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郁
什么是“一拍個”?就是“一兆個”乘以1000倍啦。
2012年3月,今日宇宙網站第一次報道了銀河系里有著“如天文數字”般數量龐大的流浪行星。這些孤單的星球,“不見天日”地漫游在星際空間中,且沒日沒夜地唱著“浪人之歌”……此情此景在視覺上令人匪夷所思,而在星際間竟流浪著這么多孤獨的星球,實在也太令人跌破眼鏡。
如果估計結果和數字皆正確無誤,意味著銀河系里的行星數量,不只是比恒星“多”而已,是多很多。在我們的銀河系里,平均每一顆恒星都擁有高達10萬顆這種流浪行星,換言之,這些流浪星球的總數量,約達千兆之數!這些流浪行星所組成的世界,數量竟如此龐大,它們到底都是從哪兒來的?
其中一種流浪行星的可能來源是,它們本來就是從各自的“太陽系”中被“踢”出來的。
大多數恒星形成于星群中,許多恒星四周都有氣體和塵埃所組成的原行星盤,行星誕生于原行星盤中,流浪行星也是。至于它們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如何被踢出來的,這可以有好幾種方式。研究人員說,這些形成于極早時期的恒星系統,大多擁有很多顆質量很小、差不多為冥王星等級的行星,所以在恒星之間發生“彼此互換小質量行星”的事情頻率很高,應該是個不難想見的場景。
至于“行星形成于恒星盤以外地區”的可能性,天文學家也做了研究,認為若是在這種條件下形成的流浪行星,其質量大小將有最低門檻:形成這種流浪行星的最低質量,應該不小于木星等級。所以,研究人員大多認為,木星質量可作為一個參考標準,如果行星質量小于這個標準,它將沒有機會自行獨立并存在于一個發展中的恒星系統以外。研究人員表示,行星在沒有一顆恒星來為它供應熱能和能量的條件下,“我們可以認為這些星球上相當寒冷,且不適于生命發展”。不過他也指出,情況未必永遠不樂觀。流浪行星的內部熱源應可充當生命初始時所需的能量。至少能量必須充足,保持它們得以生存得下去。現在,地球上已找到為數相當龐大的微生物及兩種線蟲,它們完全靠采自地球內殼核心的熱而存活的。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杰·D.布蘭福德也提出他的看法:“小型的流浪行星可能有一張高壓、高密度的保溫毯,這張毯子就覆蓋在行星的表面上。毯子可能組成物質包括氫分子大氣或結冰的表面層,這些都能保存相當多的熱能。經由這種方法便可保持具有傳導性的液態水,并通過液態水得以創造成或維持性命。”
星際間有這么多行星維持著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如果它們果真如此穿梭來去在銀河系中,是否有可能它們其實也幫助生物在銀河系中的恒星系統間彼此互通有無呢?布蘭福德表示:可樂觀以對。
地球生命可能向外星球甚至外星系播種,這不僅是個歷史悠久的臆測,同時也是一個其來有自、有相當合理性的概念,以科學研究的能力來說,將它付諸研究的可行性正在日益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