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7億元人民幣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全國社保基金2011年基金投資已實現收益431億元人民幣,實現收益率5.58%;交易類資產當期公允價值變動額為357億元人民幣,全年基金投資收益74億元人民幣,投資收益率0.85%。
點評:一向被視為市場風向標的全國社保基金在二級市場上的失利,使得此前成為焦點的地方養老金入市的話題再度進入公眾視野。有觀點認為,既然全國社保基金都虧了這么多,地方養老金入市的安全性如何保障?2011年全年,上證指數累計下行了21 .68%,深證成指累計下行了28 .41%,在市場的大幅下跌中,全國社保基金也未能“獨善其身”。有業內人士表示,交易類資產主要包括股票和債券等,全國社保基金的交易類資產公允價值變動額達到357億元人民幣,是指其2011年交易類資產賬面總體浮盈規模相對于上一年減少357億元。實際上,在2012年2月底,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也曾表示,2011年,接近70%的社保基金投資回報都來自于未上市企業的直接投資和P E投資,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全國社保基金在二級市場大幅下跌、投資證券市場已經虧損的情況下,整個社保基金仍然取得了正收益。
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社保基金會投資運營總資產8689億元人民幣,其中,直接投資資產為5042億元人民幣,占58.03%;委托投資資產為3647億元人民幣,占41.97%。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2010年年度報告則顯示,社保基金會管理的基金資產總額為8566.90億元。基金權益投資收益額321.22億元,其中,已實現收益額426.41億元(已實現收益率6.56%),交易類資產公允價值變動額-105.19億元。投資收益率4.23%。也就是說,2011年全年,全國社保基金的資產總額僅增長了122.1億元,其投資收益率則從4.23%降低至0.85%,年均投資收益率則由9.17%下降至8.41%。其中股票部分的年均投資收益率則下降至18.61%。從比例來看,2011年全年,社保基金在股票和債券上的浮虧已經占到了整體收益的82.8%。而這一切,均拜2011年二級市場的大幅下跌所賜。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強調,全國社保基金歷年股票資產比例平均為19.22%,年化投資收益率達到18.61%,比全部基金累計平均收益率高出10多個百分點。盡管股票投資收益波動大,但只要在合理價位上購買股票,堅持長期投資,從長期看,仍可獲得比固定收益產品更高的收益。社保基金會將總結過去投資股票的經驗和教訓,在對股票投資上始終堅持十分謹慎的態度,確保獲得長期穩定較好收益。對于全國社保基金在二級市場的失利,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投資主要看長期,不能看當年的情況,“即使是美國的養老金,從當年來看,也有浮虧的。從長期來看,養老金主要遵循的是價值投資,注重長期回報,還是能夠盈利的。”盡管如此,全國社保基金在交易類資產上的大額虧損還是引發了一部分人的擔憂。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少地方政府都在急切的推動養老金入市,也就是從地方養老金這個“保命錢”中拿出一部分存量資金投入股市,如果出現大幅虧損,將對社保支付產生重大影響。稍早之前,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表示,社保基金和其他所有的資金都一樣,閑置不用就是損失。但這是老百姓的保命錢,用著必須得有一套程序,且要規范化、要盡量減少它的風險。也就是說,社保基金可以入市,但在這種情況下,肩上的責任是重大的,這筆錢如果賠掉“會被老百姓罵死”,所以要慎之又慎。
2.5億元人民幣
大雨使計劃于2012年5月開通的漢宜高鐵3月11日晚發生路基塌陷事故,但漢宜鐵路業主單位滬漢蓉鐵路湖北有限公司回應稱,根本沒有發生高架橋坍塌和路基塌陷的事故,是驗收過程中正常整改工作,而此前有媒體披露漢宜高鐵枝江段存在偷工減料現象。事后由于鐵道部專家組已認定屬非責任事故,追責將成空談。而此次7.2公里路基返修工程所耗至少2.5億元資金,或許也只能由國家買單。
點評:此次漢宜高鐵被曝發生“坍塌事故”,一度引發輿論強烈關注,業主單位的迅速否認似乎是說,這只是一個誤會,事實真的如此嗎?為什么“正常整改”的時間點這么巧,恰好發生在一場大雨之后?為什么這一路段已經通車試驗,才遲遲啟動“整改”?有記者曾去“整改”現場做過報道,發現現場氛圍極其緊張,道口全部拆除,工作人員連夜搶修,準備花一個月的時間對該路段加高加穩,什么樣的“正常整改”,需要如此大動干戈?據悉,這個路段的路基“部分指標”未達到驗收標準要求,所謂“部分指標”,到底是哪些指標?顯然,這場被冠以“正常整改”的搶修,似乎有些可疑,業主單位不能簡單幾句話就把公眾糊弄過去。
漢宜高鐵這場被誤會的“坍塌事故”,讓人再次對漢宜高鐵的工程質量產生了擔憂。此前,商人倪鴻軍實名舉報漢宜高鐵用土方代替碎石層,牽涉路基達3.3公里。此外,倪鴻軍還舉報一個重大質量違規事故,漢宜高鐵某段路基在臨竣工時出現沉降移位。然而,這樣的舉報幾近不了了之。作為高鐵安全之基的路基,一次又一次出現疑點,不可等閑視之。從常理判斷,倪鴻軍作為工程的內部知情人,比起一般的社會人員舉報,他的舉報可信度要高得多,所以理應受到鄭重的對待。可現在的情況卻是,明明面對重重疑點,漢宜高鐵業主單位卻屢屢選擇回避,其“善后”卻給人欲蓋彌彰的感覺。對此,鐵道部和安監總局恐怕應徹底對漢宜高鐵路基質量再來一次大排查,查清根源,消除可能的安全隱患,追究責任人,給公眾以信心。高鐵路基質量事關乘客生命安全,按計劃漢宜高鐵2012年5月即將通車,如果路基安全得不到百分之百的保證,做出通車的決定還是慎重為宜。
而按照慣例,如果工程是質量事故、那么毫無疑問這筆費用就屬于施工方承擔,并且還會進行質量追查;但如果是因不可抗力,屬于超常態問題,那么此次7.2公里路基返修工程所耗至少2.5億元資金,或許只能由國家買單。
5%
2012年3月12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研究報告稱,中國電價水平偏低,到2015年,平均銷售電價應年均增長5%,此話題引起熱議。業內人士認為,只有打破電網壟斷,最終由市場定價,才能解決虧損問題,而非通過“行政性漲價”。
點評:據統計顯示,世界發達國家居民消費1000度電能的費用占全國月平均工資的6.79%,而中國這一數字是30.68%。在此背景下,聆聽一番中電聯“通過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進行對比后,中國電價水平偏低,到2015年,平均銷售電價應年均增長5%”的慷慨陳詞,不能不令人感到憤懣。顯然,公眾的憤懣不光在情緒層面:第一,既然想拿“西方發達國家電價的平均水平”說事,那就將國與國之間的資源“稟賦”、用電習慣、收入水平等一并分析個底兒透,為何單單用電價來比較?第二,“平均銷售電價應年均增長5%”固然是個讓人頭疼的數字,但假如這個數字不能和電力企業的成本收益對比,也只是個感性的數據而已。換言之,沒有電企實打實的數字告訴我們其利潤到了生死一線的地步,別說電價年均增長5%,就是一分不漲,也難以打消公眾對電企暴利的懷疑。更重要的是,中電聯作為“維護行業秩序、服務大眾”的公益組織,對如此事關民生的一項漲價,總該用客觀的事實和理性的分析,替電企把脈,幫民眾問話。比如,電價水平偏低甚至電企虧損的原因到底在哪?如何加強企業的自我管理,提高經營效率,剔除不合理的非生產性開支?如何打破廠網分離體制的掣肘,讓電力供應的“發、輸、配、售”諸環節更加科學、合理、公平?可這一切,中電聯只是上演了一番“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的游戲。
事實上,拋開數據的真相或公眾的知情權不說,中電聯的表現恰恰佐證了一些行業協會或職能部門“屁股坐歪”的真相:強調企業利益,忽視社會公益,追求成員愜意,推卸自身職責。于是,公眾看到了“一夜倒退25年”的乳業新國標;聽到了匪夷所思的“活熊取膽無痛苦,熊很舒服”的話語;瞅見了光怪陸離的“餐飲企業有權謝絕消費者自帶酒水、有權對自帶酒水收取服務費”的餐飲行業經營規范……可以說,“電價年漲5%”剛一落地就招致一片反彈,也許不能怪民眾的“不解風情”。出現這樣的尷尬,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一些部門把鏗鏘職責當成了一項技術專利,一人操刀、自由裁量,加工后既能贏得粉絲,又能贏得“票房”,頗得某些人欣賞。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能笑看各類匪夷所思的數字和千奇百怪的標準以及堂而皇之的規范,而不至于因此過于激憤。更為重要的是,它啟迪我們反思:如何改變類似部門的前赴后繼、樂此不疲?
8000元人民幣
據深圳衛視近日報道,當地的宋先生在深圳萬象城路易威登旗艦店花8000元人民幣買了一件LV襯衣,發現襯衣布料竟然一撕就爛。在交涉過程中,店員還稱這是特別工藝,拒不道歉。
點評:據世界奢侈品協會公布的中國十年官方報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奢侈品市場年消費總額已經達到126億美元,占據全球份額的28%,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家,高速增長的GDP在成就大批富豪的同時,也造就了龐大的奢侈品消費群體。無獨有偶,意大利奢侈品牌普拉達也曾遭遇產品質量投訴。據此前報道,已在香港上市想要發力中國市場的意大利奢侈品牌普拉達,頻頻遭遇產品質量的投訴和質疑,而且這類質量問題紛爭一直都屢見不鮮,其中關于掉色、磨損的爭議尤為突出。上述報道還稱,在某工商部門展開的質量抽查當中,包括普拉達在內的一線奢侈品牌產品質量的合格率只有50%。從奢侈品本身來看,多數消費者購買奢侈品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高品質生活,因為其優良品質能夠提升自身品位,如果說奢侈品質量不過關,那消費者的生活質量誰來保障?
而除了在質量上存在的問題,國內的一些奢侈品售后服務也有很多弊端,不少消費者抱怨,國內的售后服務和國外相比不在同一個水平上。歐美一線奢侈品牌皮包在國內擁有者逐年增多,但目前在國內,絕大部分奢侈品牌并未設立售后維修中心,若將產品寄回本國,來回時間甚至長達半年到一年。此外,進口皮包也不在我國《實施三包的部分商品目錄》之列。直營店的情況如此,代理加盟店的情況更不樂觀。除了開設直營店,不少歐美奢侈品牌在中國國內更傾向于委托熟悉中國本地市場的代理商加盟開設專賣店,這也是目前國內奢侈品專賣店的主流經營模式。
盡管有關奢侈品質量問題的報道沸沸揚揚,依然阻擋不住消費者追逐名牌的腳步。全國政協委員朱建民在今年兩會上表示,中國內地有1.7億人曾消費奢侈品。其中1300萬人經常購買奢侈品。從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內地消費者購買了107億美元的奢侈品,占全球消費市場的1/4。中國市場奢侈品消費力不容小覷,不過從消費層級上來說,和國外還是有不少區別。即便“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是做生意的潛規則,但除卻真正的富人之外,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回大牌包袋的普通的小白領也比比皆是。那么,普通消費者購買奢侈品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時,究竟該如何應對?事實上,無論是奢侈品還是普通商品,消費者購買后都受到法律保護。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消費者可以保留購買奢侈品的票據,先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投訴,也可以到法院起訴。根據《產品質量法》的規定,消費者也可以要求銷售者更換或是退貨。總之,消費者如果發現購買的商品有質量問題一定要保留好原始證據,做好投訴或是起訴前的維權準備工作。
82%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余明陽團隊對國內182家在各行業排名居前3位的杰出家族企業進行調查,并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54個中國家族企業接班人狀態加以剖析。結果顯示,目前,18%的“第二代企業家”愿意并主動接班,82%的“接班人”不愿意、非主動接班,像國內大學生熱衷于考公務員一樣,一些“富二代”的理想竟是“當官”。
點評:富二代、接班、做官,這幾個標簽組合在一起本身就極具話題性,十分抓人眼球。新聞一出即引來許多爭議:接班還是做官,公眾幫富二代們做起了選擇題。有網友認為,官本位思潮抬頭,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公眾對富二代的選擇之所以如此敏感,究其本質是對社會資源分配公平的關注。老百姓不仇富、不仇官,仇的是官商勾結導致的權力腐敗,仇的是權力尋租帶來的資源壟斷。富二代們掌握著大量的財富資源,進入體制內后又會掌握大量的權力資源,權錢結合,社會天平必將失衡。其實,富二代們不愿接班的原因有多種,有的是對嚴厲、小氣、自以為是的父輩不滿,有的是對傳統產業毫無興趣,有的養尊處優慣了以后習慣不被約束,有的是在國外生活多年不適應國內風格……媒體對于富二代們不宜標簽化地一棍子打死。隨著市場經濟進一步深化,家族企業面臨的困境也愈來愈突出,官二代們的“棄商”選擇,何嘗不是為建立健全職業經理人制度,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騰出了空間?家族企業不妨以此作為轉型契機,進一步深化改革,做大做強。而富二代們的“從政”傾向未必就是洪水猛獸,但不可否認的是,其確實折射出當下許多社會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其他“鐵飯碗”紛紛被打破,公務員卻一直保持著“金飯碗”的姿態牢不可破,這很難說是一個令人樂觀的信號。富二代們的選擇似乎也傳達出,中國依然是一個權力社會,權錢較量中,權力以壓倒性優勢讓人們趨之若鶩。
其實不必對富二代們的選擇過度緊張,比起接班和做官的選擇,其背后折射的經濟轉型與社會公平問題或許更值得人深思。
200次整形手術
女網友“紅粉寶寶”從16歲起,共花費400多萬元人民幣做了200多次整形手術,身體里的骨頭和胸部組織均被注射物、植入物侵蝕,留下永久而難以挽回的傷痛。近日,此事件經報道后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
點評:從超女王貝整容意外死亡,到“紅粉寶寶”反復整容換來一身傷痛,在整容這條路上,受害的女性已經不計其數。據中消協統計,中國整容整形業興起的近10年中,平均每年毀容毀形的投訴近兩萬起,10年間已有20萬張臉被毀掉。在這條不歸路上,最可恨的當然是那些眼里只有錢的不法醫療機構和美容院。據《文匯報》報道,被毀容的20萬張臉中,有70%~80%的整容行為是在美容院完成的。原本,生活美容是不能使用藥物和器械,不能帶有侵入性的。但是,諸多并無醫療整形資質的美容機構不把別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眼里,什么事情都敢做。真正的醫生都知道,我們的面部神經多、血管豐富、解剖結構復雜,所以在面部動刀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出血、呼吸道梗阻。此外,面部整形為了避免留下疤痕,往往是從視野狹窄的口腔進入。所以,整容手術對手術器械和醫生技術的要求相當高,而且正規的整形醫院都要配備完善的搶救設施。但是在無知者無畏的美容院看來,削削骨、隆隆鼻沒什么可怕,這份錢很容易掙。對此,不得不說的是,監管不足、懲處力度不夠必須為整容路上的危機四伏承擔責任。畢竟,非法整容機構不像是小作坊、小診所,他們招攬生意大多不是偷偷摸摸,而是四處打廣告、做宣傳。只要多一份關注,監管部門完全可以及時發現媒體上夸張的廣告和美容院里的不法行為。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把換臉當成換衣服,懶得了解醫學常識、不顧惜自身健康的女性,也該好好反省一下。其實,整容就像是賭博,不僅有輸與贏的風險,更可能導致“賭癮”——輸了還想再來一次“翻本兒”,贏了就心存僥幸希望得到更多。愛美的姐妹們應該知道,即便是到正規醫院進行了成功的手術,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因為整形美容材料都有保質期。成功整容后要確保健康與安全,還要定期復查,一旦身體情況有變或植入物快要到期,就不得不修修補補。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便是成功的整容,恐怕也是一條不歸路。整容機構總愛打出“整容前整容后”的照片來誘惑消費者,但我們也該看看那些“人工美女”整容后10年、20年的照片。據韓國媒體報道,首批整容明星如今已逐漸出現“整容后遺癥”,包括面無表情、五官突兀或移位、下頜角下凹嚴重、面相顯老——這恐怕就像是化肥催開的花朵,當時艷麗奪目,但花期更短,花落后整棵植株更易萎靡。
盧梭曾說:“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我們的老祖宗則說“相由心生”、“腹有詩書氣自華”。只要沒有嚴重的缺陷,何必冒著生命危險去跟別人“撞臉”?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更自然、更健康的途徑來完善這個獨一無二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