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眼下,壯大實體經濟、防止資本體外循環已漸成人們的共識。那么,如何才能壯大實體經濟呢?答案是實體經濟要靠核心技術來支撐。
美國依托科技強國
美國之所以強大,是因其有強大的科技產業支撐。而科技研發是人才和資本的華麗集聚,美國依托開放的移民政策,網羅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為己所用;同時又依靠美元的國際地位,搜刮全球財富,為科技研發提供雄厚的資本支持。通過人才和資本的擴張性集聚,美國掌握了全球最先進的核心技術,擁有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軍事力量,成為當今世界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世界科技研發中心、世界經濟的火車頭。
美國率先占領了信息時代的制高點,這是美國在20世紀后期成為全球唯一一個超級大國的重要原因。今天,它在科研開發上的投入仍居世界首位,相當于其他最富裕的西方七國的總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很多專家認為,金融危機根源在于近十年來美國經濟的“去工業化”,美國因為金融創新導致了房地產市場泡沫、金融市場過度擴張及金融資產過度升值等。據此得出“美國正遠離實體經濟”的結論。
其實金融危機是華爾街金融冒險家“玩火”造成的,從總體上說,美國從未放棄實體經濟這個“抓手”,近十年來,美國通過外包的方式,利用全世界提供的原材料、資本、勞動力進行海外實體生產。比如蘋果手機的制造基地在亞洲,坐享研發技術的豐碩成果。蘋果公司發布的2012財年第一財季財報數據顯示,該財季營收為463.33億美元,比2011年同期的267.41億美元增長73%;凈利潤為130.64億美元,比2011年同期的60.04億美元大幅增長118%。在蘋果手機的產業鏈條上,美國老板坐在太平洋彼岸的本土家中,快樂地分享整個利潤的75%,“吃肉喝湯”,而在異域為其打工的制造商富士康只是“啃骨頭”。美國新一輪實體經濟改造,其重點在于促動新能源、生物技術、制造業、精密儀器等高技術含量的產業復興,從而帶動美國產業經濟的再次崛起,增加美國在高端產業的研究、開發和制造層面上的一體化,為美國的高端制造業產品贏得競爭優勢。目前,美國實體經濟正從所謂“空心化”的陰影中解脫出來,美國經濟正在復蘇之中,繼續成為引領當今全球經濟的重要領跑者。
有人擔心美國搞負債經濟,會把美國經濟搞空搞垮,這是杞人憂天。美國現在其實是玩弄“一手軟一手硬”的把戲,“軟”的方面是指“弱勢美元戰略”,通過美元不斷貶值讓債務縮水,實質上是掠奪全球財富;“硬”的方面是指“科技興國戰略”,始終站在全球科技的前沿,占據制高點,居高臨下,無出其右者。比如對待中國,美國通過美元不斷貶值來“賴債”,給中國這個債主打“白條”,削弱中國的債主地位;而在貿易出口上,美國頑固地堅守對中國進行高科技封鎖的底線,嚴禁向中國出口高科技,同時把貿易逆差的責任推向中國。
中國實體經濟軟肋
相比之下,中國倒是要自省,目前人才流失現象嚴重。中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在世界居于首位。前幾年數據顯示,自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高科技專業畢業生80%去了美國,北京大學這一比例為76%。哈佛大學高級訪問研究員、中國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兼商會會長王耀輝認為。這些數據基本上也能反映現在的情況。美國《科學》雜志把清華、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
青年精英的外流與流失背后,反映了國內科研、企業機構吸引力的匱乏——從科研機構用人機制、科研環境到薪酬標準,中國與歐美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同時,大量資金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在股市和房地產市場興風作浪。剛剛結束的“兩會”明確指出,要將實體經濟擺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財政和貨幣政策落到實處,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擴大生產,增加就業,同時加大科研力度。
當前中國實體經濟的企業品牌競爭力不強,其軟肋表現在核心技術微乎其微,作為實體經濟的制造企業核心技術缺失。舉例而言,中國裝備制造業一般配套件的供應非常充足,但傳動部件、控制元件、柴油發動機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核心零部件主要還依賴進口,嚴重制約著中國裝備制造業向高端技術產品的發展。
而評價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成果的指標還定位在規模擴大了多少、市場份額搶占了多少、銷售增加了多少上面,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考量卻輕描淡寫。長期以來,國企在政府的呵護下吃壟斷這碗飯,沒有進取心,沒有危機感,更沒有內疚感,就這么年復一年地過日子,反正出現虧損有政府買單。
科技興業陽關大道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始于近代的‘飛天鵝模式(也被稱為‘雁行模式)中,中國曾經是‘跟班的天鵝,現在即將成為‘領頭的天鵝,在今后十年會出現工業化第二個黃金時代,轉型中有可能新創造8500萬個制造業新就業崗位,其規模遠遠超過起飛時的日本”,而成為“領頭天鵝”的條件是:掌握核心技術。
二戰以后,隨著信息產業和科技的發展,重工業這個概念逐漸變得模糊起來。比如先進的機床設備,那上面價值最大的部分是數控,而且那塊板上的芯片主要的價值是軟件。制造業獲取利潤的關鍵不是掌握制造過程,而是握有核心技術。因此,發展實體經濟,不能走原有的老路。要大力扶持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努力提高制造業水平,提升核心技術,這是當前做好實業的必由之路。
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只有依靠自主創新,才能掌握產業發展的主動權,從而真正突圍。而創新要緊緊圍繞人才和資金的集聚。一方面,要積極創新和落實人才政策,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長和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企業要關于吸納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讓人才成為企業占據市場高地的最活躍的力量。另一方面,要減輕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稅費負擔。國家雖已出臺一系列結構性減稅政策和降費免費措施,但力度有待繼續加大。政府應該拿出更大氣魄實施減稅免費政策,不妨像對農業免除農業稅一樣,對所有小微企業免除一切行政性收費項目;對自主創業成立的中小微型企業3年或者5年內不征任何稅,從而大大降低自主創業門檻,激發企業研發新產品的熱情。而對國企的正確的評價應是看重企業布局結構的完善和發展,關注企業核心技術掌握了多少,品牌競爭力提升了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