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我風 韓曉玲 宋榮成
博廷棟的名字,和“波里馬”緊密聯系在一起。正是國際油菜界無人不知的這個名詞,奠下了雜交油菜選育的第一塊基石。
1972年,一個春天的早晨,在校辦農場金黃色的油菜地里,34歲的傅廷棟發現了19株“波里馬雄性不育型”油菜,從此被國內外廣泛應用于油菜育種實踐。
作為國際上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類型,它被國際油菜界尊稱為“傅氏波里馬”,大大加快了世界油萊種植進入雜交油菜時代的步伐。
1991年。在加拿大舉行的第8屆國際油菜大會,將國際油菜科學界的最高榮譽——“杰出科學家”獎章授予傅廷棟,這是該獎首次被亞洲科學家獲得。德國的羅比倫教授致辭說:“傅廷棟教授的發現為油菜利用雜種優勢鋪平了道路……歐洲人毫無保留地將這歸功于中國人。”
“情定油菜”的“同志仔”
1938年,傅廷棟出生于廣東郁南的連灘鎮,5歲時父母雙亡,叔叔待他如己出。1954年,16歲的傅廷棟從農校畢業,分配到中山縣一個區級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區委書記和區長都是從戰爭中走過來的老革命,他們對土地和人民的熱愛深深感召著年輕人。傅廷棟在他們的帶領下,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被農民親切地稱為“同志仔”。
傅廷棟的名字,和“波里馬”緊密聯系在一起。作為國際上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類型,它被國際油菜界尊稱為“傅氏波里馬”,大大加快了世界油菜種植進入雜交油菜時代的步伐。
當時還是互助組合作社時期,珠三角發生嚴重的二化螟和二化螟災害,不少稻田收成損失在七八成以上。看著老農們坐在顆粒無收的田頭痛哭流涕,“同志仔”傅廷棟心情十分沉重,他和同事天天下田調查,通過查資料、做試驗,總結出了“預測預報,燈火誘蛾,摘卵塊,培養寄生蜂,撒毒土”的綜合防治技術,盡最大力量為農民減少損失。
當年這一次牛刀小試上了《南方日報》頭版頭條,這也讓傅廷棟深刻感覺到農業是一門非常復雜的綜合性科學,自己儲備的知識遠遠不夠用。1956年,國務院發出“動員在職干部報考高等學校”的通知,18歲的傅廷棟獲準報考,以第一志愿考取了華中農學院(今華中農業大學)農學系。
大學本科畢業后,傅廷棟留在華中農學院當了兩年助教,報考了著名油菜遺傳育種學家劉后利教授的研究生。跟著劉后利教授,傅廷棟開始著手研究汕菜遺傳育種。就這樣,傅廷棟一頭扎進了油菜試驗田。
推動產業創新發展
1992年,傅廷棟選育的我國第一個低芥酸雜交油菜品種“華雜2號”問世。此后。他和團隊其他成員共育成優質“華雜”系列雜交種共36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5億畝,創造經濟效益約45億元。
正是在傅廷棟院士和全國同行們的努力下,我國成為吐界上第一個大而積應用雜交油菜的國家,雜交汕菜已占油菜總面積的70%;同時也是最大的油菜生產國,占全世界近1/3,而湖北油菜生產在全國連續十幾年名列第一。科技創新對產業產生了巨大推動力量!
傅廷棟院士并沒有因此停步。1999年,他在田間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它與目前國內外使用的油菜的不育胞質均不相同,不育性穩定、徹底,為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雜種優勢利用提供了新的材料。傅老說:“恢復系正在尋找之中,有些國家已與我們聯系,希望能利用這種新的不育材料進行研究。”
與此同時,針對國內食用油供求矛盾較突出、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等情況,他帶領團隊將研究重點放在選育科技含量更高的品種上,使之既高產、含油量更高,又適合機械化生產。
2007年,傅廷棟等11位科學家向中央有關領導遞交報告,建議國家每年投資2億元設立“稻、麥、棉、油菜、玉米、大豆雜種優勢利用”重點專項,實現“20年增產30個百分點”的目標。項目獲得批準,這意味著這項課題將獲得國家史無前例的支持力度。其中,油菜部分由華中農大主持,傅廷棟親自擔任專家組組長。
說起這件事,他就非常高興:“我們要聯合全國幾十個油菜研究單位的力量,爭取今后80%的雜交品種出自這個課題組。”
獲世界油菜科學界最高榮譽
1991年7N,四年一度的全世界油菜科學家盛會第八屆國際油菜大會在加拿大薩斯卡通召開,近50個國家、地區的680多位代表出席。國際油菜研究咨詢委員會專門為傅廷棟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授予他“杰出科學家”獎章和證書。這是世界油萊科學界最高榮譽,以表彰他“在發現波里馬雄性不育及發展國際雜交油菜方面作出的卓越貢獻”。
2008年12月,傅廷棟人選“改革開放30年,影響湖北30AJ評選。頒獎詞這樣寫道:一朵小黃花,開遍五洲四海,為田野播撒黃金;30年滄海桑田,他奠下雜交油菜選育的第一塊基石,培育出¨個雜交油菜優質品種,為中國,也為世界“加油”。
盡管對中國乃至世界雜交油菜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但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卻不贊同外界的一些美譽。他強調:“千萬不要說我是‘雜交油菜之父。我有個頭銜倒是實實在在的:國際油菜理事會主席。”
在華中農大國家油菜工程技術中心基地,人們經常看到一位戴著草帽、身穿大褂的“老農”在忙碌。幾十年來,都堅持在田里觀察、研究,每年帶著研究生在甘肅夏繁基地同吃同住。他還時常深入農村,了解油菜生產情況,進行實地指導。
國家油菜工程技術中心的熊秋芳這樣介紹傅廷棟:“71歲的人了,膝關節長了骨刺,現在還堅持每天按時下地,周末打他辦公室電話,一準能找到他。”在他的影響下,油菜大樓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也經常放棄休息時間埋頭做研究。
面對來自國內外的巨大榮譽,傅廷棟顯得非常平靜。“今后,希望能在‘雙低+雜優的基礎上選育出抗病型的高含油量良種油菜,并降低施肥量,實行機械化、集約化種植,讓油菜更大程度上造福于民。”他說,“每天還要下田幾次,希望配制出更好的品種,來提高油菜花的產量,這樣才沒有遺憾。”
傅廷棟的金色油菜夢想仍在延續……
綜合自《長江商報》《楚天都市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