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哲
你要怎么登上卡內基音樂廳的大舞臺?練習、練習,練個沒完就對了。
但是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1993年發表的一篇開創性論文中,卻給這個老笑話做了一個很重大的補充。因此,你要怎么登上卡內基音樂廳的大舞臺?“用心”練習。
這可不是稍加修飾而已。有用的練習跟沒用的練習,個中差別就決定了你是大師還是泛泛之輩。無論是學習外語、樂器,或是任何其他類型的新技能,如果你沒有用心練習,結果可能跟完全沒有練習差不了多少。
有一本很棒的新書《吉他的起點:新式音樂家與學習科學》,提醒大家用心練習的重要性。這本書的作者加里·馬庫斯是紐約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專門研究大腦如何學習語言。馬庫斯同時也很想成為吉他手,在38歲那年開始學習彈奏吉他。在這本新書里,他帶讀者一同體驗這段過程,探索相關的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與心理學研究,其中一個主題就是正確練習的重要性。
“有成千上萬的人在年輕時上過音樂課,卻幾乎什么也記不得了。”馬庫斯指出這一點,這跟人們說當你還小的時候,最容易學會一種樂器的說法不符。重要的不只是練習,還要用心練習。“要經常保持自我評估的念頭,專注在弱點上,而不是東游西走,只玩你拿手的。研究指出,針對弱點進行改善的練習,比起單純的練習時間長短,更能預測一個人的技藝是否能夠精進;只是玩玩而已,重復去做已經會的事情,跟有效率地更上一層樓,并不一定是同一回事。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所做的大多數練習,無論是學習彈吉他或增進高爾夫球技都好,幾乎都產生不了什么效果。”
那么用心練習是怎么達到效果的呢?埃里克森在1993年發表的那篇論文,讀來讓人耳目一新。他說得很清楚,每天行禮如儀地去練習還不夠,練習時間很長也不夠,隨意彈一彈鋼琴,或是呆呆地去俱樂部揮個幾桿,當然更是不夠。他告訴讀者用心練習的奧秘:無情地專心致志于我們的弱點上,然后發現一些新方法根絕這些弱點。
聽起來很簡單,甚至有點理所當然,但我們大多數人卻避而不為。我們會去彈鋼琴,像馬庫斯那樣學吉他,打高爾夫或學法語,那是因為我們喜歡。我們經常達到某種程度之后,就自我感覺良好,卻不會刻意去看那些我們搞砸的地方,再努力改掉那些瑕疵,直到它們全都不見為止,然后再去找出更多我們做得不好的地方。然而近20年的研究卻指出,這正是“還不錯”跟“了不起”的區別所在。
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羅伯特·杜克等人,在2009年于《音樂教育研究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不在于練了多少,而在于怎么練》的文章。文中記錄了高級鋼琴學生練習一段非常困難的蕭士塔高維契協奏曲的情況,然后以他們最終上臺演奏的質感給出排名。結果發現,一場優秀的演奏,跟學生練習這個作品多少次,或是他們花了多少時間來練習,并沒有什么關聯性。杜克等人寫道:“排名高的那幾位鋼琴手,跟其他人在練習時最顯著的差別,反而體現在他們應對錯誤的功夫上。”
他們認為表現最好的鋼琴手,會馬上發現自己的錯誤,找到每個錯誤的確實位置與源頭,然后反復排練那個部分,直到錯誤修正為止。在這之后,這些表現最好的學生才會繼續去練習作晶的剩余部分。“排名高的鋼琴手,在他們剛開始練習時所犯的錯誤,并沒有比其他鋼琴手來得少,”杜克指出,“但是一有錯誤產生,那些排名高的鋼琴手似乎頗能加以修正,不會重蹈覆轍。”
沒有用心練習,即使是最有天分的人,也會到了某個程度就不過爾爾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樣也沒啥不好,但就別自欺欺人地覺得你會有多大長進。除非是你像準備好要迎接成功一樣,也已經準備好了要應對你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