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嗣杰
縣支行經營轉型是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縣域機構經營轉型的方向是要切蒂摒棄單純追求規模與數量擴張的外延式增長方式,向多元化價值增值性的內涵式增長方式轉變,向以結構調整、機制優化為基礎的集約型經營模式轉變。
一、經營轉型目標:實現“三個優化”
結構優化,由單一的傳統銀行業務結構向綜合的現代金融業務結構。業務結構上,由公司業務主導轉向公司業務與零售業務、中間業務并重,其中零售業務逐步由存款為主的被動型負責業務轉向負責業務、增值型個人理財、效益型個人信貸業務并重,培育核心業務,打造核心優勢業務,增強持續發展能力。客戶結構上,逐步改變片面偏向大客戶的策略,應以效益為中心,重視中小企業,個人客戶,重視發展個人中高端客戶。資產結構上,應該以經濟資本為導向配置風險資產。收入結構上,應該由利差收入為主轉向利差收入與非利差收入均衡協調。
資源優化,實現內部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經營效用的最大化。在服務渠道方面,以現代科技委支撐,大力發展低成本業務分銷方式,如網上銀行、電話銀行、自助銀行等。在組織結構和人力資源管理上,一方面再造業務流程和組織架構,加強網點布局和功能管理,優化人力資源和網點資源配置,提高經營效率;另一方面,圍繞組織架構調整和核心業務的培養,精簡機構和冗員,推動銀行“瘦身”,降低經營費用。
內控優化,實現在充滿市場變數的條件下的安全運營。適應業務品種、經營范圍和盈利來源的多元化,將風險管理范圍擴大到信貸資產、交易資產、投資資產以及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領域,以最小的風險成本換取最大的經驗效益。
二、經營轉型要求:做到“四個樹立”
樹立資本約束觀。改變單一的以存款和貸款為中心的經營模式,徹底杜絕“速度情結”與“規模重的”,強化資本約束,擺脫片面、盲目規模擴張的慣性思維和經營取向,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講效益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長作為規模擴張的前提。
樹立長期績效觀。經營轉型的根本目的是價值創造的持續穩定提升。有效控制全部風險,在收益計量中考慮到所有風險成本、資本成本等成本因素,強化對市場、資本、風險、成本、價值的認識,確立業績價值最大化的戰略發展目標,通過成本的全面管理和準確計量,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和持續化。
樹立協調發展觀。經營結構調整優化是經營轉型的重要內容。不同的經驗結構產生不同風險敞口,不同的風險概率對應不同的資本支持。包括產品結構、客戶結構、區域發展結構等在內的業務結構,將直接影響風險的計量和經濟資本的占用,而人力資源結構、財務資源結構和網點結構又通過影響業務結構而影響經濟資本的占用和回報水平。結構調整將成為今后貫穿縣支行經營專業中經營管理活動的主線。
樹立現代服務觀。突出為客戶創造價值,突出差別化服務,由單一產品的分散營銷服務向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產品鏈服務轉變,由單個賬戶的分散管理和價值估算向以客戶為中心整合賬戶價值轉變,通過深入挖掘客戶內在需求并有針對性地提供“超值”、“增值”服務,增強對市場和客戶的反應能力以及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
三、經營轉型思路:堅持“五個并舉”
一是堅持總量增長與結構優化并舉。經營轉型的最終目的是發展,既要有適當的增長速度、合理的規模效應、有利的市場地位,又要徹底擺脫傳統的粗放經營模式,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切實解決好自由配置的結果和效率問題;經營轉型的過程是“進”中的“調”,要通過持續的發展、動態的調整來實現結構優化,并在結構的調整中尋找商機、以結構調整促進發展,從而在結構優化基礎上推進總量的持續有效增長。
二是堅持傳統優勢與改革創新并舉。經營轉型是對現行發展方式、增長模式、經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改造,在這過程中,需要對原有的產品服務和體制機制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加快推進在體制、機制、業務、產品、管理、技術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三是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發展并舉。推進經營轉型既要堅持全面優化、協調發展的原則,推進各項業務的整體協調發展,也要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原則,以質量效益為中心,以資源投入產出效率最大化為標準,有所為有所不為。
四是堅持理念引導和機制推動并舉。經營轉型僅僅依靠自上而下的推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全員的廣泛參與,始終堅持理念先行,引導員工自覺參與到經營轉型的全過程。同時,在體制機制建設上狠下工夫,努力消除轉型發展中的體制與機制障礙。
五是檢查發展業務和加強管理并舉。在經營轉型過程中實現有質量、有生命力、可持續的發展,管理是基礎,內控是保障。須大力建設能夠全面、準確監測和防控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合規性風險等各類風險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把統一的風險偏好、風險管理戰略、風險管理制度和風險管理文化,貫穿于經營決策、資本配置、產品定價、績效考核等經營管理理念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