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小額取款、轉賬、匯款、繳費、消費和查詢等5項金融服務,這在云南邊遠農村已成現實。
早春二月,山鄉山花爛漫,2012年2月7日清晨,記者一行從云南保山市驅車60多公里山路,來到楊善洲的故鄉——云南保山市施甸縣,在游旺鄉政府,碰上了在該鄉調研的女副縣長段會英。她高興地說,人行昆明中心支行提出的“一創兩建”工作深受農民歡迎和贊譽,已惠及千家萬戶。縣政府十分重視,專門將“加快農村支付體系和農村信用環境建設,拓展非現金支付工具運用”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全力以赴支持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2011年初,縣相關部門與金融機構聯合,抽調人員深入鄉村考察調研,認真布局篩選,確定惠農支付點,并給予支付點一定數額補貼,惠農支付工作開展得又好又快。
從游旺鎮驅車16公里的鄉村土路,我們來到坐落在山坡上的大秧田村。掛在入村口的一條紅布標在青山的掩映下格外醒目——“惠農支付全面啟動,取款、匯款、消費、繳費、查詢在本村就能完成”,布標聚集了不少鄉親。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正在忙碌著,只見他接過一位60多歲老人的銀行卡,在柜臺POS機上刷了一下,請老人輸密碼、簽字確認,然后把500元錢遞給了老人。年輕人笑瞇瞇自我介紹說,他叫蘇炳華, 2011年初,通過鄉鎮考察、推薦,經過培訓后,施甸縣政府和人行保山中心支行向他頒發了惠農支付點的牌子,他把自家開的這間藥店裝飾粉刷一新,開始了五項金融服務。剛開始鄉親們不了解,一個月僅有5筆款的業務,后來,隨著鄉、村干部的宣傳,和自己周到熱心的服務,村里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在家門口就可取款,他家的藥店就是“小銀行”,業務量逐漸增大,到今年春節時,一個月取款就達187筆,現在每天都有十多筆,不僅自己多了一份收入,還為大家辦了好事,心里很舒暢。
一旁取到錢的老大爺告訴記者,他叫袁洪昌,今年66歲,與老伴和小孫女就住在旁邊的山坡上,兒子和兒媳都在廈門打工,每個月都要寄生活費回來,過去村里沒有設惠農支付點,他每個月都要搭拖拉機或微型車到游旺鎮去取款,往返花費需30多元不說,還要耽誤大半天時間,現在好了,支付點天一亮就開門,晚上10點以后才關門,有時急需用錢半夜叫門也起來辦業務,真是太方便了。
2月7日是老麥村的趕街天,我們趕到那里時已是下午,但街道上仍是車水馬龍。街子旁的一個百貨店前,有一溜村民在排隊辦業務,老麥鄉鄉長徐永軍介紹說,這里過去是老供銷社的房子,1990年被村民何顯弟買下開百貨店,2011年4月鄉政府要找信譽好的商店設惠農支付點,大家選擇了這里。據了解,這個鄉去年種植烤煙17600畝,烤煙產量達4.5萬擔。每年政府對農民都有惠農資金的補貼,除烤煙外,還有糧食綜合直補、家電下鄉補貼、能繁母豬補貼等,每年的補貼達700~800萬元,這些補貼由政府打到農民的卡上。過去這里沒有金融網點,村民到縣里辦理這些補貼,除去往返費用已所剩無幾,惠農支付服務點,開通后為農民解了難。
店主何顯弟,50開外,中等個,手腳麻利,一會給村民刷卡取款,一會查詢,一會又售百貨,忙得不亦樂乎,他高興地告訴記者,他在這兒開店已21年,自2011年4月惠農支付點設在他的店里后,生意越來越紅火。目前,周圍村寨到他這里來取款、轉賬的村民達 2萬多人,上個月取款700多筆,金額達200多萬元人民幣。為做好這項工作,他叫中專畢業后在昆明藥廠工作的兒子辭了工作回村一起經營。老何感慨地說,政府和人行選中了他,他要好好珍惜,好好為村民服務。
2012年2月15日,昆明市第一家惠農支付服務點在昆明市區五華區沙朗鄉山多大村揭牌。剛揭完牌的人行昆明中心支行段會全副行長介紹: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3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昆明中支從2010年6月起便開始組織開發并率先在全國推出了“惠農支付服務”業務。先在麗江市寧蒗縣3個金融機構缺失鄉鎮試點之后,很快推廣到楚雄、紅河、版納、怒江、德宏、大理、保山、臨滄等州市。該業務充分利用現有支付工具,銀行卡持卡人通過參與業務的銀行卡收單機構提供的惠農支付服務點POS終端,利用銀聯網絡實現借記卡小額取款(1000元人民幣以內)、刷卡消費、小額轉賬匯款、刷卡繳費等業務,為金融機構缺失或金融機構不健全地區的群眾提供個人金融服務。截至2012年1月底,已在全省12個州市開通759個服務點,累計發生業務35.35萬筆,金額8,377.48萬元人民幣。今天,昆明市惠農支付服務點啟動后,又將新開897個惠農支付服務點,真正讓廣大農戶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快捷、便利、安全的金融服務及黨的惠農政策,實現老百姓滿意、政府滿意、特約商戶滿意和涉農金融機構滿意的局面。