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南君
再保險的基礎是原保險,再保險的產生,是基于原保險人經營中分散風險的需要。因此,原保險和再保險是相輔相成的,它們都是對風險的承擔與分散。再保險是保險的進一步延續,也是保險業務的組成部分。
再保險最早產生于歐洲海上貿易發展時期,從1370年7月在意大利熱內亞簽訂第一份再保險合同到1688年勞合社建立,再保險僅限于海上保險。1666年的倫敦大火,更加催生保險業產生了巨災損失保障的需求,商品經濟和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為國際再保險市場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從19世紀中葉開始,在德國、瑞士、美國等國家相繼成立了再保險公司,辦理水險、航空險、火險、建筑工程險以及責任保險的再保險業務,形成了龐大的國際再保險市場。
一、我國再保險的法律規定
我國《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在被核定的保險業務范圍內從事保險經營活動,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核定,保險公司可以經營分出保險。保險公司對每一危險單位,即對每一次保險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損失范圍所承擔的責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10%,超過的部分,依法應當辦理再保險。除人壽保險業務外,保險公司應當將其承保的每筆保險業務的20%辦理再保險。
二、現代國際再保險發展歷程
近30年來,國際再保險市場發展十分迅速,曾一度超過同期保險業的發展速度。主要特征是:發展中國家再保險的需求旺盛,但再保險供給能力明顯不足,發達國家再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總量占據世界再保險市場的主導地位。例如亞太和東歐非壽險分保比例分別為20.8%及22.4%,均高于世界上平均13.7%的分保比例。以2005年為例,在非壽險再保險市場上,北美再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占世界份額的40.1%,西歐占36.2%,而世界其他地區總共僅占23.7%;在壽險再保險市場上,北美再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占世界份額的49.1%,西歐為42.1%,世界其他地區僅占8.8%。
國際再保險業的發展進程也呈現出一定的周期性。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連續發生的5次全球性巨災使國際再保險市場蒙受沉重的打擊,市場進入短暫的調整期,隨著機構調整以及大量資金注入再保險市場,逐漸出現幾家大型再保險公司鼎立的市場格局。70%的壽險再保險和非壽險再保險市場分別由全球前10大再保險公司占據。種種跡象表明,今后國際再保險市場將是巨人間的競爭。
在組織架構上,國際大型再保險公司大都采用了金融控股集團的發展模式,實現集團一體化管理,絕大多數的主營業務子公司被設為全資子公司。以瑞士再保險公司為例,在其105家子公司和關聯公司中,全資子公司共計97家。在業務結構上,境外大型再保險公司主營業務結構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經營再保險業務為主,雖然也同時經營直接保險業務,但直接保險業務規模較小,與再保險業務相比尚未達到一定的比例。瑞士再保險公司為其典型代表。另一類是不僅經營再保險業務,同時還經營較大規模的直接保險業務。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為其典型代表,其直接保險業務保費收入占到公司保費收入的一半左右。此外,除再保險和保險業務外,金融服務或資產管理也是國際大型再保險公司的另一塊主營業務。
下面選擇市場成熟、發展穩健、業績突出的美國、德國和瑞士公司和業務作分析比較:
(一)美國再保險的實踐
美國農業再保險體系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實施,在抵御農業大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其30年的運行期間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和缺陷,經歷了數次重大的修訂(包括最近一次2010年的修訂)。
美國農業再保險體系由美國聯邦政府建立。政府通過其自身設立的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在一定范圍內向經營農業保險的直接保險公司提供成本相對低廉的比例和非比例再保險保障。超出范圍的自留部分,由直保公司通過商業再保險市場自行安排再保。
《標準再保險協議》是由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依據《聯邦農業改革法案》制定,其內容主要包括:
第一,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要求保險公司在每年開展業務之前,必須提交農作物保險計劃,說明它要開展業務的地域范圍、品種類別、投放規模,并遵照依法、合規執行,并據此提供再保險保障。
第二,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為各直接保險公司提供了多種再保險保障的選項。
第三,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為保險公司提供經營費用補貼和巨災定損費用補貼。補貼比例按照農業保險保單的不同情況進行區分。
第四,保險公司應按承保農業保險保單的一定比例向聯邦農作物保險公司繳納管理費。如未及時繳納,保險公司不得銷售農業保險保單。協議對保險公司在經營農業保險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合規操作、培訓和匯報機制、再保險賬戶清算、信息數據收集以及爭議解決處理等方面均提出了嚴格要求。
《標準再保險協議》在2010作出了將各州按照承保歷史進行風險等級分組;突出低風險組別和中高風險組別的分保和超賠比例的差異性;總體提高利潤共享比率,降低超賠分擔比率;提高一攬子分保合約成數用以補貼高風險組別的承保結果;降低經營費用補貼等一系列重大修訂,進行彌補。
(二)德國再保險的實踐
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創立于1880年,總部設在德國慕尼黑,在全世界150多個國家從事經營非人壽保險和人壽保險兩類保險業務,并擁有60多家分支。慕尼黑總部及世界60多家再保險公司附屬機構,分支機構,服務公司與代表處,聯絡處共有3000多名職員。自公司創辦以來,向商業伙伴提供強大的財保能力,必要的擔保以及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及優質服務已成為我們經營獲得成功和國際上享有聲望的主要因素。
慕尼黑再多年來連續被美國標準及普爾評級公司評定的等級為AAA級。同樣,另一家美國的評級公司(A.M.Best公司)多年來也一直給予本公司以最高的賠償能力評級“A++(優秀)”。上述兩個公司的優秀評級均分別在1997年8月和12月和1998年及1999年再次得到確認。2006年,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名列世界500強企業第74位。
(三)瑞士再保險的實踐
瑞士再保險公司是世界領先且財務實力雄厚的再保險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壽與健康險再保險公司之一。1863年成立于蘇黎世,其核心業務是為全球客戶提供風險轉移、風險融資及資產管理等金融服務,設有三個主要的業務部門:財產及意外險部、人壽與健康險部和金融服務部。瑞士再保險公司被公認為是風險轉移組合最多元化的全球再保險公司,躋身于世界四大再保險公司之列。
瑞士再保險公司的組織結構分為集團中心和業務中心兩大部分,由董事會掌管。集團中心包括四部分:風險及研究、財務、人力資源、信息技術;業務中心包括三大部分:財產險和責任險、人壽險與健康險、金融服務。這三大部分又下轄各自的業務區劃,如財產險/責任險部分成歐洲、美洲、亞洲三個區;金融服務部又分為資產管理、金融咨詢/資本市場、信用管理、風險管理四方面。
瑞士再保險公司獲標準普爾評為AA級,獲穆迪評為Aa2級,并獲A.M.Best評為A+級。
三、對中國再保險市場的一些建議
(一)在重點區域成立專門的再保險機構
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按照經濟區劃設立專門的再保險機構,形成以上海和北京為中心的再保險市場,使中國再保險市場的層次更加清晰,國際競爭力不斷加強。
(二)在國內形成專門的再保險理念
我國的保險行業起步較晚,很多理念都不成熟,無法形成一個系統,其中再保險理念的匱乏更為突出。保險公司之間應該形成一條完整的鏈帶結構,環環相扣,加強風險分擔、風險稀釋以及風險管控等理念的完善,形成符合中國保險市場現狀的再保險市場。當然,這需要強大的償付能力做作支撐。
(三)培養再保險的專門人才
與傳統商業保險相比,再保險從業人員需要更深入的保險學知識,更敏銳的市場判斷力。因此,要發展再保險市場,需要著重培養這方面的人才。我們可以抽調一些現在保險行業的中堅骨干,憑借他們良好的專業素養,再針對再保險方面進行一些系統的培訓,假以時日,相信會有不錯的成效。我們也可以在本科或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中分出再保險的分支,這樣能更深入更有針對性德培養再保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