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在東北鄉村,我經常對餐桌上的食物心懷不滿:不是土豆燉茄子,就是豆角燉土豆。這是夏天,菜色還算豐富,如果是冬天,那就只有“翠花上酸菜”了,或者是酸菜的前身——白菜燉上點土豆。我經常心里抱怨口難開。物資短缺、蔬菜種類少可以理解,其實也可以換換方式的,比如可以炒個土豆絲,換個形狀不難吧!
現在的中國電視劇也面臨著我小時候餐桌上的問題,老百姓的確吃膩了做法單一的菜,前幾年流行清宮戲,小燕子挺可樂的,可是弄到后來格格、皇帝泛濫了;前兩年流行諜戰劇,《潛伏》不錯啊,可是看到越來越多不靠譜的潛伏橋段時觀眾只能換臺了;宮斗、穿越風一陣陣地刮;現在家庭劇又火了,好嘛,天天吵架!隔壁大媽問是不是編劇都喜歡扎堆兒,我說大媽不是這樣的。近期在南京舉辦的編劇講壇上,編劇們也抱怨電視劇都長一個樣。連那位因《媳婦的美好時代》走紅的編劇王麗萍也抱怨現在家庭劇一窩蜂,太多雷同了。編劇也許算是電視劇這道菜的廚子,但他們不是點菜的人。點菜的人是誰呢?
當然不是觀眾。是制作公司?他們看電視臺的臉色行事,也許他們以為電視臺喜歡這樣,這頓夸了可口,就頓頓上這道菜?也許是,也許又不是。電視臺看廣告商?廣告商還不是看收視率?收視率不是由老百姓手里的遙控器決定的嗎?近來又爆出收視率造假的新聞,可能是這個環節出了問題?轉念一想,縱使收視率是實的,老百姓能決定看什么嗎?這中間還是有什么不對。也許是溝通出了問題?廣告商以為他們拿到了收視率就是懂老百姓,于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看美劇的強情節、韓劇的以情動人、英劇的善于反思,哪一種做菜手法不值得我們學習?為什么我們僅僅盯著某一類型的劇,用同一種手法把該類型往死里做?跟大廈的食堂一樣,擺明了就是愛吃不吃,總有人吃的嘴臉。可是長此以往真的總有人吃嗎?當我們能夠自主地選擇,誰還要頓頓吃你那乏味的兔子宴?
我相信大廈的食堂最終還是要尊重市場法則,當他們失去絕大多數食客的時候,就得追著人問,今天你想吃什么?然后用心烹制,滿意了我們才把錢掏給他。我也希望中國的電視業也能有這樣一天,那些電視廚子、投資者能抬起眼睛真誠地看看他們的食客,食客心中也不再充滿疑惑。
說回來,終于輪到我進廚房的時候,經常在一盤菜里放兩種以上的食材,讓它們葷素相親、紅綠相隨。待嫁時閨蜜說我做的菜會毒死未來的老公,事實證明她錯了,我還養了一個很壯實的寶貝,每餐進行中,她總會揚起她的小臉兒:“媽媽做的菜真香啊!”我總會幸福地回答:“咱能低調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