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小筍
由于鋼鐵全行業發展狀況不理想,因此有業內人士擔憂,武鋼養豬的舉動是否會形成標桿效應,使其他企業紛紛效仿。
自武鋼總經理鄧崎琳透露準備建造萬頭養豬場以來,因鋼價低迷而一片虧損的鋼鐵行業,再度吸引了所有投資者的目光。
賣鋼鐵不如去養豬,在這種說法的帶動下,是否有鋼鐵企業仿效武鋼進軍農業,力求多元化發展?有分析師在接受采訪時認為,這種跟風投資農業未必會出現,但多元化策略卻會很有可能為其他鋼企所效仿。而武鋼股份方面亦表示,參與養豬是集團行為,與上市公司無關。
鋼鐵業借豬突圍?
進入2012年以來,隨著鋼鐵行業2011年度報告的陸續出臺,整個行業發展的尷尬現狀暴露無疑。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則顯示,這種虧損面不但未見停步的跡象,反而有擴大的可能。
在這種背景下,不少鋼企開始尋求主業的多元化,試圖突破目前的困境,武鋼正是如此。按照鄧崎琳此前對媒體的公開說法,調整結構是市場逼迫下的唯一選擇,這是因為“殘酷的市場現狀已說明,仍靠上規模、拼資源的生產方式已走到盡頭”。而武鋼相關人士同時稱,養殖不過是調結構的一個小部分,多元化發展將包括地產、深加工和綠色養殖等,總投資約390億元。
對此,上市公司武鋼股份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稱,參與養殖是集團的投資,與上市公司無關。“公司還是以鋼鐵為主營業務,目前沒有聽說過要投資養殖方面的信息。”
而對于武鋼的做法,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苑志斌在接受采訪時認為,這一舉措是武鋼在鋼鐵主業發展乏力的情況下采取的多元化舉措。但是多元化本身是存在風險的,尤其是將大量資金和精力投入到與主業完全無關的農業上,勢必會影響鋼鐵主業的發展。
不過,上市公司武鋼股份在接受采訪時稱,未來堅持鋼鐵為主業的方向是不會發生改變的。苑志斌認為,受鐵礦石資源短缺、物流成本高、鋼鐵市場不景氣的影響,武鋼鋼鐵主業盈利微薄,急需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因此將目光投向了包括農業在內的非鋼產業。從實際情況來看,2011年非鋼產業為武鋼集團貢獻了七成利潤,這也促使盈利增長緩慢的武鋼將目光轉到了非鋼產業上。
專家稱仍存高風險
由于鋼鐵全行業發展狀況不理想,因此有業內人士擔憂,武鋼養豬的舉動是否會形成標桿效應,使其他企業紛紛效仿。對于這種擔憂,苑志斌認為需辯證來看,“跟風投資農業未必會出現,但是多元化的策略很可能為其他鋼鐵企業所采用”。在鋼鐵產業整體發展低迷的情況下,各大鋼鐵企業的盈利能力都受到了不小的挑戰,為了尋找利潤增長點,鋼企將會積極發展非鋼產業,通過多元化的發展戰略度過產業寒冬。這種策略本身也是存在風險的,圍繞鋼鐵相關的上下游產業進行發展應當是更為穩妥和有利的措施。
此外,有生豬養殖方面專家在接受采訪時介紹,對于社會資本力量而言,現在介入生豬養殖“最佳時機已經過去了”。不過,由于近兩年許多中小養殖戶的退出,市場空間相對而言較為廣闊。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可以得知,豬肉價格近來持續下行,目前已跌破26元/公斤。
對于社會資本參與生豬養殖,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認為,雖然擁有資本優勢,但行業的市場及疫病風險仍然是不容忽略的。“在上一波周期的時候,有許多社會的資本進入,但高價區進入的結局是后面虧損的一塌糊涂。因為2008年建廠后,2009年和2010年正好趕上行業的連續虧損。”馮永輝說。
馮永輝同時介紹,在這幾年內,中小養殖戶退出之后重新回歸的特別少,而由于業界的養殖企業面臨著土地、資金、環保和人力四方面的原因,導致短期內規模養殖難以實現,綜合因素之下,也從一定程度上為市場釋放了空間。
不過,對于外界資本介入本行業的風險,馮永輝提示,如果企業能進來時就把資本以外的其他事情都做好且長期堅持,才能該在行業獲利,“‘外行養豬不是光有錢就可以的,行業的技術門檻在逐步提高,有時候一場疫病就是滅頂之災,風險很大。”馮永輝說:“這個行業就是市場風險和疫病風險,進入的時機再好,這些層面不解決也夠嗆,不過,這一輪的最高點補欄卻非常差,所以未來的市場還是有空間的。根據監測,春節期間生豬疫病較為嚴重,這將會導致五六月的供應偏緊,根據以往的經驗,五一前后這種狀況就將有所顯現,豬肉價格有可能出現大漲大跌的情況。”
鏈接
在網易養豬之后,選擇“與豬為伴”的公司,不只是武鋼一家。搜索相關資料發現:從2010年到2011年,國內共10家企業在“高調”養豬。2011年7月順鑫農業擬以800萬元增資2個種豬的繁育公司。2011年7月新希望集團打算未來5年在遼寧投資50億元,包括養豬300萬頭。美林基業總裁劉遠德,計劃投資1.5億元建立廣州最大的單體養豬場。聯想投資九州投資也有這樣的計劃,聯想準備注資3000多萬美元,九州投資將會注資近1億元人民幣,在常州市的立華畜禽公司養雞鵝豬等。大康牧業以2980萬元的價格收購2個種豬場,其中2500萬元追加投資,40萬元投入生豬屠宰加工項目。中糧集團將與日本三家企業共同投資100億元成立合資公司,從事肉雞生豬養殖以及肉類加工等業務。三源牧業將投資2.3億元建設規模為20萬頭的生豬養殖基地,包括像2011年3月網易總裁丁磊養豬場落成。雛鷹農牧投資40億元建設生態養豬項目,最后還有像國際金融公司牧原食品提供1000萬美元股權投資,使其商品豬場養殖規模由50萬頭擴大到100萬頭。
另外,著名的投資銀行高盛,在2008年,也被媒體曝光正在養豬。同時,我們還注意到,近些年來,還有許多國外的投資資金進入國內的養豬行業。所以,有人認為,現在在國內,養豬比搞投資做實業要賺錢。很多本身主業與農業無關的企業,如今都走上了種菜養豬的道路。
對于這種現象,北京科技大學金融工程系教授劉澄認為:這其實反映出國內企業在主業方面的某種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