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磊
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發布的《2012—201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對全球144個經濟體的生產力和發展前景進行了評估,結果新加坡再次名列第二。這個位于馬來半島南端的彈丸之地,人口500余萬,面積區區714.3平方公里,如何能在全球競爭力中排名第二?
新加坡自建國57年來,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華麗轉型:轉口貿易到進口替代工業化;工業技術升級,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出口工業;優先發展有增長潛力的服務業。正是這三個重大轉型造就了新加坡今日翹首東南亞的地位。
而能在“夾縫”中取得如此成就的重要秘訣之一,就在于新加坡政府獨創的特色工業園區。寸土寸金的新加坡,如何利用好每一塊土地,創造出盡可能多的經濟價值,是政府一直以來不得不思考的重大問題。
以新加坡聞名遐邇的裕廊工業園為例,由于早期的產業大都是勞動密集型,地理位置的偏遠使得當時很多新加坡人不愿意在那里工作。為解決這個問題,負責該項目的國企裕廊集團(JTC)同時在工業園附近同步建立了豐富的配套設施,如商店,學校,銀行,市場,診所等。于是裕廊雖然名義上為工業園,身處其中的人卻看到的是一個平地而起的小鎮。
如此一來,既降低了生活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身處號稱“花園城市”的工業園中,工業氣息并不濃厚,生活的歡聲笑語反而隨處可見。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在回憶錄中提到:這個位于東南亞的城市島國要生存下去,就必須非比尋常。為了取得成功,我們必須做出非比尋常的努力,使我們的人民更加團結,更加剛強勇猛,更加有適應力,工作效率必須比鄰國高,成本卻比他們低。
新加坡建國初期,失業率達到12%,社會動蕩不安。然而,裕廊工業園非但積極化解了社會矛盾,還能夠有效地利用“過剩”勞動力,降低企業成本,使之相比發達國家更具競爭力。
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本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外加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工業和制造業,從勞動力成本上對新加坡產生了不小的沖擊。于是,新加坡政府將眼光投向海外市場,以“借雞生蛋”的方式把本國先進的工業園模式“出口”到國外,以期降低勞動成本,突破土地稀缺的瓶頸。
新加坡以極快的復制模式在印尼、菲律賓、中國、印度、越南等國投資開發工業園區,總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再造171個新加坡。其中為我們所熟知的是建于1994年占地達7000公頃的中新蘇州工業園。
蘇州工業園可以說是新加坡工業園的優秀范本,無論是在交通物流,基礎設施,還是人力資源結構,人才培訓,親商服務等方面都如同新加坡裕廊工業園一樣,工業園中的生活甚至比城市還舒適。
如今,這個國外“飛地”以占蘇州市3.4%土地、5.2%人口創造了15%左右的經濟總量,其獲得的巨大成功不言而喻。
一個彈丸小國,歷經數次金融危機屹立不倒,關鍵在于其優秀的工業園模式為其提供了穩定而堅實的后盾。列夫·托爾斯坦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是類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新加坡卻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