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集
在各種團購網站,總能看到攝影店的寫真集套餐。“寫真”對我們早已不再陌生,它是一個如此平民的詞語。但是在那個沒有數碼相機,也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寫真集”還是一個比較高端的詞,它是明星的專屬,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啊!16開大小、50克膠印的銅版紙在當時可算奢華,因為彼時的大部分娛樂雜志都是黑白新聞紙。所以饒是一本寫真集的定價在50~100元,依然有人省下早餐的五毛一塊的,餓著肚子,等待著集腋成裘的那一天。到手之后,總是舍不得扔掉套在外面的那層玻璃紙——怕蒙了塵。同學間,若要借閱,必須跑到家里,在主人的監視下,套上白手套,用翻集郵手冊的速度和欣喜,眼睛睜得滴溜溜圓,緩慢而細致地去欣賞,不時會發出驚嘆,也沒有更多更炫的詞匯,而是一言以蔽之地總結 ——“太帥了”“好美啊”!每當這時,主人便嫌棄地把讀者的臉從書上揭下來——怕嘴里呼吸的熱氣弄潮了書頁。看完之后,往往還意猶未盡,恨不得眼睛能像相機一樣“咔嚓咔嚓”把底片全都攝入大腦。寫真集的主人可不是白白借閱的——通常能獲利半塊橡皮、一根2B鉛筆,或連續抄一周數學作業的機會。
娛樂雜志
現在的娛樂雜志幾乎全是銅版紙。在90年代的時候,還都是黑白的紙張,一本近100P的雜志,可能才會夾雜4~6P銅板紙,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刊載的無一例外都是當下最炙手可熱的明星。當然我們看娛樂雜志不光是為了讀圖,更多是為了分享明星的八卦——哪怕是最細枝末梢的血型、星座、愛吃什么、去過哪些地方……直到2000以后,內地才逐漸有了“狗仔隊”,于是在眾多精美的擺拍照之外,會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素顏明星照,卸下光環之后,那些明星在鏡頭里提心吊膽,畏首畏尾,愈發像賊……再后來,“狗仔隊”漸漸被招安,高清大圖逐漸取代了偷拍的模糊照片,世界一片和諧。明星在書里美美地躺著,讀者在書外癡癡地欣賞。但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誰知道下一次“狗仔隊”的爆發會在什么時候呢
明星自傳
最圖文并茂的莫過于明星自傳了,通常還會在封面或內頁里附上簽名——盡管是印刷上去的。可這對于一年到頭都不見幾場明星演唱會的粉絲來說,已經是饕餮盛宴了!饒是現在,林青霞帶有自傳性質的散文集《窗里窗外》依然是未出先火,至今仍盤踞在暢銷排行榜上。明星出自傳,正是為了讓粉絲有一個更全面直觀的了解。既然如此,就不可能按《懺悔錄》的標準去嚴苛它,把它當成正兒八經的文學書。既然如此,閱讀的心態也應該輕松一些,也別去管他人捉不捉刀,畢竟它要消費的只是明星。印象中,倒是真有敢于剖析自己的明星——三浦友和。他的《被寫體》,一個古怪的書名,寫他和妻子山口百惠30年的愛情故事。當年山口百惠如日中天的時候,下嫁給二線演員三浦友和。背負著“斷送一代國民巨星”的壓力比山還大,三浦友和承諾自己將來一定要比太太更紅,他的母親在電視直播里看到這一幕,悄悄抹淚。20年后,他還是食言了。這本自傳,盡管勇敢而犀利,卻最終因為三浦友和人氣不旺而無緣暢銷書榜。
招貼畫
在影視作品里,只要鏡頭掃過青少年的房間,書桌上方的墻壁上總是貼滿了明星的海報,這一細節,放諸四海而皆準。或許,在逐漸向成人過渡的青春期里,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一個楷模,再不濟也得有一個精神避難所。毫無疑問,藝術是最適合的不二之選,但文學、舞蹈以及古典音樂的門檻并不低,它要挑選觀眾。相比之下,好萊塢電影和流行音樂卻通俗易懂,與艱澀的喬伊斯和沉重的德彪西相比,它們更容易擊中人心中柔軟的一部分。又或者說,對偶像的崇拜是一種早期的性啟蒙。只要他(她)模樣甜美俊俏,無所謂唱什么或演什么。把偶像的海報掛在臥室的墻上,每天睡前說“晚安”;把偶像的畫片貼在鉛筆盒上,緊挨著課程表或乘法口訣……這種情況其實就如同我們把愛人的照片放在床頭,把愛人的照片放在辦公室的桌子上……唯一的區別是:后者明確而直接;前者夸張而曖昧。不排除有精神崇拜的個例,但招貼畫的主要功能就是消費青春期體內無處可逃又胡亂暗涌的情欲。
新年會
消費電影、電視劇、磁帶、CD、VCD、DVD都還算是一種理性而正常的行為。但演唱會就稍微有點出格,因為就歌曲的音質而言,演唱會的效果絕對比不上CD,但價錢卻是CD的好幾十倍,乃至百倍。說到底,演唱會最大的賣點和噱頭就是明星的真人秀。可以近距離地看明星,所以一般都說“看”演唱會,只有維也納的交響音樂會才需要正襟危坐來諦聽。與演唱會相比,更夸張、更極致的要數新年會了。這在日本和歐美比較普遍,但國內還比較少見。所謂新年會就是挑選一個類似“除夕”的時節,在五星級酒店里包一個宴會廳,屆時明星會親自出席,招待粉絲,有吃有喝,有歌有舞。區別于演唱會洪水猛獸般的混亂,新年會可以從容地與偶像握手、合影、索要簽名——不必著急,因為每一個到場者均有這樣的機會。這么好的機會,當然不是人人有份,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夠鐵桿,放棄除夕和家人聚餐的機會,確實不是一般粉絲能干得出來的事;夠多金,又是五星酒店,又是零距離接觸,入場券當然價值不菲,不是一般人能消費的。
跨界品牌
找明星代言,一直是商家慣用的手法,不足為奇。商家看中的就是明星的影響力,即使不會掏腰包,也會因為明星的關系而牢記這一品牌,說不定還能順帶傳播一下。試想如果霸王洗發水沒有請到成龍和王菲代言,能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嗎?但客觀講,這一招畢竟落伍,最近比較流行的是明星跨界搞設計,比如親自設計鞋子或服飾,這樣的產品通常標價會比同類產品貴至少2/3,而且還美其名曰“限量版”。明星也是深諳現存于世的生財之道,一邊拍廣告、接代言,一邊忙不迭地開發自己的品牌。比如莫文蔚、詹妮弗·洛佩茲、維拉王都有自己的香水品牌,大陸藝人如鄭鈞、梁天、李亞鵬則熱衷于投資飯店和酒吧,至于陳冠希,他最窮困潦倒的那幾年,幸好有自己的品牌服裝店支撐度日。這些雖然是明星的副業,但消費的增長點還是在明星的主業上。
微博
微博是這些年才流行起來的。作為自媒體時代最強大的代表,微博從某種意義而言,消解并部分取代了娛樂雜志所承擔的社會屬性;于此同時,它的時效性更強。韓寒發完一條微博,出門遛趟狗,在樓下吃早點時,就能聽到鄰桌的人握著“四鳳兒”討論他剛發的那條微博。據說,微博的受眾群已經遠超新聞聯播,可見其輻射力和影響力。明星除了少數人敢于涉及公共話題,關心政治生活,絕大多數都只是把微博當成營銷平臺。幾點起床,吃了什么,去了哪,見了誰;自拍、拍人、拍物、拍風景……明星微博絕大多數都是私生活的流水賬。對不喜歡他的人而言,這些微博確實沒有任何價值,可對于喜愛他的人而言,卻能接觸并體驗到對方的私生活。這是多么大的樂趣啊?!其樂趣,僅次于翻撿明星家門口的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