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曉敏 黃小靈
【摘要】教育結構主要受產業結構的制約,教育層次結構的調整要視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而定,教育結構的發展要與產業結構的變動相適應,教育區域結構的形成要為地區產業結構的發展服務。只有較為合理的教育結構,才能有效地為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培養和輸送質量合格、數量及層次、種類相當的各類勞動力和專門人才,才能對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有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就應該有與之相對應的教育結構。
【關鍵詞】產業結構教育結構變遷
一、教育結構受產業結構制約
教育結構主要受產業結構的制約,教育層次結構的調整要視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而定,教育結構的發展要與產業結構的變動相適應,教育區域結構的形成要為地區產業結構的發展服務。只有較為合理的教育結構,才能有效地為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培養和輸送質量合格、數量及層次、種類相當的各類勞動力和專門人才,才能對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有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就應該有與之相對應的教育結構。優化的教育結構,又必然會為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良好的條件,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產業結構升級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各產業中產品的知識含量與技術含量的不斷提高,產業間呈現出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的轉移。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會在產業內部引起勞動要素,即資本、原料、勞動力之間的結構變化。經營者將會改變投資模式,即逐漸減少物質、金融資本的注入,代之以盡量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提升人力資源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勞動者的文化程度、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將成為產業結構的核心。產業結構內部的這種變化,對教育結構的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有資料顯示,不論是由于高新技術發展所產生的人力需求,還是由于第三產業振興而增加的崗位,其技術含量和智能水平的要求都比較高,中等技術人才已難以勝任。《加拿大職業分類詞典》對這類崗位從業人員受教育的程度有明確的限定,其中大部分崗位的GED(普通教育程度)為4(相當于我國高中畢業),SVP(職業培訓年限)是7(相當于我國大學專科教育),一些崗位的GED和SVP水平還超過上述等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勞動者的素質、文化程度有明顯的關系。報告認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能力是:小學43%、中學108%、大學300%。而目前我國各產業中勞動力的素質和產業自我發展的創新能力普遍偏低。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國際管理學院1999年下半年發表的一份關于國際競爭力的報告顯示,在46個參評國家中,我國反映勞動力結構、技能、人力資本和有能力的高級管理人員等的指標為倒數第三,反映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教育經費支出和經濟知識等方面的教育結構指標是倒數第二,表現為科技和人才競爭的專利貢獻率不足世界總數的0.1%,大量的技術還處于以引進為主的狀況。
二、產業結構調整對教育結果的影響
近幾年,我國91%的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較前幾年提高了一個層次,65%的用人單位提出了本科層次的要求。企業迫切需要補充的是大專以上學歷者和知識層次較高的科技開發人員、管理人員、第一線工藝和生產運行技術人員與受過高級職業培訓的知識型工人。由此可見,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升級,僅有初中文化程度者將越來越難覓到就業崗位。因此,繼續維持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中等水平的職前教育等教育層次已無法適應由于產業結構升級所帶來的職業崗位對員工技術水平上的要求,教育層次結構的重心上移勢在必行。
圖1:產業結構調整對教育結構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經濟基礎和教育發展水平不盡相同的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來說,由于在21世紀初各地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不盡一致,故教育層次結構重心上移的程度也應有所不同。21世紀初,東部沿海地區將以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為龍頭帶動整個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福建等地區將大規模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向知識經濟靠攏。東部地區教育層次結構的重心應為最高,整個地區應在普及高中教育和穩定大學本科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率先在全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并不斷完善終身教育體系。21世紀初,中部地區將形成一個北四省區(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以能源、原材料為主導產業,中部五省(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以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的區域產業結構。中部地區的教育層次結構上移的幅度應介于東部和西部之間。整個地區要在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努力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包括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并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步伐。21世紀初,西部地區各省市區間的產業結構調整會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四川、重慶、陜西地區的產業結構發展方向與中部地區相同;云南、貴州地區主要形成面向國內市場的優勢產業(包括煤炭、水電、有色金屬等資源型產業和煙草工業),以及面向緬甸、越南、老撾等國外市場的優勢產業(主要是制造業);西藏地區將在農牧業資源的開發上形成產業優勢;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個西北內陸地區將在石油、煤炭、水電等能源和有色稀有金屬的開采、加工方面形成產業優勢。西部不同區域的教育層次結構重心的上移程度應隨當地的具體產業結構調整狀況及原有教育水平而定。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是西部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遠貧困地區教育重點解決的問題。大力發展各級各類教育,提高各產業從業人員的文化技術水平,是在西部大開發中區域教育所面臨的艱巨任務。
三、總結
值得注意的是,21世紀初,教育結構的調整也要為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服務,不能搞“一刀切”或趨同化。各級各類地方性教育應配合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面向所在區域,從地區發展的角度出發設置學科,重點培養留得住、用得上、適合本地區發展需要的實用型人才。各區域中的國家部委屬重點院校應面向全國,從國家的宏觀發展角度出發設置學科(專業),以培養研究生層次的人才為主。在區域教育中應側重于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特別要注意在學科上填補區域教育的空白,承擔區域教育不宜承擔、承擔不了或不愿承擔的教育任務。
21世紀初的中國,從總體上看是處在以產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提高為基本特征的工業化階段。在這一發展階段中,雖然東、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狀況不同,但東部沿海地區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發展戰略卻代表了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向。產業結構的升級既亟須有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創新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善于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創業型人才。要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基礎和前提是不斷提高勞動從業人員的素質。面臨要培養出大批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所需要的各類人才,不斷提高各產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特別是技術素質)的強大社會壓力,教育層次結構的調整將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李成勛主編:《1996~2050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走向現代化的構想》,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2]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政策法規司編:《奔向2020》,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年版.
[3]孫久文著:《中國區域經濟實證研究——結構轉變與發展戰略》,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年版.
[4]趙敏祥.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研究.現代物業(中旬刊).2010年9期.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1年浙江省教育統計學會立項課題《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對經濟轉型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浙江省為例》(立項編號(10)A-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虞曉敏(1979-),浙江寧波人,寧波大紅鷹學院人事處副處長,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教育與人力資源管理;黃小靈(1985-),浙江浦江人,寧波大紅鷹學院高教所,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