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瓊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很多學校越來越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針對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開設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講座、創建心理咨詢室、開設心語信箱,甚至利用網絡QQ與學生交流等。應該說以上的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但由于學生在校期間,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度過的。所以,作為一線教師,我認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應融入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每一位教師都應當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利用好學科中的心理教育資源,有意識地創造有利于學生心理發展、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使學生的心理在教學活動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在學科教學中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認為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作為教師本身,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心理品質,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根據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2292名教師所進行的檢測表明,中小學教師已經成為心理障礙的高發人群,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的樂觀、豁達、幽默、平和、耐心、寬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緒特征對學生的影響極大。教師心理不健康,會把不良情緒帶到課堂,甚至采取過擊的方式懲罰學生。教師一時的情緒發泄,帶給學生的不僅是一時的影響,甚至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只會培養出心理不健全的學生。所以說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的一個重要的途徑。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語調、表情、動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教師的一個微笑,對學生是一種鼓勵;教師的自信,對學生則是一個榜樣;教師對學生的一個輕撫,給學生帶來的則是一種幸福、被愛的體驗。教師的愉快心情、積極上進的態度可以促使學生產生愉快的情感,激發學生進入興奮的狀態中,并在教師的感染下自然地進入學習的角色,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反而,教師的冷漠、郁悶、消極的態度也足以讓學生同樣進入一個沉悶、不自信,甚至麻木的心理環境。作為教師,我們應學會調整心情,學會帶著微笑、帶著自信走進課堂。可以說,教師的一個心情決定一個課堂,一個課堂影響著幾十名同學的情感。
二、解放思想,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建立與學生平等、良好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教育只考慮教育者的愿望,而很少考慮被教育者的感受。作為現代的中小學生,他們的自我意識及被尊重、被理解的需要越來越強烈。在課堂中,學生不喜歡教師站在講臺上擺出一副居高臨下、高高在上的架子給他們講學;他們希望教師能夠站在他們中間與他們交流,他們渴望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所以,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突出教師與學生的平等、民主、合作的關系,縮短師生距離,努力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同時,教師在學生面前應盡量淡化自身作為教育者的權威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應是長輩般的嚴肅和寬容,朋友般的親密和關心。
三、善于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心理教育資源
在我們的學科教材中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都蘊藏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例如,語文教材中優美的詩歌、有趣的童話故事、富有哲理的寓言、令人蕩氣回腸的經典小說,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教師應善于挖掘其中美的因素,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熱愛美、欣賞美、追求美的情感。又如在英語課中,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同學間的對話練習、小組討論、情景會話等,讓每一名同學在說的過程中得到滿足,一起感受語言交往的樂趣,同時也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個別學生怕說英語的心理障礙,鍛煉了同學們的膽量,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而在物理課、化學課、數學課中,根據學科的特點,教師則可以在學生進行試驗、探究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學習中的挫折和失敗,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體驗,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心人,善于挖掘本學科教學中的心理教育資源,積極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
四、利用賞識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
何謂賞識?有位教育家曾對賞識作了如下的評述:“賞識帶來愉快,愉快導致興趣,興趣帶來干勁,干勁帶來成就,成就帶來自信心,自信心帶來更大的成就?!彼v的正是由賞識教育帶來的良好的心理連鎖反應。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活動中,一個親切的笑容、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手勢、一句肯定的話語,都是對學生的賞識。它可以讓學生走出壓抑、走出自卑,變得開朗、變得自信。記得我曾教過的女生趙敏,由于父母離異,造成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不喜歡與人交往。她平時在課堂中害怕老師的提問,一旦老師提問她,她就會表現出驚慌失措、語言表達不清、聲音小等情況。但她有個特長,就是畫畫特別棒,于是我抓住她的這個優點,首先與班主任商量,把她編進宣傳組協助出板報,讓她感受到同學、老師的肯定,同時通過活動使她增加與同學的交往。在課堂教學中,我則改變方式提問她,采用如“請我們班畫畫最棒的趙敏同學回答”等暗示語言,不斷強化她的自信心。當她答對時,更要不失時機地表揚她,如“你真行!”“答得很對!”“你很聰明!”等,不斷向她傳遞“你行的,同學、老師對你是肯定的”信息。正是在這賞識的氛圍中,趙敏慢慢走出了陰影,變得開朗起來。又如,在一次上課時,我發現三年級(11)班的黑板報出得不錯,于是我在上課的第一句話就是:“同學們,我們班的板報是最棒的,同學們真行!”頓時,每一名同學都露出燦爛的笑容,都充滿了成就感,整節課自始至終同學們都保持著一種興奮的狀態,學得特別投入,特別開心。所以說,同學們都喜歡給他贊賞的老師,喜愛給他帶來贊賞的學科,都希望老師能賞識他!若我們老師都能善于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巧妙地加以賞識,給學生一個健康心理的土壤,我相信我們的學生都會擁有一個燦爛的心理。
所以我認為,中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決定了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才是最普及、最持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作為教師,我們則要重視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善于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強有力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