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

在國際經濟復蘇基礎薄弱的背景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卻快速升溫。繼2011年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成功舉辦第一屆中國—中東歐16國經貿論壇之后,2012年4月,第二屆中國—中東歐經貿論壇在波蘭華沙舉行,溫家寶總理在會上提出了促進雙邊合作的12項舉措,同時宣布中國決定設立100億美元的專項信貸額度。這些舉措為中國企業走向中東歐市場注入了動力。
中東歐是個“新”市場,一方面中東歐市場是新興市場,另一方面,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中東歐也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市場,進入該市場的經驗并不多。記者9月7日從中華經濟發展協會主辦的中東歐經貿及投資研討會上了解到,雙邊貿易額和投資快速增長,中東歐已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地區。
貿易飄紅,投資活躍
中東歐國家與中國經貿關系由來已久。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上受到歐美的封鎖和打擊,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往來頻繁。可以說,中東歐國家在中國經濟恢復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雖然由于政治上的原因雙邊經貿關系有過波動,但是總體來說是順利的。近年來,中國與中東國家貿易和投資高速增長。
中華經濟發展協會副會長樓頌森在中東歐經貿及投資研討會上介紹,2001年,中國與中東歐16國貿易額為43億美元,到2011年達到了529億美元,年均增長27.6%。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雙方貿易逆勢而上,中國從中東歐國家進口年均增長30%。
另據商務部歐洲司陳明處長介紹,該司負責與13個中東歐國家的經貿往來。來自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同中東歐13個國家貿易額達到489億美元,其中出口365億美元,進口124億美元,相應分別增長18.8%、13.6%、37.3%。進口勢頭強勁,遠遠超過出口。2012年1~7月,中國與13個國家雙邊貿易額達到372億,僅增長0.5%。這主要因為出口下降明顯,下降4.3%。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對中東歐國家的出口首次出現下降,但是1~7月中國自中東歐國家進口保持了14.8%的增長速度。從2011年數據來看,中東歐13國中,與中國貿易額最大的是波蘭,達130億美元,其次是捷克100億美元、匈牙利93億美元、斯洛伐克60億美元、羅馬尼亞44億美元。這5個國家貿易額占中東歐國家與中國貿易額的絕大多數,達到80%~85%。
與此同時,雙方投資日趨活躍,中國企業在中東歐地區的投資已涵蓋化工、機械、家電、電信、汽車和新能源等行業,并向農業、金融、科技等領域擴展,發展潛力巨大。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底,我國對中東歐地區的投資超過30億美元,包括餐飲、化工、機械、彩電、自行車、醫藥、木材加工、紡織、農業等領域。具體來看,在波蘭,2004年TCL集團在當地投資4730萬美元建電視機廠;蘇州勝利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投資2290萬美元設立了電子生產廠;2012年1月廣西柳工收購了波蘭1個鋼鐵廠的工程機械業務,涉及金額6000萬美元。
除此之外,據羅馬尼亞統計,中國在羅馬尼亞投資超過4億美元,主要有中煙國際歐洲公司卷煙生產廠,3000萬美元;寧夏東輝公司設立了自行車生產廠,1000萬美元。2011年初,煙臺萬華以12.3億歐元的價格收購了匈牙利博蘇化工公司,這不僅在中東歐是最大的收購項目,在歐洲也是最大的收購項目。在捷克,長虹集團投資1億美元建立了生產廠,上海梅林正廣和集團設立了罐頭廠,涉及1000萬美元。長城汽車在保加利亞組建了組裝廠。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東歐地區,中興通信和華為基本上在每個國家都建立了公司或代表處,在市場開拓方面成績顯著。
經驗不足,困難重重
盡管雙邊貿易和投資意愿強烈,但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缺乏了解。目前來說,中國企業缺少開拓中東歐市場的經驗。中東歐市場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還是比較新的市場,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對于中國企業來說,進入相對陌生的市場,會遇到一些困難和風險。
中東歐市場競爭環境比較復雜。對此,陳明介紹說,中東歐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招投標、工程施工、技術規范方面有嚴格細致的法律規定,而且標書通常使用當地的文字,這對中國企業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準備招標文件帶來一些影響。此外,中東歐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市場被歐洲發達國家壟斷,這些國家對中國企業進入該市場往往設置障礙。
而中國企業對歐洲,特別是歐盟的競爭性、復雜性缺少全面的認識,對歐洲公司聯營、公司合營等運作模式不太熟悉,對當地的語言文化、市場制度標準和法律制度不適應,缺乏跨國公司應有的視野和社會責任,融入意識不強。
值得中國企業注意的是,中東歐市場準入和技術準入比較困難。記者從中東歐經貿及投資研討會上了解到,企業資質和工程技術人員的職業資格必須符合當地的技術規范和標準要求,而中企人員取得相應的資質需要通過當地的相關考試,難度比較大。中國企業建筑機械和建筑材料進入當地市場必須要通過歐盟的CE認證,或者當地的認證,程序比較復雜,費用偏高。
另外,中東歐國家工程招標程序復雜,耗時較長。同時,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方管理人員與當地業主及工作人員的溝通和交流,相應增加了工程成本。
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除了對當地市場不熟悉產生的困難,目前中東歐國家經濟形勢也不容樂觀。據統計,受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影響,2009年歐盟國家中僅有波蘭實現了正增長。然而,也得益于這樣的經濟背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開始將視野投向歐美以外的地區。這也是為什么中東歐國家近來頻頻到中國召開推介會,吸引中國企業去當地投資的原因之一。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既要看到中東歐總體經濟形勢不好的現狀,也要放寬視野,積極尋找中東歐市場機會。
事實上,盡管中國與中東歐之間貿易額增長迅速,但是放在整個歐洲貿易量中并不突出。歐盟是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11年雙邊貿易額達到5672.1億美元,這樣算來,中東歐16國與中國貿易額(529億美元)僅占其9.3%,不及中國與荷蘭雙邊貿易額(562億美元)。由此可見,雙邊貿易空間有待進一步打開。
據悉,中東歐國家農業發展條件好,工業基礎普遍比較雄厚,主要優勢產業包括農業、葡萄酒加工、木材加工、乳制品和食品加工、服裝紡織業、制鞋業、皮革加工、采礦、汽車、造船、機械制造、電子電器、精密光學儀器、制藥和生物制劑、通信技術等。
與西歐相比,中東歐國家相對比較落后。近年來,中東歐國家為了提振經濟,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迎來了基礎設施建設高潮。“主要涉及公路、橋梁、鐵路、機場、港口、地鐵、輸氣管道、光纜傳輸等領域,還有市政建設,包括排水建設、酒店建設等。”陳明說。而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中東歐建設大潮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機會。
4月在波蘭華沙舉行的中國—中東歐經貿論壇,為中國企業進入中東歐市場帶來了政策上的好處。溫家寶總理在會上提出的12項舉措中,包括設立總額100億美元的專項貸款,其中配備一定比例的優惠性質貸款,重點用于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綠色經濟等領域的合作項目,中東歐16國可向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中信銀行提出項目申請;中方將向中東歐地區國家派出“貿易投資促進團”;推動中國企業在未來5年同各國合建1個經濟技術園區;與中東歐16國積極探討貨幣互換、跨境貿易本幣結算以及互設銀行等內容。
近日,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秘書處成立,同時100億美元專項貸款也正式啟動。在雙方的努力下,“力爭中國與中東歐16國貿易額至2015年達到1000億美元”的目標并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