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英 徐勝高 李萍 萬亞平
中圖分類號:S8-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12)10-0012-03
生豬養殖是應城市的主導畜牧產業之一。近幾年,應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豬生產,生豬的飼養量逐年增加,養豬的科技水平逐年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也逐年攀升。2012年6月,應城市被農業部列入生豬調出大縣之一。生豬生產的發展帶動了飼料工業、獸藥飼料經營、食品加工、運輸、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了糧食的就地轉化,活躍了農村經濟。但是,自2012年1月以來,生豬價格出現了持續性下滑,到2012年6月底,豬價跌至低谷,嚴重挫傷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影響了生豬生產。為了摸清當前生豬生產方式的變化對養殖效益的影響,根據湖北省、孝感市畜牧獸醫局的統一部署和安排,應城市畜牧獸醫局于2012年7月14~16日組織專業人員,深入到三合、楊河等5個養豬大鎮的39個養豬戶(場)開展了生豬生產方式與養殖效益對比分析的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道如下。
1基本情況
該次調查共選擇了39個養豬戶(場),其中年出欄50頭以下3戶,年出欄50~499頭13戶,年出欄500~999頭7戶,年出欄1 000~4 999頭9戶,年出欄5 000~9 999頭1戶,年出欄10 000頭以上6戶。2012年39個養殖戶(場)共存欄生豬79 335頭,2012年計劃出欄生豬124 608頭。
2生豬生產形勢分析
2.1生豬養殖規模、生產方式的概況
據統計,2012年6月,應城市有各類畜禽規模養殖場(戶)2 442個,與2011年相比增加了111個。其中年出欄500頭以上的養豬場(戶)120個、萬頭以上的養豬場8個,生豬規模養殖總量達到了年出欄32.9萬頭,規模養殖比率達到了72.5%。
在生豬規模養殖方面,近年出現快速增長勢頭,具體表現在:0~50頭的散養戶呈現快速減少趨勢,50~499頭的規模養殖戶呈現出高增長率、高淘汰率的現象,500~999頭的規模養殖戶呈現出快速增長勢頭,1 000~4 999頭的規模養殖戶呈現出穩步增長勢頭,5 000~9 999頭的規模養殖戶相對較少,10 0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呈現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
在生豬生產方式方面,近幾年通過實施生豬良種補貼項目、生豬標準化改擴建項目、能繁母豬補貼與保險政策等,以及加大了自繁自養模式的宣傳與推廣力度,同時在市場利益的驅動和促進下,應城市生豬生產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自繁自養觀念大有提高。據調查,應城市現有能繁母豬養殖戶(場)1 542個,存欄能繁母豬3.68萬頭,全市仔豬供應基本實現了自給有余。
(2)生豬良種化水平逐步提高。土雜豬料肉比高、瘦肉率低、售價低的劣勢,讓廣大養殖戶逐步認識到飼養良種豬的優越性,加上近年來實施的生豬人工授精技術,使得應城市土雜豬逐步淘汰。以長大、大長二元母豬為主導品種的能繁母豬存欄量達到了3.49萬頭,占全市能繁母豬總存欄量的95%,杜長大三元雜交豬的出欄率達到了85%以上。
(3)以合作社為主的種豬集中飼養、仔豬統一供應的模式逐步形成。2011年應城市巡檢三祥養殖專業合作社,在田店鎮姜店村率先建成一個高標準的2萬頭仔豬生產基地,改變了過去合作社社員既養種豬又養商品豬的小而全的養殖模式,基地集中飼養母豬,統一向社員供應良種仔豬,減少了社員飼養種豬成本高、技術落后、工作量大的難題。
(4)豬舍標準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通過幾年的生豬“150”、“550”等標準化模式的推廣應用,養殖戶越來越感受到標準化豬舍帶來的勞動強度降低,生豬生長速度快、疫病發生少等優越性,而且還能享受市政府獎勵政策,農戶越來越注重豬舍的建設標準,改變了傳統落后的建設模式。
2.2不同生產規模下生豬養殖的成本和效益對比分析
此次調查中,對6種養殖規模的39家養殖場(戶)進行了調查(表1),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表明:
(1)散養戶雖然仔豬購進成本較高,但由于沒有考慮人工成本,加之其飼料部分來源于自家剩菜剩飯,同時水電、防疫、治污等成本相對較低,以及豬的出售體重大,出欄可達到115kg以上,因此,這部分養殖戶目前略有盈利。
(2)50~499頭的小規模養殖戶,由于多采用購買仔豬為主、自繁自養為輔的生產方式,仔豬成本依舊較高。同時,在飼料方面,多以直接購進全價飼料為主,飼料成本相對較高,因此,這部分規模養殖戶目前多處于虧損最嚴重的群體,平均每頭豬虧損近180元。
(3)500~999頭的中小規模養殖戶,由于采用自繁自養為主、少量購進仔豬的生產方式,仔豬平均生產成本略高等原因,目前處于小幅虧損狀態,平均每頭豬虧損近50元。
(4)1 000頭以上的中大型規模養殖場,隨著養殖規模的增加,其管理水平隨之提高,同時因飼料原料購進量大而價格略低等原因,這部分中大型規模養殖場仍有微利,平均每頭豬盈利為35~60元。
2.3對生豬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波動規律的探討
(1)周期性波動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豬價格出現了6次大起大落,有專家稱生豬和豬肉價格大約以3年為一個周期上下劇烈震蕩,被稱為“過山車”式價格波動。上一輪生豬價格驟降出現在2006年底,2007年上半年開始觸底反彈,2008年達到極值,被業界成為“金豬年”。根據生豬養殖規律,生產快速增長,形成新的供需格局之后,市場價格將會進入回落期,尋找新的平衡點。2009年上半年生豬價格回歸理性,緩中有降,7月份到年底一直徘徊在盈虧平衡點附近,2012年春節后生豬價格出現持續低迷。
(2)生產供大于求。受連續兩年高價位強勁拉動和各項扶持政策影響,生豬養殖積極性高漲,大量社會資金投入生豬行業,全市生豬出欄量和存欄量快速增長,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由于生豬存欄基數大,存在一定的“剛性出欄”,當市場出現供大于求、豬價下跌時,養殖戶無法立即停止生豬生產,且不少養殖戶在豬價開始下跌時存在“惜售”心里,導致市場持續飽和,價格不斷下滑。
(3)屠宰加工能力不足。應城市目前沒有大型生豬加工企業,只有12處生豬屠宰廠(點),年屠宰量不足6萬頭。據統計,應城市每年需消費生豬10萬頭,雨潤、金鑼、雙匯等外地品牌企業在應城市年銷售量達4萬多頭,占應城市銷售市場40%以上,但這些企業銷售的都是自己養殖或收購的生豬。應城市生豬屠宰加工能力與養殖規模嚴重不配套,自身加工消化能力較弱,大批生豬需外銷,市場一旦出現低迷,很容易受到沖擊。
盡管當前生豬生產形勢較為嚴峻,但隨著宏觀經濟逐步好轉、扶持政策全面落實和市場調控機制不斷完善,生豬產業后勢仍呈向好態勢。
3生豬生產方式轉變面臨的主要問題
(1)養殖技術水平不高,自繁自養模式推廣難。近幾年,應城市雖然大力推廣自繁自養的養殖方式,但是由于許多中小規模養殖場(戶)在飼養能繁母豬方面的技術水平跟不上,導致母豬生產性能低、飼養成本高,同時飼養能繁母豬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因此,部分養殖場為圖一時方便,未實施自繁自養。
(2)養豬成本日益加大,小規模養殖戶發展難。近年來,應城市小規模養殖戶一度發展迅猛,尤其是2009年的金融危機后,一些在外務工的農民紛紛回鄉創辦養豬場。但由于近幾年物價、人工成本等不斷上漲,豬舍建設及養殖成本逐年增高,比如2009年,建設1棟“150”模式的豬舍成本僅為9.5萬元左右,現在的建設成本卻高達15萬元左右,漲幅達58%。2009年出欄一頭豬成本約為1 150元,而現在的成本卻高達1 400元,漲幅達18%。中小型規模養殖戶由于融資難,多處于維持現狀的狀態。
4生豬產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1)要堅定發展養豬業信心。當前,加強信息引導,對養殖場(戶)準確把握市場動態,穩定養殖戶信心十分重要。建議多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準確把握產銷動態,加強生產形勢分析預測,特別要加強能繁母豬存欄數據監測和信息引導,防止發生大量非正常淘汰母豬現象。要加大正面宣傳力度,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及時發布生豬生產行情,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穩定養殖戶信心。目前飼料原料及仔豬價格均處于高價位,繼續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要積極引導養殖戶搶抓成本上行空間有限的時機,合理調整生產結構,適當補欄仔豬,不盲目擴大生產,防止生產大起大落。
(2)要切實保護好生豬生產能力。當前最重要的是妥善做好能繁母豬保護工作,不能因短期市場波動而出售、宰殺或粗放飼養管理能繁母豬。應城市現存欄能繁母豬3.68萬頭,存欄基數偏高,要抓住生豬價格低迷時機,引導養殖場(戶)加快淘汰低產母豬,及時補充優良后備母豬,優化豬群結構,穩定生產能力。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廣小戶連片型、小區聯戶型、大場大戶帶動型等養殖模式,著力優化規模養殖結構,提高中大型規模養殖場比例。
(3)要著力強化生豬疫病防控。生豬疫病問題仍是影響養殖戶信心的重要因素。當前已進入高溫季節,高溫高濕環境極易引發各種動物疫病,加之生豬價格不好,部分養殖戶防疫意識淡化,很容易導致疫病發生。建議各級畜牧獸醫部門加大疫病防控力度,指導養殖場(戶)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做好消毒滅源工作,突出抓好集中免疫,做到應免盡免,不留空當。要組織鎮、村動物防疫員指導養殖場(戶)密切關注豬群健康狀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盡快處置,確保生產安全。要進一步強化檢疫工作,加大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和生豬運輸檢查執法力度,嚴防病害生豬及產品上市。要認真做好各項應急準備工作,制定應急預案,抓好實戰演練,確保突發疫情及時處置。
(4)要積極落實生豬產業發展政策。生豬產業是畜牧業中波動較大的產業,在遭遇低谷期時特別需要各級給予大力扶持。2012年,中央繼續加大對生豬生產的扶持力度,安排25億元扶持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安排6.5億元實施生豬良種補貼,對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發放補助資金6.5億元,確定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不低于2011年21億元水平等。建議加大資金及政策的傾斜力度,貫徹落實好各項扶持政策,穩定養殖場(戶)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