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夏
盡管大爆炸理論、宇宙膨脹學說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就,但仍有學者認為宇宙根本沒有起源和結束,創世的想法純屬荒謬。
其實早在2300年前,中國偉大的詩人屈原在他的有名詩篇《天問》中就曾經提出過“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的深邃設問。中國道家典籍《莊子·雜篇·庚桑楚》中對宇宙下了一個定義,這同時也是對宇宙基本屬性的界定:“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其意思是說,宇宙是真實的,但自身并沒有確定的方向和位置,也沒有開始和終結。中國先哲以直覺提出的這個論斷,可以用更為嚴密的方式加以論證。
論證方法來自物理學對時空相對性的確定。牛頓是持有絕對時空觀的,他認為絕對的時間與萬物無關地自在流逝著。同樣,他也認為宇宙有一個中心,無限宇宙的空間是平直的,假如你沿著一個方向一直向前走,那么你將永遠不會回到出發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打破了這一觀念,任何物體的位置都依賴于觀察系統而不同,并且在不同地方同時發生的兩件事在另一參照系中就不是同時的。相對論認為整個宇宙空間不是四面八方都筆直和無限的,宇宙空間是彎曲的,它沒有邊,但是它的體積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必須合為一個四維時空才有意義。
相對論啟示我們,一般來說,對于空間適合的屬性,對于時間也適用。而當我們關注宇宙的空間方面時,首先會遇到一個令人震驚的問題:“宇宙本身位于何處?”
這個問題具有將人連根拔起的威力,它使人認識到,作為人,我們同時面對著存在與虛無,或者說,我們是處于一個以“無”的方式存在的存在中。因為,大到地球、銀河系,小到眼前的一件用品,要說出它們的位置,對于我們而言是相當容易的,諸物體的相對位置構成了一個易辨別也易知覺的空間系列,由此才可繪制出地圖和星位圖。可是與此相反,宇宙本身卻不是萬物之一,因為宇宙沒有質心,更因為萬物處于宇宙中,而宇宙卻不在什么東西的里面或外面。換言之,宇宙沒有方向也沒有位置,既無絕對位置也無相對位置,宇宙不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存在著,然而它確實存在著,以“無”的方式存在著。
這一點,康德的二律背反已經隱晦地提示過,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也做了深入的論證。他認為,應該區別“存在之物”與“存在本身”,宇宙是存在本身,而非存在之物。哲學家羅素也曾經表明,宇宙不能看成萬物的總和,否則,宇宙這個最大集合也難免淪為萬物之一,這是悖理的。
宇宙在其空間定位上的不可能,同樣也適用于時間,即在時間序列中,宇宙也無法定位于一個時間點,雖然宇宙中的物體都有相對確定的歷史坐標。這種對時間分析的適用性尤其表現為對宇宙起源說的詰難:如果真如大爆炸學說所述那樣,宇宙最初凝聚為一個點,那么,這個點在何處呢?這個點的存在不是表明了宇宙中心或質心的存在嗎?如果真是這樣,宇宙起源于什么地方呢?關于時間開端的問題將我們引到了空間上的定位疑難,任何宇宙創生的說法都難以自圓其說,當代科學困境就是一個證明。
下面談談筆者對宇宙的認識:首先要明確宇宙的定義。“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而根據《辭海》解釋,所謂宇為空間的總稱,所謂宙為時間的總稱。也就是說宇宙是指空間與時間,并沒有指存在于空間和時間中的其他物質。空間和時間都是看不見摸不著嗅不出的虛無東西,但它們確確實實存在著。宇宙有多大?年齡有多大?這些問題都是因地球人類長期生活在一個局限的空間和時間下形成的一種意識。如果我們想一想世界上有誰能說出一個最大的數或最小的數,我們就能從這個“故步自封”的思想中獲得解放。作為虛存在的宇宙,就像世界上沒有一個最大的數一樣,它的空間是無限大,年齡也是無限大。因此,宇宙也就不存在什么宇宙之外,宇宙也沒有過去和未來,宇宙也根本不存在起源和結束:虛存在的宇宙是永恒的,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
那么又該怎樣理解和評估大爆炸理論呢?大爆炸理論之所以被科學家廣泛接受,是因為它有三個直接天文觀測證據:第一,星系確實在遠離我們,而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運動速度越快,這就為大爆炸理論者捕捉到宇宙在膨脹這樣的結論;第二,整個宇宙都彌漫著微波背景輻射;第三,化學元素的相對豐富似乎是大爆炸后粒子核合成的產物。大爆炸學說雖然有三個天文觀測的強硬證據,但還是有許多可質疑的地方。根據傳統的大爆炸理論,物質應該嚴格遵循輻射狀態的軌道從中心的奇點向四周擴散。但歷代天文學家在巨大的天文望遠鏡中觀察到的現象卻常常并非如此,他們發現有許多星系或星群都有自己的自由行動。例如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所屬的20余個星系構成的本星系群以600千米/秒的速度一起向長蛇座奔去;然后這個星系群又和長蛇座一半人馬超星系團及室女、英仙、孔雀一印第安超星系團共同以700千米/秒的速度,一起向南十字天區方向的一個目前甚至連科學家也搞不清楚的極其巨大的物質積聚團飛去!這些運動中還摻雜著大量的側行和橫移,如何能符合大爆炸理論奇點至膨脹極限的簡單輻射呢?另外,大量天文觀測發現,有些星系并未遠離我們而去,而是靜止不動;有些星系則向我們奔來,即所謂的藍移現象,這更使大爆炸理論處于尷尬境地。
暫且不去評估這三個證據是否無懈可擊,筆者認為即便真的由奇點開始發生大爆炸,宇宙也不是因此而形成的。奇點可以是宇宙中物質與能量的高度濃縮和集中,但不可能把空間濃縮和集中為一點,把時間濃縮和集中到停止。因此,如果真有奇點,如果真有大爆炸,那么它們只能在永遠存在的、虛無而實在的宇宙中發生。因此,嚴格說,不是大爆炸產生了宇宙,而是宇宙中發生了形成星系的大爆炸。
令筆者喜出望外的是,不久前,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斯坦哈特教授為首的一批天文學家,推出了“宇宙無始無終”的新理論。他們認為,宇宙既沒有誕生之日,也沒有終結之時,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中進行運動,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普林斯頓大學天文學家的觀點可謂與筆者的觀點不謀而合。其實,在數年前,就有兩位俄羅斯科學家提出了“電磁宇宙”理論,其中就包含這方面的總結。2006年7月26日,俄羅斯《獨立報》這樣報道:當今全球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大爆炸的產物。然而,俄羅斯動力工程研究所所長、技術科學博士維塔利‘瓦西里耶維奇·布舒耶夫教授和莫斯科動力工程研究所所長、技術科學博士、蘇聯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伊戈爾‘彼得羅維奇·科普洛夫教授則認為,宇宙從未發生過大爆炸。根據大爆炸理論,星系連同其他所有的恒星和行星都產生于一個所謂有的奇異點。這個奇異點中積聚了宇宙中所有最原始的物質。然而,大爆炸理論還存在一個巨大的缺陷,那就是它無法回答大爆炸之前這一奇異點來源于何方。有人甚至認為,大爆炸理論的發展將把人們對宇宙誕生和滅亡的認識引向神創說。教皇約安,帕維爾二世曾在其書信中稱當代的宇宙論與《圣經》中的論述不謀而合。
兩位俄羅斯科學家稱,電磁宇宙的設想可以回答諸多宇宙誕生的疑問。電磁宇宙理論的基本觀點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宇宙將永遠存在;第二,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在各種頻率范圍內都發生能量交換;第三,宇宙間的一切活動都是循環發生的,并遵循著守恒定律。電磁宇宙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宇宙是一個超環面系統,其中的眾多星系都由宇宙磁場連接在一起,螺旋形的超環面宇宙磁場控制著所有的星系流。各個星系群由黑洞帶隔開,而黑洞帶就是孕育和產生星系之處。根據電磁宇宙理論,黑洞造就了兩種星系類型,一種是由負電子和質子構成的物質世界,另一種則是由正電子和反質子構成的所謂反物質世界。正是這兩個世界之間存在的巨大物質和電荷差異形成了給予宇宙生命與發展的能量。
星系就是在宇宙磁場存在的條件下誕生的,恒星系統和星系物質的運動則形成了宇宙的強大電流。正如地球大氣中雷雨天的放電現象,黑洞中也有放電現象,并且這些持續數十億年的放電現象成就了眾多星系的誕生和死亡。電磁宇宙理論認為,宇宙中的大爆炸其實就是星系的誕生過程。由于宇宙間存在著無數的星系,所以宇宙間的大爆炸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也就是說,宇宙間星系的誕生和滅亡每秒都在發生。兩位俄羅斯科學家認為,電磁宇宙理論的問世將使大爆炸理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人們淡忘。因為物質和能量永遠處于相互轉換中,時間只不過是記錄從一個事件到另一個事件的工具。事實上時間也是永恒的,生命的循環既沒有始,也沒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