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信息失真是當前會計領域中的一大痼疾,也一直是會計界關注的熱點。會計信息失真表現為多種形式,對它的治理須從會計法規體系、社會監督體系以及會計從業人員等方面入手。切實做好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工作,將會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成因治理對策
會計信息是人們在從事經濟活動過程中運用會計理論和方法,通過會計實踐獲得的反映會計主體價值運動狀況的一種經濟信息。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備受質疑。會計信息的失真,不僅擾亂了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滋生了經濟犯罪,更重要的是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產生誤導,從而影響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形式多樣,造成失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們必須下大力氣加強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表現
會計信息失真大體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會計法規、準則、制度本身的缺陷所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即所謂的“規則性失真”;二是會計人員在具體的會計業務中,由于主、客觀原因違反會計規則,人為地編造會計事實、編造會計數據所形成的信息失真,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會計信息的“人為性失真”。
會計信息的“規則性失真”,集中表現為會計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會計信息的監管體系、執法體系不完善所造成。“人為性的失真”,則是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現。它在以下的三個環節中都有所體現:一是會計確認方面,它表現為會計原始憑證失真;二是會計計量失真,它表現為會計賬簿的失真;三是會計報告的失真,體現為會計報表的失真。會計信息的失真集中體現為會計信息的“人為性失真”,它是企業中的投資者、經營者為牟取不當的經濟利益或者政治利益,向社會提供的虛假會計信息,它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分析
(一)會計法律、法規因素的會計失真
1.我國于1985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會計法》,并于1993年、1999年進行了兩次修訂。修訂后的《會計法》將規范會計行為、保證會計資料質量作為立法宗旨,同時強調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會計法》雖對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督手段和執法措施,加上對于違反《會計法》的懲罰力度不夠,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者不具備多大的震懾作用,這也是會計信息失真屢禁不止的一個重要原因。
2.《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等一系列會計法規的出臺,都對企業的經濟業務的具體會計處理作出了規定,毫無例外的將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作為會計信息的主要目標。但會計領域尚缺乏嚴密的會計規范體系,更缺乏相應的實施細則,實際的會計工作可操作性差。會計監管措施不完善,會計執法力度不夠,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也是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人為因素的會計信息失真
“人為性失真”是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無論它是出現在會計確認、會計計量還是會計報告的哪個環節,都會涉及到會計人員本身的素質和企業領導干部的干預。
1.會計人員的素質一方面表現為他們的業務理論知識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對會計工作的需要,不能正確地處理會計業務;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低下、法制觀念的淡薄,不敢與違法行為作斗爭,甚至主動為違法、違規行為提供方便。
2.會計信息“人為性失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領導干部的干預。目前,我國對國有企業領導干部的評價機制尚未完全制度化,“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現象未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為撈取政治資本部分領導干部指使、威逼會計人員人為地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作為私有化企業的經營者,為謀取個人或者小集團的經濟利益,授意、強制會計人員調整會計科目,虛列收支和往來款項,會計信息的不真實性是顯而易見的。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會計信息失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必須有針對性地開展治理工作,以維護國民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一)加強會計法規建設
對現行《會計法》進行適當的修正,對會計準則的定義和釋義作精確的分析和解釋,避免造成使用者對會計規則誤解。在相應的會計規則條款中,應盡量不使用“也可”、“或者”等模糊性語言,使會計法規更加明晰化。在修訂的《會計法》中,要制定一系列相應的措施,對與會計信息有一定利益關系的人的行為加以限制。對于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責任人要加大處罰力度,并制定詳細的處罰標準,使《會計法》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提高利用會計信息進行違法活動的成本。建立一套以《會計法》為中心的會計法規體系,對《企業會計制度》以及《企業會計準則》作進一步的修訂完善。在加強會計法規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大執法隊伍建設,建立一支作風正派清正廉潔的會計執法隊伍。加大會計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對于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單位、個人應當依法處理。
(二)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提高會計人員素質的根本是要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判斷能力,要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的提高,要在加強會計專業知識的培訓,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完善其后續的專業技能教育;在掌握會計的專業技能的條件下,會計人員要不斷地進行會計工作實踐,對會計業務進行分析判斷,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一方面要加強會計人員的誠信教育,將誠信作為企業的價值觀,使誠信成為會計人員的自覺行為;另一方面是建立相應的會計誠信檔案,將會計人員誠信作為會計人員職業資格考評的重要指標之一,完善對誠信會計工作人員的獎勵措施。
(三)完善會計監督機制
《會計法》確立了單位內部監督、社會監督、政府監督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它要求會計在其經濟核算過程中,要對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督。會計的內部監督,要從建立會計監督法律約束機制入手,修訂會計法規中不完善的地方,使會計法規更明確,內容具體,操作性強;要明確會計主體責任,要企業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要為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提供保障。充分利用國家財政、審計、稅務機構的社會監督職能,建立多角度、多渠道的社會監管體系。允許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審計,提高審計質量。要改變政府以經營業績、單一的利潤目標作為考察任用干部的考核依據,杜絕“數字出官”的怪現象發生。
(四)推行會計人員委派制
企業會計人員的聘用、管理、考核、調整、任免,都應由上級主管部門或者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負責。會計人員的人事關系不隸屬于受聘企業,同時工資待遇也由相關職能機構發放會計人員不受企業的制約。會計委派制,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在高層可以實行稽查特派員制度,驗證財務報告的真實性,監督會計核算的合法性,評價企業經營者的業績;在中層可以實行財務總監制度,財務總監受主管部門派遣,人事、工資由派遣單位負責,以獨立的身份行使對企業財務的監督控制權力;在基層實行會計人員委派制度,由委派單位統一管理,改變會計人員對企業的依附,不再受領導的左右而被動弄虛作假。
(五)大力發展注冊會計師事業
注冊會計師被譽為“經濟警察”,但目前我國注冊會計師并沒有完全擺脫企業經濟利益的約束,難以保證會計審計報告的真實性,甚至為企業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要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一方面是要加強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的法制觀念;另一方面嚴格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標準,增強注冊會計師從業的獨立性,提高其社會地位,避免注冊會計師在獲取經濟利益與承擔風險的夾縫中生存。會計信息的失真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是對會計工作的基本要求。要防止會計信息失真,須逐步建立完善的會計法規體系和社會監督體系,形成多角度、多渠道的社會監督體系;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素養,增強從業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加強注冊會計師隊伍建設,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社會地位,從而保障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完整性,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艷光.關于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研究.當代經濟.2009(2)
[2]范秀坤.淺談我國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6(1)
[3]張靜.淺析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天津市職工現代企業管理學院學報.2005(3).
[4]宋巖,張媛輝.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探討.商業經濟.2005(1)
作者簡介:李玲(1979-),女,漢族,廣西玉林人,畢業于廣西商學院,職位:財務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