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借鑒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中所稱的社會責任,界定大中專院校社會責任內部控制規范,討論大中專院校社會責任控制規范包括的內容,并指出大中專院校高度重視履行社會責任,積極采取措施促進社會責任履行的途徑。
【關鍵詞】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內部控制規范大中專院校
一、何謂社會責任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中所稱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應當履行的社會職責和義務,主要包括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促進就業、員工權益保護等”。
還有一種說法稱,社會責任,是“指一個組織對社會應負的責任。一個組織應以一種有利于社會的方式進行經營和管理。社會責任通常是指組織承擔的高于組織自己目標的社會義務。如果一個企業不僅承擔了法律上和經濟上的義務,還承擔了‘追求對社會有利的長期目標的義務,我們就說該企業是有社會責任的。社會責任包括企業環境保護、社會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由經濟責任、持續發展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等構成”。
事業單位的社會責任與企業社會責任不完全相同。我們認為,事業單位,尤其是大中專院校的社會責任應該是,社會責任,是指一個大中專院校對提供事業服務或社會活動過程中對社會應負職責和義務等方面的積極責任。它主要包括優質服務、合格人才、美化環境與資源節約、促進就業、教工與學生的權益保護等。
二、大中專院校履行的社會責任
我們認為,大中專院校應有其社會責任,是借鑒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中的“社會責任”。如前所述,大中專院校的社會責任主要包括優質服務、合格人才、美化環境與資源節約、促進就業、教工與學生的權益保護等。那么,大中專院校履行的社會責任具體有哪些涵義呢?本文認為,各大中專院校具體情況不同,其履行的社會責任的具體涵義也不同。具體涵義如下:
(一)優質服務
所謂優質服務,是指大中專院校對學生、學生家長以及大中專院校有關部門為之服務的對象提供的全面性所作的職責要求。它包括人文方面的培養、職業素養方面的培養、住宿、生活和學習等后勤方面的服務等。結合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關于社會責任控制規范指引的規定,我們認為大中專院校的社會責任應該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教學服務管理機構。近年來,國家教育部門相繼制定了《教師法》等多部關于教育規范的專門法律和教育行政法規,各院校應當依據國家有關教育、教師和教學方面的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本校的特點,建立健全教學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教學規范和應急預案。需要注意點是,大中專院校建章立制的關鍵是落實到位。
二是不斷加大教學投入和相關資產經常性維護管理。大中專院校是人口活動較多的事業單位,教學設施管理和維護應當列在教學活動的首位。大中專院校既要對教學設施加大投入,又要進行嚴格相關資產經常性維護管理,防止教學設施不完善、甚至損壞,影響教學活動。
大中專院校一定要重視教學設施的投入,同時還有加大教學設施的更新換代,保證投入資產所需的資金、人力、財物及時和足額到位。大中專院校還應組織開展教學設備的經常性維護管理,及時排除隱患,切實做到服務教學。
三是開展教職員工和學生安全使用教學設備的教育,并實行特殊崗位資格認證制度。加強對教職員工和學生進行安全使用教學設備的培訓教育至關重要。通過培訓教育,讓廣大教職員工和學生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提高他們防范災害的技能和水平。如在學校定期開展防火、防震等演習活動,使培訓教育應當經?;?、制度化,做到警鐘長鳴,不能有絲毫放松和懈怠。
(二)合格人才
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是大中專院校長遠發展的生命線。如何培養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結合大中專院校的社會責任內部控制規范要求,大中專院校至少應做到如下幾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規范的教學質量檢查標準體系。人才質量的危害不言而喻,一害誤人子弟,二害社會,損人損已。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大中專院校應當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院校特點,制定完善的教學質量標準體系,包括實驗設備條件、教學服務水平、學生管理制度、優秀學生獎勵制度、優秀生就業推薦就業制度等,努力為社會提供優秀的人才和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需求,對社會和公眾負責。
第二,嚴格教學質量控制和考試、考核制度。從學生一入學,一直到畢業就業等各個教學環節和管理流程,都必須有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作保證。大中專院校應當加強對學生成績考核與考試的檢驗,嚴禁學習成績考試和考核不合格的學生取得學校畢業證書。如果每個大中專院校都能把好人才市場準入關口,嚴防假冒偽劣人才進入社會,招搖撞騙,影響社會誠信和院校聲譽,不僅對大中專院校自身有利,而且能夠推動社會進步。
第三,加強大中專院校學生回訪制度,確保學生成為社會所需人才。大中專院校建立學生回訪制度不僅是一種服務,更是一種校園文化、一種理念,是學校與學生、用人單位溝通、聯系的一個紐帶。學校通過學生回訪,促進與學生、用人單位的關系更加緊密,樹立學校形象,提高學校信譽度,擴大學校影響,培養學生的忠誠度,強化學校招生吸引力。
另外,對那些專業不對口或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應當采取及時召回復讀、實行“對口就業”或“重新學習”等制度,贏得學生、用人單位對院校的信賴和支持,既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工作,又幫助用人單位找到合適的人才。
(三)美化環境與資源節約
大中專院校的社會責任中有關“美化環境與資源節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綠化校園環境和資源節約目標。大中專院校要在擴大規模的基礎上,注意校園環境美化工作,同時,也不要忘記資源節約問題。通過加大對校園環境美化、校園綠化工作及其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和技術支持,不斷改進學校實驗、實習活動,加強節能減排,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實現資源節約實習和實驗活動。
二是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著力開發利用大中專院校實習和實驗耗材的可再生資源。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能源、資源不僅對企業經濟發展的存在“瓶頸”制約作用,對我國大中專院校實驗和實習活動也存在限制。學校只有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實驗和實習活動的可再生資源的利用,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才能有效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四)促進就業
促進教職員工和學生就業是大中專院校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保障就業、穩定就業,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大計。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對龐大的人口數量,我國國民經濟還相對薄弱,要讓盡可能多的勞動者,包括學校職工和大中專學生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促進社會穩定和諧,就要最大限度地創造教職員工就業,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積極參與靈活方式就業。這不僅是各級政府的責任,也是大中專院校應盡的義務。
(五)教工及學生的權益保護等
保護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合法權益是大中專院校長期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大中專院校不斷提高教職員工的素質,維護其合法權益,既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也是其長遠發展的需要。同時,在維護教職員工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要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保障他們受到良好的教育,促進學校與員工及學生的和諧穩定和共同進步。為此,大中專院校應借鑒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規范指引,作出以下要求:
一是建立完善科學的教職員工培訓和職稱晉升機制。培養和培訓的目的是讓教職員工得到盡快發展。學校應當保證職稱晉升對每個教師的公平、公正,每個人主宰自己的命運,適應快、能力強的人能迅速掌握各階段的教學和科研技能,使其自然能得到更快的晉升。同時,培養和培訓學生學習科學技術和各種應用技能,使他們更快融入社會,走向不同的工作崗位,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才能通過公平競爭、優越的機會吸引大批有能力和素質較高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到學校工作和學習。
二是大中專院校應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職員工薪酬增長機制。薪酬的高低,無疑是吸引和爭奪人才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學校建立科學有效的薪酬正常增長機制,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教職員工工作熱情、敬業愛崗精神和工作績效。
三是維護教職員工的身心健康?,F代社會的激烈競爭和快節奏,導致學校教職員工身心高度緊張,承受過重的教育職業壓力,很多教師處于亞健康狀態。學校應當關心教工身體健康,保障他們充分的休息休假權利,廣泛開展娛樂休閑活動。
三、大中專院校如何履行社會責任
大中專院校應重視并切實履行社會責任,既是為學校前途、命運負責,也是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負責。大中專院校應當高度重視履行社會責任,積極采取措施促進社會責任的履行。
(一)大中專院校校長要高度重視強化學校履行社會責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長的意識和態度
學校負責人應當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樹立社會責任意識,把履行社會責任提上學校重要議事日程,經常研究和部署社會責任工作,加強社會責任全員培訓和普及教育,不斷創新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努力形成履行社會責任的學校價值觀和校園文化。
(二)大中專院校應建立和完善履行社會責任的體制和運行機制
要把履行社會責任融入學校發展戰略,落實到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明確學校各級部門歸口管理,并建立健全預算安排,逐步建立和完善學校社會責任指標統計和考核體系,為學校履行社會責任提供堅實的基礎與保障。
(三)建立學校社會責任報告制度發布社會責任報告,是學校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布學校社會責任報告,讓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管理人員、教師、學生、社會等各方面知曉自己在社會責任領域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增強學校的戰略管理能力,使學校由外而內地深入審視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全面提高學校服務能力和教學管理水平,提高學校的品牌形象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王興建;郭繼宏;論建立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構想[J];齊魯珠壇;2010年06期.
[2]王興建;郭繼宏;事業單位內控體系構想[N];中國會計報;2011年03月04日.
[3]張繼德;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實施與操作[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年01月01日.
[4]財政部;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N];中國會計報;2010年05月21日.
作者簡介:常環(1972-),女,漢族,濟寧市任城區人,大學本科畢業,濟寧市育才中學財務科長,研究方向:內部控制規范及會計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