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譜



據專家預測,未來5年我國校車需求有42萬輛的缺口。巨大市場空間吊足了客車企業胃口,各企業紛紛摩拳擦掌,做足準備,迎接校車市場井噴時代的到來。然而,經過年初的小小爆發后,校車市場并未出現持續火爆行情,如同幸運52中被砸中的金蛋,砸開后并未金花四濺。
校車市場何以未能如人所愿?根本原因在哪里?資金來源不明確致使校車企業市場增長乏力,地方政府怕擔責任,成為制約校車市場發展的兩大原因。
“校車,在年初爆發了一下,就像幸運52砸中了金蛋,砸開后發現并沒有如我們所期。很多地方養不起校車,白給都不要,管理模式上有待政策出臺。”一家客車生產企業負責人這樣講到。
據統計,2011年我國校車銷量為6608輛,而來自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分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校車累計銷量為11065輛,銷售額17.37億元。比去年全年的銷量高出67%。中國市場情報中心研究認為,未來5年(2012-2016年)中國校車需求有42萬輛的缺口。客車企業都紛紛做足準備,迎接校車市場的需求釋放時代的到來。
然而,校車市場“金蛋”砸開之后,并沒有金花四濺。據客車企業表示, 8月份學校開學前,校車市場“小陽春”了一下,銷售成績還不錯。但是,過了開學前這個階段,下一輪市場就要等到明年1月份了。
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分會副秘書長佘振清表示,最關鍵的是解決校車運營層面的問題。在校車問題上,有兩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一是資金來源,二是安全責任。
運營資金哪里來?
這似乎是一片誘人的市場藍海。然而,在校車運營主體不明確,資金來源不明確的情況下,高額的校車運營維護費用讓多數學校大呼“買的起養不起。”
很多地方養不起校車,白給都不要并非無中生有。有報道稱,鄂西山區某縣教育局分管校車工作的負責人說,上半年南方某電視臺的一期節目,曾提出捐給該縣6輛標準校車,他拒絕了。原因是:“車子不貴,但運營經費誰來出?司機誰來請?我們山區的路跟國家條例規定的校車路線,大多不符合。”
那么,養一輛校車到底有多貴?
按一輛校車每年運營8個月計算,司機工資( A駕照司機工資每人每月4、5千元)一年4萬元左右;燃油費按每天100公里計算,一個油耗16升的校車,一年油費3萬元;此外,校車每年的保險費、年檢費、車輛維修費、折舊費等費用支出約4.3萬元。粗略算來,一輛校車一年的運營費用在10萬元以上。
湖北洪湖市教育局楊從明算了一筆賬,民營公司自主購車,運營費用包括校車折舊費、燃油費、司機工資等,一輛車每年大約需要10萬元。每年政府補貼1.5萬元,學生每座每學期交500元,每輛校車學生繳費共7萬元(每天往返兩次,按每車35人),算下來,每輛車虧損1.5萬元。
正華公司是洪湖市第一家校車公司,去年一年,這家校車公司每輛校車虧損達到1萬多元。
南昌一家學校的校長表示,他們的一輛校車每年虧損4.94萬元,而一輛“長鼻子”校車的行駛年限只有8年,8年下來,一輛“長鼻子”校車就有39.52萬元的虧損。
對于廣大農村地區來說,還存在一個道路交通問題。農村村級公路大多較窄,寬度只有3.5米,道路兩邊多是渠溝,而且彎道較多,由于專用校車車身長轉彎難度很大。國家在新校車標準征求意見稿中所列的“大塊頭”、“長鼻子”車型,在村級道路上掉頭轉彎十分不便。
而最實際的問題是,在這些地區,地方財政收入有限,溫飽問題尚難解決,要他們拿出錢來投入校車,實在是過于奢侈,沒有可操作性。
在校車運營上,我國出現了各種“因地制宜”的模式。這些模式大多采用“地方政府主導、部門聯動、企業化運作”的方式,解決了資金來源和運營管理的問題。
德清縣政府采用與當地客運公司合作的模式,實施校車“專車專營”,縣政府給予財政補貼的方式。
浙江德清縣教育局紀委書記羅永昌告訴記者,新學期開學后,他們又購進了5輛校車,補充校車需求。
2009年,德清縣出資2000萬元,購買了79輛校車,招聘專職司機,實行“專車專營”。同時,為了提升運營水平,成立德清縣永安學生交通服務有限公司,專門負責日常接送的組織管理工作。
德清的孩子每天只需要一元錢就能乘坐校車上下學,“離家3公里以上,12歲以下的孩子,只要符合通車條件哪怕只有一個孩子,也會安排校車接送。” 因為校車安全、便捷和舒適,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坐校車上下學。
有人認為,德清模式不具備可推廣性。德清縣是浙江省的經濟強縣,財政總收入在35億元左右,因此縣財政拿出400多萬元補貼校車并不顯得吃力。每輛校車可獲得補貼近5萬元,有效解決了校車運營虧損的問題。
湖北省洪湖建立了兩種校車運營模式,即專業校車公司運營模式和農村客運公司運營模式。今年引進民間資本成立了5家校車公司,由校車公司全資購置126輛標準校車。洪湖市財政去年花60余萬元補貼校車,今年已撥款240萬元,還有100萬元即將劃撥。
洪湖市經濟排名在湖北省為中下水平,校車運營也存在著資金尷尬。“目前在我們這里,負責校車運營的民營資本還處于虧損狀態,在等中央財政支援,否則這樣下去只有兩種結果,要么以超載求得盈利,要么向學生收取高額費用。”洪湖市教育局副局長楊從明說。
校車運營資金,完全可以借鑒美國的方式。有人明確提出,美國的校車之所以運營規范,是因為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在美國,校車相關費用由聯邦政府承擔57%,其余經費由地方政府補貼。
安全責任——不能承受之“重”
除了高額的資金來源渠道不明確,校車運營的安全責任也是一個不能承受之重。
《校車安全管理條例》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校車安全管理工作負總責,組織有關部門制定并實施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校車服務需求相適應的校車服務方案,統一領導、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履行校車安全管理職責。一旦出現校車安全事故,地方政府負責人被免職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兒了。
被認為是破解了“校車迷局”的遼寧寬甸縣,是一個經濟并不發達的縣。寬甸全縣只有12輛校車,卻承擔了10多個鄉鎮5000多名學生的接送任務。被媒體廣為宣傳的是——這個貧困縣三年沒有出過事故!而據說,自從有了校車以后寬甸縣長就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他說,雖然如此也不能“因噎廢食”。
寬甸縣縣長只有一個,需要校車的孩子卻數以千萬計。一旦發生校車安全事故,不管責任在誰,首要的就是處分當地政府官員,對于地方政府官員來說自然是一種無法承受之重。因此不少地方也就出現了干脆不購置校車,不運營的“萬全之策”。
要想讓孩子們都坐上安全的校車,還有不少問題要解決,至少政府應該在校車運營資金方面給予有力支持,同時一旦發生校車事故,就對當地政府負責人一免了之的做法也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