協整關系,即兩者具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即政府消費和投資缺口每擴大1.018%,經常項目逆差就會擴大1%。
(四)誤差修正模型
計量檢驗表明CA和GCIG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表明兩者之間有長期均衡關系。但從短期來看,可能會出現失衡,為了增強模型的精度,可以把協整回歸式中的誤差項看作均衡誤差,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把經常項目余額(CA)的短期行為與長期變化聯系起來。誤差修正模型的結構如下:
ΔCA=α+βΔGCIG+γ■t-1+εt
ΔCA=-0.001434976934+0.4397190051*ΔGCIG-0.0746921766*■t-1+εt
t=(-1.462170) (3.980550)(-0.772200)
r=0.41,R2=0.361473,DW=1.451459
上述估計結果表明,經常項目余額的變化不僅取決于政府消費和投資缺口的變化,而且還取決于上一期經常項目余額對均衡水平的偏離,誤差項的估計系數-0.074692體現了對偏離的修正,上一年經常項余額的7.4692%將在本年度的到修正,在短期內政府消費和投資缺口每擴大0.44%,會引起經常項目逆差擴大1%。方程的擬合系數0.361473表明在短期內還有大量的因素會影響經營項目變動,入匯率,經濟發展情況,對外貿易政策,通貨膨脹需要加入到模型中。
三、結論
本文采用經典計量方法對美國從1980年到2008年29年間影響經營項目變動問題作了研究,全文沒有采用傳統的研究方法,對可能影響到經營項目的各個要素進行研究,而是將各個可能的影響要素的最終結果,即通過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經常項目恒等式作為基礎,對其進行分解轉化,從而得到影響經營項目也就是消費,投資,儲蓄和政府購買等基本變量,其他所有的影響因素都將通過這些因素表現出來。發現政府消費和投資缺口是影響經營項目的重要原因,政府消費和投資缺口的擴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經常項目余額的變動,從長期來看政府消費和投資缺口擴大1%就會導致經常項目逆差擴大1%。而在短期內,政府消費和投資缺口對經常項目變動產生決定性影響這主要是因為在對外貿易中,匯率,對外貿易政策政策,通貨膨脹等因素會直接影響經營項目的短期變動,但是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要改善龐大貿易赤字的境地必須要有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控制政府自身的消費和投資。鑒于本文作者學術能力有限,對相關影響因素還無法展開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周瑋,美國經常項目逆差與美元指數[J].世界經濟情況,2010.7.
[2]余永定.全球不平衡條件下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調整[J].國際經濟評論,2007(1-2).
[3]李稻葵.中美貿易順差:根本原因在哪里[J].國際經濟評論,2006(9-10).
[4]劉海云,吳強,楊波,解析美國巨額貿易逆差形成的原因[J].國際貿易問題,2007.3.
[5]Gruber,J.W.andKumin,S.B.,Explaining the global pattern of currenta ccountim balances[J]. Jour—nal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7,(6):500—522.
[6]C.Fred Bergsten,The United States and world Economy[M].America: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ion,2005.8.
[7]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2010[M].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