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景

小敏是北京一所知名大學經濟類專業學生,通過了美國一家著名會計師事務所在京辦事處的筆試、面試。第一輪面試考官是一位資深經理,他出了一道難題:上司讓你加班,但你的一位至親在醫院快去世了,怎么辦?小敏說:我會向上司講清楚并請假。“如果上司不準怎么辦?”“這個公司是以人為本的公司,看望親戚不會影響工作,相信上司會考慮我的要求的。”小敏的“堅持”幫她通過了第一輪面試。
接著,最后一輪面試的考官是一位英國合伙人,他們聊起了“家常”:“如果你要繼續深造,選哪個國家?”“美國。”“想留在那個國家嗎?”“不可能,我肯定要回到生我養我的國家,那兒有我的親人。” 小敏的回答,觸動了考官的神經。一位沒有穿正裝,只是毛衣、休閑褲打扮的學生,能在這樣的面試中脫穎而出,確實不易。
當時,小敏在回答考官的過程中,有這么一個細節,那就是,對于有關愛心的話題,她始終作出了人性化的回應,而好些功利性較強的考生,卻連“愛心”也拋棄了。外國人其實并非我們想像的那樣現實功利,他們也同樣富于愛心,只是我們留意得太少而已。
現今,社會上很多求職者,不論是剛出道的新手還是職場老手,面對考官的發難,往往不能堅持己見,為了謀求一份職業,功利的話語往往湮沒了本有的愛心,以各種答案迎合提問,以期給考官留下“良好”的印象。而最終給他們帶來的卻是事與愿違的結果。
身為求職者,在面試中要“出彩”無可非議,但連愛心都被泯滅,你說還能走多遠?在面試時有些問題的答案是沒有絕對的,就像考官問及小敏的那道題目,實則是一次愛心與情智的拷問。考官更看中的是考生的理解、綜合能力以及富于愛心的審讀能力,自己的答案不一定是完整的,但有一定的邏輯性,有自己的思想,能自圓其說,能通過這樣的面試,我想機率起碼不會低于60%。
愛心,在求職中看似不重要,但有時它卻可以成為一塊“敲門磚”,讓你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