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云騫
中國共產黨黨員。一個多么厚重的稱謂。
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活躍著一群跟我們差不多大的年輕的學生黨員:盡管他們人數不多,大概占到高三學生的2%,但他們一定是學校里的佼佼者。
本期的新新青年,讓我們走近他們,看看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訴求,在這個精彩的時代背景下,呈現出怎樣的姿態。
這是一種責任
王 碩 19歲 預備黨員 自我評價:不成熟的“小同志”
“有點害怕,真的。”王碩這樣形容當初遞交入黨申請書時的感受。一個年級,800多名同學,成績并不數一數二的他想要脫穎而出,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王碩的心里又隱隱有著一種期許,而這種期許似乎要比周遭的那一撥同學都要來得強烈。
王碩的爺爺奶奶都是解放初期就入黨的老黨員,父親也有20多年黨齡。在這樣一個“根正苗紅”的家庭里,入黨,在旁人看來,幾乎是一種順理成章的“使命”。“我以前就想,要是咱家族的第三代,也就是我,可以成為黨員,那樣,在我們家就可以‘老同志帶小同志了,多棒!嘿嘿!”王碩說。
不過,真正讓王碩對中國共產黨產生理性上的認識,并萌生出入黨愿望的,還是來自于平時的積累。就這一點來講,父親的影響是不能被忽視的。
王碩記得很多有趣的細節。“小時候跟我爸上街,經過加油站,看油價漲了,我爸嘆了口氣,然后,就轉過頭問我,兒子,你知道漲價是怎么回事嗎?或者,聊著聊著,就跟我說起了國內外時政問題。”
那時的王碩自然還沒有辦法回答得“頭頭是道”。但這種有意無意的時政“切磋”,卻讓平時有點愛玩的王碩,相比于同年齡段的孩子,漸漸多了幾分理性,“越復雜的問題,我就越是想知道答案,因為我發現這很好玩。”
學習之余,看看參考消息,翻翻各種書籍,更是讓王碩的辨析和獨立思考能力得到了并不算很系統卻頗為有用的訓練。
而一旦對這些產生興趣,政治、政黨,這些貌似枯燥的概念就幾乎是難以被跳過的。“我漸漸能夠理解包括我父親在內的這群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也開始對我們國家的一些施政方針產生興趣。”
當周圍一群血氣方剛的同學就一些比較敏感的問題展開口水戰,或是表達一些悲觀甚至消極論調的時候,王碩顯得尤為淡定。“網絡的力量太強大了,有些東西被放大,有些東西卻又被忽視了。”他說,“不過看得越多,比較得越多,你就越會對咱們黨和國家的一些做法產生深深的認同和理解。”
當然,對于一個即將成年的男孩來講,渴望被肯定,更是一種自然的心態。“不像小時候入少先隊、中學入團,入黨不是面向所有人的。”王碩告訴我,“中國共產黨,不管是在成立之初,還是后來的發展、壯大,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她幾乎聚合了整個中華民族最為優秀的人才。”
心氣頗高的王碩,當然希望自己也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分子。
“我們這一屆,總共有15位同學加入中國共產黨。我為我是這十五分之一而驕傲。我成績不算特別拔尖,不過,我自信我的能力比別人強,而且是強很多。”王碩告訴我,“在湖州中學的三年里,我花了很多時間在學習之外:組織策劃各種活動、編輯團刊,作為班里的副班長我也做了很多事。反正就是閑不住,呵呵!”私底下,朋友們偶爾會跟王碩開玩笑,“副班長同志,你真應該入黨,社會主義建設需要你!”
“很多人把入黨看作是一種對未來的鋪墊,認為入了黨,無論是生活還是就業,都會比同齡人有一些優勢。”王碩承認,自己或多或少也有過這樣的考慮。“畢竟,這是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不過,大家往往忽視了一點,權利和責任,永遠是對等的。”
采訪王碩的時候,正是新學期剛開學的第一周。這也是王碩大學生涯的第三周,他們8月17日就已經入學報到,而這時,距離他被正式確定為中共預備黨員,也才不過3個月。
“各種忙……”電話那頭,王碩的嗓音里明顯流露出疲憊。“班級、團委、學生會,輪軸轉,我簡直要崩潰了!”更讓王碩哭笑不得的是,宿舍樓里也給他安排了一個“重要”的職位,“紅卡長”。簡單地說,宿舍樓的各種事,幾乎都需要王碩來出把力。
“沒辦法,誰讓你是預備黨員?這是一種責任。”王碩笑著說。
辛苦歸辛苦,王碩的內心還是挺興奮的。盡管目前就讀的大學并不是他最心儀的,不過,王碩對這個地處中國最大城市——上海的學校,以及周遭的一切新事物,仍充滿興趣。他學的是工商管理,“希望未來可以做一些管理工作吧,假如有可能,也希望去國外歷練一番。不過最后,我肯定是要回來的。”
當被問及90后這一批黨員青年跟老前輩們的區別時,王碩想了想,說,“從思想覺悟來說,我們肯定有差距,反正,跟我爸我爺爺相比,我就是個非常非常不成熟的‘小同志,呵呵,脾氣也太沖了點。不過,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我們,肯定是更具國際視野吧,思維更活躍,做事也更放得開。”
采訪的最后,王碩告訴了我一件事,在剛剛結束的軍訓中,他意外發現,所有教官都是90后的。“那會兒我忽然覺得自己長大了。真的。”
是啊,當90后漸漸成長為社會中堅力量,身為預備黨員的你們,肩上的分量更重呢!
信仰的力量
朱 弘 19歲 黨齡:1年 自我評價:熱心哥哥
假設沒有那位老師,現在的朱弘,會不會還只是個失落了夢想和目標、只會踢球混日子的懵懂少年?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她好像永遠也不會著急呢,總是笑吟吟的。”朱弘一直默默地把那位曾教過他英語的老師當作榜樣,“希望像她一樣,成為一個厚重的,有內涵的人。”
朱弘,現就讀于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大二。高三那年,因為各方面能力都比較突出,朱弘在老師的鼓勵下參加了業余黨校培訓,隨后,又遞交了入黨申請。那會兒,朱弘的想法特簡單:入了黨,才會進步,才能干更多事。
2011年,朱弘夢想成真。那一年,朱弘這批新黨員的入黨宣誓地點,被安排在了黨的誕生地之一——嘉興南湖。
“天很熱,我們直挺挺地站了好久。在場的新黨員年紀雖然有差別,但有共同信仰共同身份……真的,非常理想化的感覺。很有共鳴,簡直要哭了!”
作為一個例行的儀式,宣誓究竟對年輕的朱弘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很難講,但是朱弘告訴我,那天,他是由衷地感覺,“找到了組織”。
“就覺著有一幫人跟你一樣,可以一起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尤其是看到一些年逾花甲的老黨員,講述自己的入黨經歷和人生體驗,朱弘就更是覺得心里熱乎乎。
馬克思主義,共產黨,忠誠,信仰……這些對于時下的年輕人來講略顯沉重、不夠新潮的概念,在朱弘眼里,依然充滿讓人為之振奮的“正能量”。“上中學開始,就特喜歡看書和各種時政類雜志,每天還會瀏覽一遍鳳凰網。”
看得多,自然懂得多。高中時,朱弘非常熱衷于跟同學辯論時政類問題。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好勝的他常常辯得口干舌燥、精神亢奮。
不過,情況漸漸有了轉變。現在的朱弘似乎更樂意傾聽,而不是一味地沖撞、反駁。“你可以說是懶,也可以說是淡定,嘿嘿。反正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吧,默默堅持自己就好。”
這當然有閱歷增長的關系,但是,朱弘說,更大的原因可能還是內心的沉靜。這大概就是信仰的力量。
相比于以前的毛毛躁躁,現在的朱弘,做什么事情都更有條理、有規劃,當然,也有了更為明確的目標。“高考沒考好,一度很失落。”朱弘說,“不過,現在覺得財會專業也很好,我很喜歡。”
但是有一點是沒有改變的。朱弘一直保持著非常良好的學習習慣。“覺得讀書特別重要。”這兩年,朱弘不僅在專業上穩扎穩打,還考出了救生員證,并且學起了吉他。他正努力向著那位可愛的“榜樣老師”靠近,“做人就是要多姿多彩一些嘛。”
朱弘告訴我,入黨是讓他一家子都覺得光榮的事。不過有時,黨員身份也會成為一種額外的“負荷”,甚至讓你成為大家的“擋箭牌”。“什么事情都要黨員先去做,都需要我們出頭,大家對你的期許是很高很高的。”朱弘深深地理解這一點,他也一直默默地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爭取走在最前面。
不過即便如此,偏見和誤解還是難以完全避免。“大家一方面很看得起你,覺得你值得信賴,可另一方面,假如你談黨、談信仰,大家就會覺得你假、大、空,覺得你故作老成,有距離感,不容易親近。”朱弘尷尬地笑笑,“這一點肯定不如幾十年前,那會兒感覺世界還是很純粹的,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趨向一致。”
網絡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上,消極思想多,所以,得學會甄別很多信息,還得學會堅持一些東西,遠離一些誘惑。腳踏實地,做好該做的事情。”
“年紀小,青澀,走得雖然蹣跚雖然慢,但這條路上有人陪你有人扶你,總是好的。”朱弘最后總結道。
未來尚未可知,不過,現在的朱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
讓自己給所處的時代加分
楊彥武 21歲 黨齡:2年 自我評價:焦躁、不失親和
走進嘉興學院黨員辦公室,你總能看到一位戴著眼鏡、皮膚黝黑的同學忙進忙出,幫同學們解決各種關于入黨的問題。她叫楊彥武,名字很man,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陽光女孩。
小楊是2010年入的黨。從著手寫入黨申請書,到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分子,她用了兩年。
而這兩年,她形容自己,從一個“比較莽撞的孩子”,成長為“做事可能會考慮周全一些的成年人”。
跟很多夢想入黨的年輕人一樣,給未來的職業生涯增添一個砝碼,是現實的考量。楊彥武也不例外。“因為我的專業是土木,在就業方面,黨員身份是可以為自己加分的。”
不過,起碼到目前為止,小楊從入黨這件事情上獲得的,遠不是一句對就業有幫助可以概括。“學校針對黨員制定的考核制度,是對黨員的特殊要求,這些特殊要求讓我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鍛煉。”
每個月的民主生活會上,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都會以一種特定的方式來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楊彥武告訴我,這是她收獲最大的時刻。“對于思想的成熟是很是幫助的。入黨給了你這樣的機會,讓你不斷審視自己,看自己哪些做好了,哪些沒有。”
而這一點,在一些同樣渴望入黨,甚至已經處于入黨程序中的同學那里,卻總是被有意無意地忽略著。
“都是作為一種任務在完成。對于黨的知識了解甚少,甚至是匱乏。甚至有些同學在寫入黨申請書的時候,都是到網上去下載一篇現成的。”楊彥武告訴我。“黨的啟蒙只在紙面上,卻沒能走進心里,這一點很讓人遺憾。”而楊彥武要做的恰恰就是改變這樣的現狀,她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身邊更多對黨有熱忱、卻還沒有充分準備好的大學生,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蛻變。
社會風氣的浮躁,和價值觀念的多元,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不過,有些東西是不會變的,尤其是年輕人對自我提升的訴求。“這是幫助他們進步最好的切入點”。
“我們重點要考慮的,是怎樣才能把最渴望進步的同學吸收到組織中來。”為了讓更多同學成為黨的一分子,得到充分的啟蒙和鍛煉,作為學院黨員辦公室的學生助理,楊彥武這兩年做了很多事。
“好女孩兒”“工作狂”,這是朋友們對楊彥武的評價。不過,私底下,楊彥武更喜歡別人叫她“武哥”。這個21歲的水瓶座女生告訴我,她瘋起來的時候可要命了。朋友們也都評價道,有時候很難讓人將她與貌似莊重的黨員身份聯系在一起。“生活中是一個特神經質的孩子,哈哈!”
不過,這或許也正是楊彥武這些新生代黨員的重要特征之一吧——他們或許沒有老一輩人那么純粹,也還沒有足夠的機會證明自己立場堅定,卻顯然是更有活力、個性更加鮮明的一群人。
“與其說黨員是一種榮耀,我更愿意把它當成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不少老黨員,在生活中,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們對生活的堅持和熱愛,而不是刻意地去體現‘我是一個黨員,所以我要怎么樣怎么樣。”楊彥武告訴我,“而這正是我們這一批新生黨員尚未真正、由心而發地去體會的。”
可能還會有迷茫,可能還會有遲疑,不過,時代輸送的養料,終將讓楊彥武和她年輕的同志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給自己加分的同時,也給屬于他們的這個時代加分。
采訪這些臉上多少還留有一絲稚氣的青年黨員的時候,我的腦海里總會不由自主地閃過歷史上那些讓人刻骨銘心的片段,還有那一群同樣曾年輕過的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前輩的音容笑貌。
是啊,斗轉星移,時空更替。每一代人可能都有著不一樣的人生追求,可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卻有一面鮮紅的、由鐮刀和鐵錘組成的旗幟,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一份沉甸甸的信仰和忠誠,亙古不變。
這個金色的秋天,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的歷史,必將揭開新的一頁。
年輕人,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