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暢
提辛特火星隕石(Tissint,簡稱提辛特)擊中地球大氣層之后,炸裂成數百個微小的碎片(其中之一重3.4克)。沖擊產生的巨大熱量使其最終形成一種被稱為“熔殼”的表面,還有一些小片隕石從“熔殼”中顯露出來。
該隕石以距其著陸點最近的城鎮命名,于2012年1月被鑒定為火星巖石。現在,來自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哈森第二大學的哈希娜·香奈伊·奧哲汗及其同事報告說,根據他們的研究,提辛特所包含的火星土壤似乎曾經被水改變過。
對于地球來說,火星隕石并非新鮮事物。在過去的4億年中,巨大的隕石曾擊中過這顆紅色的星球,導致火星巖石四下飛濺,并進入太空。許多這種火星巖石最終撞向地球,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隕石內部氣泡中所含的氣體來識別其是否來自火星。到目前為止。隕石搜索者已經發現了大約100塊通過這種方式降落到地球的火星巖石。
但提辛特十分特殊。大部分的火星隕石到達地球表面數月或數年后才被發現,其間會受到雨水和濕氣的影響,使隕石中可能含有的火星有水的證據被混淆。
而提辛特是純凈的。在2011年7月18日凌晨2時,目擊者親眼見到其墜落地球,而且因為摩洛哥沙漠的干早無雨,在歷時2個月對其碎片進行恢復的過程中,它沒有接觸過水。這使得提辛特成為人類已知最新、污染最少的火星樣品。
因此,奧哲汗及其團隊確信,如果提辛特記錄了液態水的證據,則這些水來自火星而非地球。
照片中的提辛特拋光切片已經用顏色進行標記,以便顯示組成隕石的礦物成分。以火山巖為基底,生長著被稱為橄欖石的大型綠色礦物。綠色晶體周圍的紅色邊緣暗示著提辛特的火山巖組成成分在形成橄欖石的過程中曾發生變化,其他礦物的微小晶體(散布其中的白色與藍色小碎片)在火山巖噴發并冷卻后才逐漸形成。此拋光切片與夏威夷島上的玄武巖切片十分相像。
提辛特最初由噴發到火星表面的熔巖遇到冰冷的火星大氣迅速冷卻而成。大約在70萬年前,某種強沖擊力使一些巖石熔化并進入交錯于提辛特內部的黑色玻璃的微小紋理之中。來自火星的其他類似巖石大約也有70萬歲,這意味著相同的遭遇使它們一同被送入太空。
當研究人員對這些紋理進行化學分析時,他們發現了土壤熔化的證據,這也許是由于強作用力帶來的熱量所導致的。
科學家在這塊隕石上發現的化學特征,只能以該巖石在被送入太空之前曾經與水及土壤相互作用來解釋。有趣的是,奧哲汗的研究小組發現,該化學特征表明這種火星水呈強酸性,與大多數的地球水不同。來自“勇氣”號和“機遇”號以及幾艘宇宙飛船項目組的研究人員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過去,至少在一段時間里,火星上的水呈弱酸性。但直到目前為止,這顆紅色星球的水為什么呈酸性,什么時間開始的這種現象,以及這種變化共持續了多長時間仍屬未知。
不過,有了提辛特,研究人員終于有了火星車、衛星以及其他隕石所不能提供的、處于原始狀態的火星巖石進行研究,而它,如今正在地球上。
賽爾比·戈爾是一位來自布林摩爾學院的行星地質學家,專門從事火星表面的礦物學及地質化學方面的研究。她電曾在《天空的望遠鏡》雜志進行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